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第三章 受念处观 大念住经受念处的受都包括什么?包括六识心的感受,就是身心上的感受。六识的感受是什么?是眼根上眼识的感受,耳根上耳识的感受,鼻根上鼻识的感受,舌根上舌识的感受,身根上身识的感受,还有一个就是意识心的受,意识心的受叫作心的感受,纯是心的感受。五识的感受,虽然是在五根上产生的受觉,其实也是心里的感受,五根本身没有受,是识心有受。意识心的受大多数时候,也离不开五根,多数时候是与五识共同产生
-
0唉。前段时间处于狂禅中,得一老师开示,卸了狂禅衣。仍要觉他,福慧双修。谁叫我当初发愿,我所至,当净土,我当行至网络呢?即有发愿,当有行动。 昨天偶遇一同修佛友,坐聊。她修学十几年,我与她同感叹修行不易。这位朋友谈及南方游学,途中观山水好,全是因为佛法盛行,佛学文化深厚,佛法照拂而山水秀丽。本地则相较之如陋室,全因佛文化浅薄,举例某某处封了寺庙,鲜少人师等等。 我说:不论何处,天下法场道场皆一样。处处
-
1
-
0
-
4
-
0我真的很后悔,为何现在才长大。 浪费了光阴与时间和数次机遇。 如果,我早看《了凡四训》,早明白佛理就不会这样了。 为何就踏不下心来,好好的做事情。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佛理不是靠别人讲的,而是靠自己学的。 我是吃苦悟出来的,我吃苦不说,还连累我家人跟着我一起吃苦。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学佛的重要性。 今生能遇到佛法,是我最大的福气。 《了凡四训》、《楞严经》和《法华经》改变我的人生。 我真的太感激佛法了,希望每
-
11原谅我,写的过于凌乱,没有章法。 它就是忏悔的帖子。 所以,会想到哪就写到哪。 我学佛十几年,经历无数磨难。 从12年接触佛法到至今,去年我才幡然醒悟自己的过错。 一直以来,我的佛法启蒙师兄,都对我很是勉励,夸赞我悟性好,根基好。 上来就能遇到好上师,接到无上密法。 但是,由于我业力重,违缘大,加上我从小儒家思想,嫉恶如仇。所以嗔恨心极强。 并且,我懒惰不勤奋,做事拖延,嫉妒心重,加上邪淫。 所以,我业力极深,
-
1修善因,得善果 2025年02月16日 每一个当下,我们都要懂得给自己种下善因。你当下精进,就是给自己以后种开悟的果实;你当下懈怠,就是给自己以后种退转的种子。珍惜修行的时间,是让你们明白开悟不容易,每个当下都要给自己种开悟的因缘,师父这么讲,你们听得懂吗?人生岁月不要蹉跎,你们不要以为自己还很年轻,就无所谓当下修行的时间。有些人不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身体很快就会出问题;有些人不注重夫妻感情,婚姻就会出问题;
-
0生活在于调养,修行也是一场心的调养。如何养生,在于平和,平衡,平静,稳定。平时尽量少说话,或者说话的时候平稳一些,慢一些,尽量保持气息的匀称稳定,情绪稳定一些,内心保持平静,调理好身体,使身体处在稳定状态,这样我们会越来越平和,我们的内在会越来越强大,会越来越有承载之力,不管外在的环境怎么变化,我们的内心都是平静的,或者说我们的心可以承载的住外界的变化,能够平和的解决处理问题。年轻时我们身体处在发
-
0修者要有信心,不要害怕,不要说完蛋了,我这样就不行,那样就不行了,一切都是一体之心在动,体没动过,怎么样都是我行,不行也是行,有所谓也是无所谓,就像之前有个人说我说的不对,言辞激烈,甚至一度人身攻击,我就告诉他,无所谓,怎么样都是不增不减,怎么样都是一体的,你骂我我生气骂你,或者我忍着不理你,或者我和你对喷,或者我服个软,或者是你服个软,不管我们怎么做,怎么说,我们之间发生什么样的事,这仍然是一体
-
0用正念修佛道 2025年02月13日 何谓八邪道?即邪见、邪念、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定。知道八邪道,不入邪道,不修八邪道,才能正行佛道,进入佛道,先要修好八正道。 八正道是我们每个学佛人要践行的,做人要有正见、正念、正思维,这是我们人的意识上的行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念头正不正,行为正不正,思维正与不正,通过行为和言语就能判断出来这个人正不正。看见一个事物,你不能用正的思维意识去看待,你就是邪
-
0“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多藐三菩提心。” 【什么是忍辱】 你说自己心也很清净,戒律也很好,那是当你
-
0大藏经第387部,乾隆大藏经第240部 南无南方须曼那世界净光秘密如来 南无南方法喜宝世界法藏如来 南无南方一切池世界师子吼神足王如来 南无南方华幡世界高须弥十号具足 南无南方宝手世界法护十号具足 《大方等无想经》: 尔时如来告善德言。善哉善哉。大婆罗门。汝今善发欢喜之心得无上果。大婆罗门。从是南去度三十万恒河沙等世界。彼有世界名须曼那。有佛世尊号净光秘密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常
-
0
-
0佛在《妙法莲华经》讲,有一位比丘名叫常不轻,为什么叫常不轻?因为那位比丘对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比丘还是比丘尼,无论是在家修行的男众还是在家修行的女众,他都要叩拜行礼,并称赞他,“我敬仰你们,不敢对你们有半点轻慢,你们都是佛”。哪怕遇到四众弟子中有的人心不净,骂他神经病,骂他是个没有智慧的比丘,他从来不生气,始终一如既往称赞他们,“你将成佛”。因为那位比丘经常这样说,所以轻狂傲慢的比丘、比丘尼
-
1在闻法期间,甚至包括诵经、念咒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听闻之后应当将所讲的法义牢记在心,并且经常实地修行。正如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上师为弟子讲经说法,就是教导弟子如何闻法修法、如何弃恶从善、如何身体力行。作为弟子,务必要念念不忘、时时铭记上师传授的所有教言,进而付诸于实践,也就是实地修行。相反,如果将上师所传的法义抛之脑后而没有记在心间,
