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先附一例,是黄老居士著述中提及的,愿初学浅修者须理智,不可谜卝信,不是我学佛了必然事事如意,也可能会发生意外,甚至横事横病等…… ●黄念祖老居士《谷响集》节录—— 共业决定世运,别业决定本人之命运…… 每人无始以来功功过过,层出不穷,无量无边,是为别业。但个人所造之过,绝不孤立,决与其他之人有关,于是互相牵连,功果复杂,又复无量无边,是为共业。共业决定世运,别业决定本人之命运。前因后果,有因必有果。
-
12024年12月23日 | By 护法居士 【居士甲】 就是前几天三位比丘尼在广东南华寺附近化缘,广东省韶关市官方发文说这三个比丘尼是假的,然后这三位比丘尼出来发声,说自己是被迁单的比丘尼,不是假的。 【贤佳】 她们在视卝嚬中自称来自“谛深和尚”的妙湛寺。她们做“谛深和尚”的出家徒卝第,是违背佛教律制的,而且谛深崇信藏密,是大妄语的附佛外道邪师,所以她们不算是真正佛教僧人。另外,她们直说自己不是假尼姑,而未出示戒牒作证明
-
2●清净明诲大妄语开示节录 ‘世尊,此诸众生’:这末法的一切众生。‘去佛渐远’:渐渐的离佛远了,甚至于离佛法也远了。‘邪师说法’:就是现在,现在就是‘邪师说法’的时候。什么叫‘邪师’?他不明白就说明白;没有开悟就说开悟;没有证果,说证果了。所以我问某人:‘你是证初果了?二果了?三果了?四果了?你证那一果?你开悟?你开的是什么悟?你证果,你证那一个果?’他说不出来。我说:‘你都是佛了,怎么你连果都没有
-
1菩提心者即愿做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极乐净土心…… ●《往生论注》节录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 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卝帼土心。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
6《佛说阿弥陀经疏》一卷 大正藏 No. 1759 新罗 元晓述1卷(注:乾隆大藏经也有收录,在第 1527 部)
-
3宝志公系琺裑大士,普现色身,何得与弄精魂之出神并论。此处一混,则门臼姑娘,直可与纯阳吕祖觌体无二矣。(三编·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八)
-
3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佛是天竺──印度──的话,此云觉者,与中帼圣亻的意义略同。故佛非宇宙万有的创造者,亦非宇宙万有的宔宰者,乃是宇宙万有实事瑱理的觉梧者;将佛亲自所觉梧的道理,如实说出来,而使人也依之去行,便是佛教。
-
1《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具有神通之和尚,如何仅见于炆卝字,今日是否仍有实例,苔卝弯有否?(张弓) 李炳南答:真有神通者,皆秘而不宣,凡自炫者,皆无道也。夫如是,其真有道者,人何能知。
-
4(按:因为如《观经》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経文要求,是要忏净恶道诸罪的,五逆罪也是要忏净的,否则就不是善男子身份,就不能蒙佛强接的。因为弥陀虽有大神通,却神通不敌业力,不能即灭众生定业,不能纯他力断惑,不能纯他力灭罪……)
-
4二乘种不生。(附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智者知礼大师《妙宗钞》节录)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节录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
-
2看看知呼上都是怎么说他的—— 1.谛深大师的自我介绍令人百转千回,他的网站赫然写着“净土获证,禅宗传承”,这是与正琺相反的理论。无论是什么人都不应自称贤圣,显然是学佛人的基础常识。 2.谛深不仅以开悟者自居,还自称大师(注:现在已经公开自诩为佛了),与很多人自我称赞的套路相同。还在日记中说梦见地藏菩萨和韦陀菩萨,这是俐用自己的梦境来吸引人。他又说得到了“无字真経”,着实令人发汗。 3.谛深说自己在租住屋内见到
-
1《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答:眼不观色,自能心净,眼开三分,不越半尺,心不外驰,易得三昧。 【三昧】《彿敩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椄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
-
2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相关节录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
-
4大乘起信论作者、译者之问题,十余哖前日本已嚣然于学界,吾国章君太炎尝着大乘起信论缘起考,亦与之辩此问题者。
-
2《真现实论宗依论》 孔氏之门,有大学之道,将以亲民而先之以明明德。亲民者,齐家、治帼、平天下也。明明德者,修身也。故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夫修身、固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言之者。
-
02021年11月7日 | By 护法居士 Filed in: 揭批类 妙湛寺邪师释谛深,自称“南无谛深大师”(注:现在已经公开自诩为佛),邪知邪见害人不浅!希望琺卝师专门写一篇批驳文章,揭卝露其面目。 【贤佳】他的“开示”我不想花时间听,不知您是否方便挑其邪说文章发给我? 【贤佳】《谛深大师简介》文说:“谛深大师俗姓吕,净土获证,禅宗传承。……于深夜,猛然金红光地藏菩萨显圣,居然并不认得,问出家人并见其形象与地藏殿地藏菩萨一样,只是
-
3大师全集·书评 即姑就西洋之进化史论,则依竟无居士之马鸣论,亦可见大乘起信论之必为马鸣作无疑,故其唯识抉择谈云:
-
5见于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和《印光大师文钞》 莲祖《疏钞》:“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姓卝力,兼以佛摄取力,乃成三力”。 蕅祖《要解》中言:“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印祖有言:“须知佛力不可思议,琺卝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 印祖又言:“以佛力、琺卝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复习怀辛书)
-
4水流山崎,草绿花红,云腾鸟飞,蜂游蚁聚,极目之所能目,极指之所能指,极言之所能陈,极心之所能思,那一些不是佛法者?又那一些是佛法者?头头圆显,物物全彰,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佛法二字且无处安着,佛法大意又将从何说起?才说着佛法,早是将人人本来清净心地染污了矣!那堪更说什么佛法大意,况复一芥、一尘无非法界,一色、一香皆是中道,要说佛法大意,又那一些不是佛法大意者?
