-
-
0经核实吧主半瓶子水123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半瓶子水123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20战国群雄纷争,一统天下势在必然。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强大的楚国,也不是殷实的齐国,而是起初很不起眼的秦国。历史学者众说纷纭,但是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人口。 战国初期的中国的秦国类似于后面欧洲的俄国,地理位置偏僻,人口稀少,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比较落后,被人看不起。 俄国是东欧一个人口稀少、闭塞的小国,在欧洲历史上没有太多发言权,公元1500年人口只有600万。彼
-
16《东周列国•战国篇》篇头、篇尾曲歌词采用《诗经》,根据每章的内容咏唱不同的诗,作为故事的延伸和再演绎,所谓“诗言志”。 篇头曲 《诗经•周南•关雎》 片尾曲 第一章 死士豫让 《诗经•邶风•柏舟》 第二章 魏宫惊梦 《诗经•小雅•庭燎》 第三章 商鞅变法 《诗经•邶风•终风》 第四章 孙庞斗智 《诗经•小雅•谷风》 第
-
0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111
-
1乱删帖 策士 韩非子的理想国 4位粉丝 5楼 谁删的我的4楼发言? 我看了一下,有两位小吧在线。 我的4楼有什么问题? 请解释一下。 2010-8-13 20:46 回复
-
3问商鞅是否真的在渭水边一次杀过700人。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了,他们或看了小说及电视剧《大秦帝国》,或听了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讲述,两者都是关于秦影响极大的著述,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回答一下。 “商鞅杀七百人”的记载并不是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而是来自晚于司马迁70年的刘向《新序》。刘向在文中写道:商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铁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人,渭水尽赤
-
8先秦,当这段历史发展到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时,达到了一个令后世无法企及的巅峰。一群拥有深邃思想的伟大人物同时出现在中原大地,他们一道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影响了两千多年以后的我们。那是华夏民族理性自觉的年代,更是华夏民族正源生成的年代。后世的我们,把那个时代称为春秋战国,把那群巨人称为诸子百家。 悠悠岁月,尘封了那段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年代,留给我们的是历史古老斑驳,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 那个年代
-
7内容提要 如果从政治文化符号的视角综合考察民字的形象词义、读音词义、描述词义、指称词义、评 价词义和引申词义,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民字有与生俱来的贬义,其核心词义是派生者 、从属者、卑贱者、愚昧者、无德者。就中国古代主流政治文化而言,在数千年的词义变迁 中,民字的核心词义始终保持稳定。其中作为政治范畴的“民”最为典型。因此,在解读儒 家经典及各种重要的古代文献时,特别是在解读“民为本”、“民为重”、“
-
0时下一些人一谈到“民本”、“民惟国本”、“民为贵”等等类似的词句,就说是民本主义或民主主义,而且也多半说成是儒家特有的。如果细读古书,不难发现这类说法有极大的片面性。民本之类的命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元命题,因此也不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推论的前提,也就是说,民本之类的命题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与君本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判断和评价。还有,这类说法不是儒家独有,几乎各家各派都有相同或近似的论述,墨子
-
0近几年,主张孟子是民主主义者的人似乎越来越多。的确,在先秦诸子中,除道家(主要是杨朱和庄子)、农家外,对君主批判最激烈,对“民本”说得最深透的要数孟子。特别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句以及近似的论述,着实让人另眼相看。但我认为,在体制上,孟子依然在君主专制主义框架内。这点从他的若干关键的断语中可以求证: 其一,他主张君权神授。他赞成《书》中所说的“天降下民,作之君,作
-
