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从正史来看,刘备,其实是三国志中枭雄,周瑜传曾经这样评价过刘备,给我感觉刘备不断的寻找时机和机遇,不断左右逢源结识人脉,从叔叔刘元起、再到老师卢植、公孙瓒、邹静、孔融、以及陶谦,被徐州、荆、益的本地世家大族投资,而且面对无数次失败,最后终于拿下了川蜀之地,有了自己地盘,也算创业成功,不说光复汉室这个终极目标没有实现。实际上刘备已经成功了,不断失败创业、锻炼自己能力、识人、用人的眼光、而且知道各地股
-
6有一个上官胜的人物,我事在某乎看到的,但是蜀汉能够进入正史的人物远远不止这些人。蜀汉是不是没有设立过太尉这个职务,就大司马、大将军这类职务也是诸葛亮死后,被刘禅分割相权,才出现的。
-
184我就想说一句,吕蒙能进武庙,不是靠打败关羽进的吗?,吕蒙一身做主帅的时候,就打败过关羽这个份量足够高的人,才够资格进武庙,如果关羽是菜鸡的话,吕蒙能进武庙吗,按事实评理,又被蜀笑吧的人禁言,哈哈
-
13
-
18原文中,讨要三郡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 我决定鲁肃算东吴比较出色的外交家了,虽然他借了周瑜的位置,而且
-
205首先,我才疏学浅,很多书还没看过,有些因题材方向,比方文学,我根本不打算阅读,对那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 其次,我打算简介近三百套我看过,且认为是有点价值的才分享,有些看过但不屑一提的,不会介绍。维基与百度、书本简介目录,这些能找到的资料,我不打算著墨过多,只谈我的读后感、诸本分析比较优劣、如何入门等。个人的读报告,就肯定是主观,有些书可能赞过了头,有些书可能贬至不在这里介绍,求轻喷。 最
-
36一楼献祭
-
38
-
31周瑜对东吴的贡献应该高于陆逊吧
-
5
-
3郭景图,仅见曹操逃董卓歌,但曹操本身这篇就很扯淡,郑玄史书记载是病死的,怎么可能乱喝酒呢,而且他怎么知道郭景图命尽园桑这么私密的事,要么这个人死的特别有名,要么曹操与这家人关系熟 从这两个角度看,与郑玄齐名,按照事迹最匹配应当是郭泰,名气大且死亡引起足够大轰动,史载万人吊唁,但偏偏碑文明确记载郭泰字林宗。而且时间差距略微大,死于169年 还有猜测认为是郭遵,感觉年龄偏大,142年就已经混到兖州刺史了 同时期郑
-
30
-
13今天在知乎看到一堆人围攻邓艾,说他拿自己兵做京观 “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看这点校后的标点,更像是拿了一部分蜀军做的吧
-
31、青州隐蕃,博得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好感,最后郝普被拖累自杀。
-
5
-
2前十名填写问卷的用户可以获得小份额红包,请大家帮帮忙https://www.wjx.cn/vm/roB3eKp.aspx#
-
0楼主一直认为是假的,一个人在几千人群中七进七出并且杀了700余人,他爹呢举盾跑了,为什么是举盾跑了,因为有弓箭啊,文鸯记载就是单枪匹马回去的灭掉敌军700左右,如果说是项羽只会有一丝丝的希望是真的但是文鸯这个陈寿都没记载他七进七出的反而是第三代司马光砸缸那些人是谁我忘了就当是第三代史官记载的吧第一代陈寿没有记载文鸯七进七出第二代也没有只有第三代记载了我很难相信第三代他见过文鸯吗(公会里我说文鸯是假的他还拿
-
251l
-
1跟一个人争论魏延当汉中都督时,辖区有多大。他的意思是阴平、武都、汉中、东三郡(上庸、房陵,西城),梓潼。 我认为汉中都督辖区仅有,阴平武都汉中三郡。 一来,孟达申氏兄弟叛乱时,没有魏延的相关行动记载,二来,如果东三郡归魏延所管,关羽让刘封孟达出兵支援被拒,不支援关羽的罪责理应是魏延的责任。毕竟如果东三郡归魏延统辖,出兵不出兵的决定权,应该在魏延手上。 还有就是梓潼的归属问题,梓潼是内郡,个人倾向于不属
-
2
-
23
-
11凡例: 1、统计之年代上下限为189年(董卓进京),至220年(东汉灭亡)。 2、上表人与被表人需是原东汉官僚。 3、被表人暂定是州刺史以上品秩。 4、郑重感谢各位前辈指导,郑重感谢各位群友的支持,希望不以我才疏学浅,继续指正。 5、补充了一些人物的最终命运,有始有终。 6、删节了一些地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检索相关史料。 7、暂时没有统一措辞,望见谅。 8、再想起来再说。
-
67
-
51何为浅?只看《三国志》字面意思就行,读死书谁不会?世间做人做事都这么简单就好办了。 好像总之,孟达是因为刘备不信任才会叛,错在刘备。而刘封更惨忠心润回成都还没压个惊表个彰,居然被诸葛亮进言以继统纷乱为名让刘备给赐死自裁。 是非曲折如何下断取经?幸有陈寿和裴松之一个藏一个挖,所以《三国志》既能过当初的审又经得住时间考验。对于刘封等人“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咎由自取有什么说法,刘封
-
21最近在网络上浏览,关于选择三国志版本的言论不一,一路看下来最终目光放在 中华书局绿皮本 和 岳麓书院吴金华版本,希望对这两版有了解的网友可以说说,当然有其他推荐的可以提出来,感激不尽
-
23一楼百度
-
31《后汉书集解》(后文省称“集解”)一书乃是王先谦所作,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三(1899.3.14)致信于缪荃孙,言“先谦又为《后汉集解》一书,业经写成初稿,尚待辑定”[见于《艺风堂友朋书札》],然此并非真正之肇始,葵园尝作《后汉书旁证》,今存稿本,格式乃引文段而旁注,其中引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周寿昌《后汉书注补正》、何焯《义门读书记》、刘攽《东汉刊误》、四库全书版《后汉书》附考证、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等,尚不能
-
19有没有大佬考证过,在三国史料中,“军”是一个实指的军事单位,意味着一定的编制和规模,还是也可用于虚指。于禁的“七军”是什么概念? “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曹仁这里的“诸军”又是什么概念,跟他后来只有几千人是否矛盾?
