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阳江文化驿站吧
关注: 5 贴子: 99

这是介绍本土文化的专区

  • 目录:
  • 人文学科
  • 22
    在这里随便水,刷经验
  • 2
    ”瓜咸”是广东通用美食文化之一,而盛行于阳江地区且冠名的专利,在阳江地区几乎每家都有制作的心得,而外面的城市只有少量家庭和商户。 瓜咸是由一种阳江市特有的田瓜(学名叫白瓜)腌制及日晒而成的。瓜咸用田瓜加大量的盐入埕腌一夜后再晒而成。   阳东县大八镇茅塘、雷冈一带的村民有制作瓜咸的传统,只见不少村庄在村头村尾都搭着制作瓜咸的晒棚,一些晒棚正晒瓜咸。每年的春夏秋天,当地的气候最宜田瓜生长,田瓜苗种下30
  • 0
    ‘红糖粥’是阳江特色美食之一,制作材料很简单,无非大米和红糖混合煮开的粥,现在人们的生活提高了,这项有年轮的美食,也逐渐淡淡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我们的红糖粥和别人的不一样,我们阳江红糖粥是带极小量水分的,看起来像是一碗糕点的感觉,倒不像是一碗粥的样子,而别人城市的红糖粥,多数带很多水分,和正常的粥水分差不多,看起来就是一碗不同颜色的粥而已。
  • 0
    阳西人喜欢吃灰糍。一年四季,街头巷角,到处有人摆卖灰糍。吃上一个,清凉爽口,滑嫩甜脆,来往客商,吃了阳西灰糍,事后莫不梦绕魂牵。   灰糍的制作方法是采用新鲜糯米粉,先将粉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水润湿,压成一个个小手巴掌大的圆饼,放到镬中煮熟。把煮熟的粉团捞上来,与另一部分粉搅和,做成一个个饼坯。下一部是在镬里放上槐花汁,将饼坯放进槐花汁中煮透。再用盆捞上煮好的饼,待热气稍退,用木棒将煮好的饼坯搅烂
  • 0
      阳西人过去以番薯放入米中放水同煮成稀饭,俗称番薯粥。番薯粥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是作为阳西人主食的,不少阳西贫困家庭靠着它为活下去。同为番薯粥,阳西不同地域各有不同吃法。一些地方放番薯粥中煮熟,然后捞上来,先吃番薯后喝粥;一些地方用簸箕装着洗干净的番薯,放粥镬中炊熟,边吃番薯边喝粥;还有的地方干脆把番薯放粥中伴煮,一口番薯一口粥就着吃。不管怎样吃法,吃的目的一样,就是为省点大米,好度饥荒。随着改革
  • 0
    “阳江豆豉”是阳江特色美食之一,在广东省很有高的知名度,是阳江本土吃早餐的常见美食,除此之外适合各种美食佐料的搭配。 阳江豆豉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早在明末清初,阳江就已制造出色、香、味俱佳的豆豉,其历史渊源出自一民间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名叫窦氏娘的妇女,有一年因遇上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而靠乞讨度日。有一天,她把吃剩的熟黑豆放入瓦罐装好,摆在角落里以备饥时再用。1个多月后,窦氏娘发现这些豆子全长出
  • 0
    “酒杯印”是阳江美食特色小吃之一,不过外地人基本不知道,还有这美食的存在,是阳江每个人小时候都吃过的美食之一。 年份:民国(已知大概时间) 历史版本一:一个在路边摊喝酒的人,发觉光喝酒没意思,看见隔壁卖包子的在做包子,想买点包点吃,但由于钱不够,这个喝酒的人对摊主说,说要酒杯那个大的包点就行,摊主就难为情说不行,然后这个喝酒的人,觉得摊主不近人情,就把自己手中的酒杯,按下摊主的那团粉去,结合两人发起
  • 9
    江城区埠场镇南,漠阳江尾,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五脚居(即骑楼,又名雨脚居),两层屋坡流畅,四面檐角挑扬,五脚临街矗立,好似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沐浴着晨曦江风。近百年岁月,在木砖瓦结构的骑楼表面,并没有留下衰老的印记。正门口两根敦实的大石柱,狭窄阁楼上穿插的梁和枋,就像历史错综复杂的关系,构造了古老建筑经久传承的故事和不为人知的秘密……
  • 0
    在阳江老城区,有好些为人熟知的老地名,是这座古城留下的历史烙印。这种烙印虽承载着阳江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但已日渐淹没于历史长河中。若干年后,这些曾经是古城标志的老地名将被人淡忘。也许人们日后会从故纸堆中惊奇地发现什么而惊叹:原来这座漠水鼍城,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
  • 1
    广东阳江阳东县新洲镇有座宋代进士古墓。古墓位于新洲镇府东面约二公里的紫罗山山脚下,距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了。 古墓主人是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匡义的长子汉王趙元佐的九世孙趙崇垓。 据台山海宴、阳江北桂《趙氏族谱》记载:趙崇垓,是宋朝皇族裔孙(入广二世),字失考,号三州,生于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马年。1196年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龙年,时年11岁的趙崇垓,跟随父亲趙汝敔由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南迁入广,落籍广州西城