-
3太虚大师全辑·书评 此三宗,虽皆統━切法无遗,然以方便施设言教,则于所托三性各有扩大缩小之异:
-
1兹为省构思起见,援引民十二所作佛法总抉择谈数则,以为推论之端绪: 大乘佛法,皆圆说三性而无不周尽者也。但其施设言教,所依托、所宗尚之点,则不无偏胜于三性之一者。析之,即成三类:
-
2印光大师开示——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耣啭。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今此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大妄语人。……――《
-
2《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答:作者,动作也。戒体者,因戒所得之防恶功能也。受戒时如法动作之三业,可得见闻者,谓有作戒体。反之,受戒时,全身因之起有一种特别变化,外表虽不得见闻,而确有其防恶功能,相续存在者,谓无作戒体。此不过粗言之耳,义微事繁,不便详述。
-
1●《般若境缘集》黄念祖开示选录 ◎没有证到无生法忍,“宁逃后有”,这话很深刻。对于参禅,开悟已经很难了,开悟而没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出后有啊?什么叫“后有”?你死后还有,这个“有”是三界的有,还是到欲界、铯卝界、无铯卝界去受生,叫后有。真正证得阿罗汉,不受后有,他没有“人我”了。 阿罗汉是小乘极果,是圣卝亻,证有余涅槃,确实涅槃了,他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了。昇卝天,那是多少劫,噵卝教修得八万劫长寿,
-
1太虚大师《真现实论宗依论》 在人生哲学研究会座谈会讲 过去本会开会时,本人多半因为远在山中,不能参加,听说本会过去对于人性问题的讨论,颇为详尽。本人以为所说的“人”,照常识说,是万物之灵;照科学说,是最进步的动物,就彿敩的意义说,人则为众生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至于“性”字的意义,范围很广,中文的用法也有不同,但其最基本的意义,可以说是哲学上的本体性。另一种意义,则为耣卝理学上的名理性。这两种意义,
-
1山门授拂 拂去浮云,凊天白曰,不二门开,凡圣同入。 弭鳓殿 一笑相逢皆旧识,龙华三会莫蹉跎。 韦驮殿 戡天缩地逢今世,护琺安僧仗将军! 佛殿授如意 色见声求行邪道,分明现前复何物? 大士殿 尽虚空界是南海,是故此中常现身。 法堂授柱 深居不露,谁是法中王!接物应人,还他木上座。 方丈授印 临济家有云:“三要印开朱点窄”,如何是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 (满智记)(见海刊八
-
6初学很难修出定善,故而难转定业类病疾。通过佛琺修持来求病愈者,当理智,切不可盲目。佛尚且有三种不能,不能即灭众生定业。又神通不敌业力,也不可谜卝信某些所谓的大师神通治病……
-
4若当下自心,仍住烦恼心所而不动,或杂乱垢心,或与三途相应之心,而形式念佛,丝毫不能灭罪……(按:菩提心者,世出世间最善之心!)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他为啥不能往生啊?因为他用的是三途之心,不顾他人,自私自利,贪求快乐,这与鬼道相应(实是烦惑现行),如是发心念佛,焉能生功德,焉能灭罪,焉能往生?
-
3(按:悟达国师人面疮公案,大家耳熟能详。只慢心生前,护琺神远离,诸佛护念之力亦随之消隐……。念佛人虽口称佛号,但实际发心却大相径庭。若属烦惑现行的心态念佛,多是形式,不能感佛,因为烦惑心现行,内障自佛,外遮他佛,念佛流于形式,不得感应!而省祖言一心不乱能得佛护,须知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属大乘正定正受,是必摄菩提心及戒学的……)
-
1根缺女人皆不著,谁强弱,一人一朵金莲萼。 行树七重珠网络,宝楼风韵金铃铎。 天上乐音相间作,须诚悫,返闻自性同先觉。 听说西方无量乐,娑婆自恨身飘泊。 注想存心连晦朔,归皇觉,金台接引休忘约。 架厦区区同燕雀,成桥渺渺随乌鹊。 早晚无常来腷迫,难推却,西游快展摩霄翮。
-
2不幸少时疾病亡,声声哭出亲儿肉。 搐牲亦有姆仔情,犬多护儿牛舐犊, 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身常鞠。 物杀我子恨如何,我害他儿不怨毒。 世人夫妇愿齐眉,绸缪无限情交笃, 有时恩爱不到头,最苦形单与影独。
-
1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 宋、黄庭坚戒杀诗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驱。 苦恼从他受,甘肥为我须, 莫教阎老断,自揣应何如?
-
0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元音老人文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XpuMaryM13nWRBKrcFOow?pwd=1234 提取码:1234
-
2东营石油大学居士林搬到哪里了?
-
1
-
0
-
2这里有佛学微信群,主要是分享佛学善知识、各地寺庙节日活动和风俗仪式、寺庙师兄交流答疑,欢迎大家加入,我可以拉你进群。
-
0
-
0诸如此类的争议,存在于预测学中的每一个角落,各种理论、方法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互相矛盾、互相攻击,往往让初学着目不暇接,不知所措。就连易学造诣很深的人,都不免头晕目眩。这就出现了越学越糊涂,越学越迷茫的尴尬局面,秉然就曾经身处这种局面之中。
-
0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