0“法治”、“法制”、“以法治国”、“一断于法”、法要君臣“共守”,这些非常有价值的提法都是先秦法家创造出来的。 当时那些“更法”、“更礼”的改革家把法律比喻为尺寸、权衡、规矩、绳墨: “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法者,天下之程序也,万事之仪表也。” “法者,天下
-
0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1-18/2077485.shtml
-
0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771015/
-
11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总的概括起来,儒家的思想有几个特点: 1.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子。 2.以六艺为法。儒家崇尚六艺不只是个教本问题,实际是崇尚周以来的传统文化,而六艺正是传统文化的负荷。 3.崇尚礼义。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以礼区分君臣、父子、贵贱、亲疏之别。 4.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和、中等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尽管每个人对这些概念的内涵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但他
-
28我先选一些对儒家正面的评价 何世明写得。
-
1过去的犹太人,土地被人占领,城市被人摧毁,古老的神殿荡为废墟,只剩下哭墙。而其民族却依然存在,其复国之心千年不灭。为何如此,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历史记录-圣经,他们相信他们的历史。相信2000年前的犹太人写得字字是对的。 而我国,史记前3000年的文明,除了殷商有点残存物证,而之前文明没有实物,没有希腊和罗马的宏伟建筑,没有科雷特岛的巨柱。我们靠的就是这本《史记》,证明她的存在。而今,我们后人,不断地去推翻她,变
-
0康有为说∶“侠即墨也。孔墨则举姓,儒侠则举教名,其实一也”。梁启超在《墨者及墨别学派》中说∶“先秦书多以儒墨对举。汉人亦以儒侠对举,《史记》所谓‘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是也。墨氏之教‘损己而益所为’,‘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淮南子》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皆可使赶火蹈刃,死不旋踵’《新语》谓‘墨子之门多勇士。’然则战国末以至汉初,其游侠传中人物,皆谓之‘别墨’可也。” &nbs
-
5今得好友推荐《大秦帝国》作者的一篇博文-《原生文明的永恒光焰:秦亡两千二百十五年祭》-让我细阅。阅后对作者文笔之雕龙,涉猎之丰厚,甚表敬佩。然则作者竟为那个充满人类悲剧和杀伐掠夺的暴秦时代,那些有着“人性恶”的专制贪欲者推脱历史责任,甚至从欣赏歌颂的角度来阐释自己的历史认知,我深不以为然。而我所堪忧的是,有如此深学识的文人,竟有这样的历史观,那么在现今之中国,被这样的文人所教化和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亦是
-
6提要:韩非认为“势”作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权力形态,是一切政治运作必须具备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势”的强制性及不分善恶地发挥作用的中性特征,决定了“势”既可造福万民又可为祸天下的品格。围绕着如何确保“势”的运用符合为天下人谋利益的正义标准,韩非具体分析了通过“势位”归属的正义性,即通过“贤人”的道德人格和内在修养来节制权势滥用的方法。他强调,在无法始终依靠“贤人”来确保权力运用正义性的情况下
-
0我们和日本人之间的关系不需要说明。如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么是我族类,就该其心当同。 对生者来说,人生最悲哀的事之一,莫过于历史无法改变。
-
2我觉得蛮好看的: http://v.sohu.com/s2009/dqdg/ 吾兄也看一下。
-
1摘要:儒家的“无讼”思想为人们所熟知,但对于法家的“去刑”思想,学界却少有人研究,甚至将之作为法家“刻薄少恩”的证据。在世风日益浮躁,犯罪现
-
3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面把道奉为宇宙本体、宣称世界万物都产生于道,一面断言作为第一存在的道与万物有别、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
-
4摘要:以《管子》为代表的齐法家和以《商君书》、《韩非子》为代表的晋法家在吏治思想上有其作为法家的一致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其一致性表现为在选吏
-
11
-
2俞志慧谈韩非子(节选)2009-08-17 09:40韩非,约在公元前280—前233年在世,据《史记·韩非列传》载,非为“韩之诸公子”,这个显贵的地位和接近权力
-
5一.先秦儒家的界定 关于先秦儒家的涵盖,争议的焦点往往在荀子身上。笔者认为先秦儒家思想,也即孔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