  • 0
    糖鸡(公鸡造型的糖制品),为城区“老阳江”中秋赏月的必备吉祥物。城中糕饼艺人雕以木模,以白糖水浇注,掺以矾红为糖衣,很有土风味儿。在民间,公鸡是雄阳的代表,糖鸡即为祈男之祝福。中秋当晚,红红的灯笼,红红的蜡烛,红红的糖鸡,一派喜气,古风犹存
  • 5
    这是阳江本土特色美食之一,但不能和其他相似的什么糍混为一谈,我们这个不能叫糍,而是叫豆糠了,原自稻谷壳而进行改进新品种美食,始于什么时候,笔者也不清楚,别的糍是熟透还带有甜味和其他外表的佐料,我们这个“豆糠了”是半熟的,且外表佐料也是制作豆糠了的粉末,里面基本都是白糖和花生,一口要下去,会感觉吃到粉末的感觉,至于这个美食有什么历史,笔者也不是很清楚,用在什么节日,笔者同样不清楚,也是阳江热门美食之
  • 0
    这个美食,是我妈妈在我们小时候,就做给我们吃了,我也不知道怎么称呼,我妈也不知道,我妈妈也是学的,并不是原创的,貌似只有阳江地区才有,与别的城市貌似美食相差太大,成了本地独一无二的特色美食。 和“阳西鱼玛”大同小异,这个美食不是油炸的而是煎的,一口咬下去,有点脆皮的感觉,同时又有点渔腐的感觉,至于原创出自于那里,有什么历史,笔者也不知道。
  • 2
    猪肠碌是广东阳江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招牌特色小食,属于粤菜系。因为猪肠碌外形呈圆条形,貌似猪肠,因此取名猪肠碌。猪肠碌与粉卷相似,但味道差别甚大,传统的猪肠碌里的馅是由豆芽、炒河粉做成,以整张的河粉作皮来包裹,撒上白芝麻,淋些肉香汁,味道咸中带香,十分美味。
  • 1
    此公园,以“石塔”而得名,见证了古阳江历史的变迁,标志着阳江文化的底蕴。 另外!现在增加了烈士陵园的规模,且笔者不知道建此塔在这里是什么典故,总之文化的精神需要传承下去。
  • 1
    这是阳西县特有的美食,来自上洋镇的传说,不过一度有人质疑,不是上洋出产的美食,笔者也不知道究竟出自阳西哪里。
  • 0
    石觉寺位於广东省阳江市区南三里外的漠阳江畔,是阳江八景之一。 更多详情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B3%E8%A7%89%E5%AF%BA/2519019
  • 0
    鸬鹚箍颈。 鸬鹚箍颈-胀无死,饿无坏。 贼佬讲文心。贼佬讲良心。 蚊子褛狗够。蚊子遮眼无识趯。 蚊子聚堂中,明日置排篷。 鸭仔听雷。 拿猪头入庙门-得罪了菩萨。 臭过万寿利。 臭过屎坑枷。 臭猪头遇紧饿鬼菩萨。 饿狗抢屎。 饿虱咬饿虱,饿鬼时年猫吃糠。 借鸡肥还鸡瘦。借谷还米,借夫娘还“房仔”。 俼讲东你之讲西,俼买牛肉你之买牛閪。 猛虎难斗地头蛇。秤钩都拗得直。 铁无反复力,人无过后恩。 秧疏大肉,禾疏大谷。 养仔看细
  • 2
    阳江市位于广东西南,东与江门市的恩平、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市的罗定市、新兴县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电白县,南临南海。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依山傍海,东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云雾山环绕。在地形上带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意味,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阳江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语言。阳江自汉以来属高凉郡(今高州)管辖,为俚人居地。隋唐时俚人发展为大规模部落
  • 1
    第一文化【高凉文化】 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公园位于阳江市中心以西约20公里罗琴山脉的月亮岭下,天然环境优美,紧靠325国道。公园占地300多亩,建筑面积11700多平方米,集人文景观、旅游文化、国防教育、廉政教育基地于一体。被本地民俗学者誉为一座高凉文化的大观园,与“南海Ⅰ号”等,成为阳江文化名片。 冼夫人、冯盎将军纪念馆 盛夏,骄阳似火,我和一群文友,兴致勃勃地前往“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公园”游览。由市区出发,约40分
  • 0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漠阳江文化驿站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