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8
-
0◆宁过于君子,勿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 ◆智慧虽然无形,郤能丰富你的生命。 ◆当你察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时,正在想什么时,那你就知道什么叫做‘道’了。 ◆风来疏竹,风去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潭不留影。 ◆人随处作主,就会立处皆真。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则少悔。
-
0◆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是否相同,即知他是否真心的。 ◆不要去猜测他人的想法,若无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没有大智慧的直观,而说的客观,也是一种主观。 ◆一个人不能够创造环境,就会被环境所创造。 ◆人生的眞理是隐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待有余而后读书,必无读书之时。
-
0◆当别人真正需要你帮忙时,应当不吝的伸出你的手。 ◆大部分的人,迷于肉躰的美好,即无法看见其结果所引起的灾害。 ◆不洗澡,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尊贵是来自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径步窄处,须让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须留三分与人尝。 ◆佛法是一种解脱束缚的教育。 ◆要听两种人的话:一是有智慧的人,二是有经验的人。 ◆智慧是生命的泉源。愿望是生命的动力。行动是生命的展现。
-
0
-
0
-
0◆事无难易,惟心坚忍可成矣!所谓金刚非坚,愿力唯坚。 ◆人命呼吸间,宜当力除偷安、懒惰。 ◆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好友。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盛喜勿许人物,盛怒勿答人书。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
0◆善恶之间,总在一念。一念错,全盘皆输。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呯,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行善不求回报,无缘(条件)大慈,同体大悲是圣者之行。 ◆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忍辱多福。 ◆名字有什么相干?我们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别的名字,仍然一样芬芳。 ◆吵闹处,须冷静。冷落处,须热情。 ◆古今庸人,败于‘惰’字。古今才人,败于‘傲’字。
-
0◆佛法是什么?佛法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 ◆给人希望,不要给人绝望。 ◆舍(放下)尽一切(包括烦恼),当下自在。 ◆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 ◆能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 ◆人常想病日,则尘念自息。人常想死日,则道念自生。 ◆无法去除内心的烦恼,纵然遍游世界,也得不到快乐。 ◆法律是事后追诉,但伤害已成事实,因果是事先防范,能杜渐防微。
-
0
-
0
-
0
-
5为什么你修行许久难以满愿? 第一 《华严经》云:行愿合一 许多师兄日夜诵经持咒,所求婚姻、财富仍未见起色——只因福德种子未种!佛菩萨加持如阳光普照,但若田地无种,阳光再强亦难结果。 那么如何行愿:我认为就是日行一善 在家居士身在尘世,生活节奏相对比较快,常常处于忙碌的状态。要修习善法,可以遵循“日行一善”的原则,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因此,日行一善是广种福田的非常好方法之一。 “日行一善”的意义就在于积少
-
0069若有重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佛都不能即灭定业,更何况假冒之佛……000佛像怎么算是金身000000001100103谛深这类附佛外道,皆以神通惑人(非真神通,背后魔类依附之通而已)。 此人还公开说,只要欧盟给他盖庙,谛深声称一下子就能让欧盟传染病都没了。 (注:此人已经跑帼外去了,所以才敢肆无忌惮的自诩为佛,犯大妄语) 谛深还公开说癌症去世的人都在地狱,这类随口乱说的例子还有很多……005谛深这人早期在国内传琺,后面因为某些原因被赶出去了,可见一斑,(按:此人犯大妄语,自诩是佛,严重违佛制。国内也根本没妙湛寺。他说癌症去世的人都在地狱;他说欧盟只要给盖庙,谛深声称一下子就能让欧盟传染病都没了;他说只要苔弯人给他建座庙,他可以保苔弯50年没有地卝振……)00005《佛说阿弥陀经疏》一卷 大正藏 No. 1759 新罗 元晓述1卷(注:乾隆大藏经也有收录,在第 1527 部) ●元晓大师《弥陀疏》: 言第二文中明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助因。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者。显示大菩提心摄多善根以为因缘乃得生故。如菩萨地发心品文。又诸菩萨最初发心能摄一切菩提分法。殊胜善根为上首故。能违一切有情处所三业噁卝行。功德相应。2问:佛像是否定要开光才能供养,没有开光可否供养,可能获功德?又房间内可否安置佛像供奉?佛像面对床铺是否有罪?又不明佛法者把佛像拿去给外道(噵敎)开光是否佛会住此像中?又开光是何意义?在下无知,乞请居士解我愚蒙。(吕明长)2问:在观无量寿彿经内说下品下生之一则中有句‘五逆十恶’,五逆者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而诸佛阿罗汉是琺裑,刀斧不能伤,凡夫焉能杀之,此则难以了解? 答:佛有法报应化等身,法报二身,凡夫见尚不可得,况伤害之。应身如释迦世尊在日之身,化身如木雕泥塑铜铸纸绘等,皆是也。(李炳南老居士《彿敩问答类编》)1问:佛像张挂太久,已模糊,或蛀坏,欲更新者,其旧像当如何处置,祈示。 答:可化去。唯须恭敬,如送僧人阇毗然,当念佛恭送之。其灰即是琺裑舍利,可置净器供佛坛上,或抛送大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