-
81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评曰:夫两军对垒,不示敌以虚实,此战之
-
3像曹操,司马懿,诸葛亮不用说,这种调兵遣将的统帅打仗时一定是负责最高级的指挥,那么像姜维王平,郭淮孙礼这种战场上的武将,他们这类战场上的武将也是需要指挥的吗?一般来说对阵指挥和战局指挥的差别一在什么地方?
-
28结合最近的阅读,对交州州治及刺史、郡守的变化做一个梳理,较少码字,水平不高,随时弃坑,欢迎讨论。时间限定在中平元年(184年)之后,到东吴交广分治为止。
-
5
-
2权游里所有有头有脸的家族都有箴言,像史塔克的凛冬将至,兰尼斯特的听我怒吼,提利尔的生生不息。三国里面,印象中也就是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个现状。那么,三国的这种大型家族,是否有传承箴言呢?
-
7市面上三国志的版本挺多的,像找一个既全(不是选节)的,文字又好懂(我拍阅读理解能力不够想要好读懂一些的)的,求教买那个版本的好。 另外就是那些早年间出的或是现在已经绝版很难卖到的那些就不用推荐了,推荐了我也买不到。
-
20亲属:(仅列举一些三国志有记载的) 爷爷: 1.张陵(沛国)张鲁爷爷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父亲: 2.张衡(沛国)张鲁父亲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
2791、黄盖有在219年之前任武陵太守的记载 2、诸葛亮督三郡不包括武陵 3、215年吕蒙取三郡 也没有武陵 有没有一种可能,在210年到215年之间的某个时候,由于某些原因武陵成了孙权的地盘,直到湘水划界后才又归了刘备?
-
39尽管很多学者说蜀锦在蜀汉时期得到发展,但实际论据却经常含糊敷衍过去,最常用的便是“决敌之资,唯仰锦耳”此句,按《秘府略》卷868布帛部三下锦条引《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若南方大种夷侯来诣,及吴王求锦者,乃承诏出之其小种夷及市买,一切不宜用锦。 诸葛亮此段全文意思显然并不是说“锦”在蜀汉时期得到了发展,相反,按章武元年人口九十万,后又经夷陵之败,此时生产力的倒退是显然的,反映到蜀锦
-
6最近在写论文,写到了三国虞翻这个人物,于是翻开了《三国志》想要了解一下他,结果发现有一长段裴注看不懂,怕理解有错误,所以想要向各位大佬求助。就在卷五十七,吴书十二处,只需要虞翻部分的就好,求求了
-
533大家说起袁绍手下良将为什么都只提颜良文丑,而不提张合高缆?荀彧对颜良文丑的评价是“一勇之夫,一战可擒”,然而张合高缆能力显然比颜良文丑高多了。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
5047
-
1蜀汉官员都有”哲貌”(原文),但都比不上姜维
-
1
-
19这句话的确切翻译,老鬼一直不甚知之。 俺的理解是:不论统御还是所挑选的士兵,都是很勇猛的。 并且,老鬼喜欢往更深层次想,既然用此两句概况赵云和
-
49大致在无为县。但是在“无为县”吧,及“巢湖”吧,发帖问,没人说的清楚。吧里有人知道么
-
17用搜寻器搜索刘表,除了显示其个人基本资料、游戏和文艺作品外,“刘表坐谈”是最多的相关结果之一。这恐怕要感谢“坐谈客”一词的始作俑者郭嘉,比贾诩的“平世三公才;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更损人,他在普通人心中只是一个守境安民有余,毫无野心的汉宗室荆州牧罢了,但实情果真如此吗?恐怕要深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