-
0感谢伤害过你的人,是他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感谢刁难过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智;感谢欺骗过你的人,因为他使你增加了智慧;感谢那些藐视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恢复了自尊;感谢曾经遗弃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变得更加地独立和自强。
-
5
-
4
-
0首先感谢您的评论,我不知道您说的“金刚伪经”,是不是在说我所写的所表达的您不太认同,如果是,那我虚心接受您的指正,毕竟我不是开悟者,不是学者,只是一个想和大家探讨分享的爱好者,末法时代多一些探讨和讨论不是什么坏事,反而能共同进步。但是如果您指的是金刚经,我想回复的是,法无高低,法法平等,是人在分高低,指月之指,重在借指望月,而不是探讨手指的长短高低,就像打开家门的钥匙,不管是什么材质,只要能开家门
-
11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陈述性的描述一下,我们的本来实相不能被定义,故而如如不动整体内部便生出了承载一切定义承载一切相的心。这个心便是整体之中承载变化的“跳动”之心,此心是虚妄的总和,故而此心亦妄,亦不可的得不可住。修证角度,我们不要着相住相,不着相不灭相,观,久观,便知生灭的来去,不过是整体之中的虚妄之心的相在动,本来实相本不动摇不增不减。
-
3心与念有感 近代大居士元音上师,曾开示,前念以断,后念未起,此时一念不起,虽然空灵,但是却了了分明,六祖大师曾言,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前念不生,便是前念以断,后念不起,一念不生,空空灵灵,后念不灭便是虽然空空灵灵但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又无所挂碍,清清静静,那我们日常生活中怎么去找这个前念不生的空灵之心,你有没有突然间收到什么惊吓,然后好像脑子里空白了,什么都没有了,那个脑子里什么都没有了
-
0“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维摩诘居士回答,有一个法门叫做无尽灯,你们要学。什么叫无尽灯呢?譬如一个灯,一支蜡烛,一千一万支都点得亮。只要点亮了,光明永远不尽。这个道理就是无尽灯。 维摩诘居士继续说,各位大姊回去吧,在魔宫里修法,就是修无尽灯。 这个道理有两个意义。 第一个意义,真正的佛法在世间
-
8首先开宗明义,佛教是无神论,所有人都知道,佛教讲众生平等,这个众生是包括佛菩萨在内的一切众生,并不是你们平等,而菩萨高高在上。所有学佛人都是世尊的弟子,尊佛佗为本师。这跟耶稣教中信徒动不动就自称奴仆是不一样的。 我在佛学吧和禅宗吧中看到了一些说自己学佛把自己学坏了的。如果是真学,怎么可能变坏了呢?如果是带着欲望,甚至是邪欲去拜佛,当然会出问题啦。很多人到现在还不明白,佛不会给拜他的人任何东西,却因
-
3学佛要学菩萨的慈悲喜舍之心,先培养慈心和悲心,慈心即对一切众生慈爱,如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心,悲即悲悯一切众生,喜即笑脸待人,心常在欢喜之中,舍...... 行为上做到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即奉献,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爱语,是对人说话使用慈爱的语言,利行是做任何事都对人家有利,交朋友一定要朋友能受到你的好处,乃至打人骂人都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做,同事是你爱打牌我就陪你打牌,打厌了我们一起学佛去。 学
-
1色身是学佛人修行的根本,你有了色身才能在人间修行。虽然你们大家都明白色身只是一个载体,不能太过于依赖,但也不能太过于忽略,所以我们既不能让色身太依附于人间的物欲,还要懂得对色身的养护,在这个中间就要有一个适量的度。举个例子,你在人间福报很大,但是不能因为福报大就拼命享受,要知道,享受过头你就会透支后面的福报。就像一张银行卡上的存款,里面给你十万块钱,你前面没有节制性地使用,等到后面你就没钱用了,因
-
0不是你的东西不要拿、不要贪,因为你不知道眼前贪这么一点,你后面会失去多少原本命中该有的福报。 喜欢占便宜的人,他占别人一分便宜,自己损掉十分福报;占别人十分便宜,自己损掉百分福报;你占别人的便宜越多,你损掉的福报就会越多。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前两天刚占了别人一个便宜,他过几天就破财了。要么他一个生意没谈成,要么他突然把别人撞了,要赔钱给别人,因为拿了不该他得的,所以他就破财啊。 师父说,我们做
-
52人只要活着,就离不开福报。你的财富、健康、平安、佳偶、地位、智慧等,都是福报的体现。 有的人一出生就有上千万的资产等着继承,有的人出生时父母就负债。有的人出生在小山村,有的人出生在大都市,这就是累生累世积攒的福报不同,先天带来的福报不一样。 功德和福报的区别是什么呢? 功德相当于硬通货,是金条,全世界都是可以流通的。福报相当于你挣了非常多的埃及镑,但只能在埃及境内流通,出了埃及就无法使用了。福报是由功
-
48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
4佛教认为,我们的一切身外之物都是心的幻化,如果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向外探求,终将空手而归,一无所获。所以,佛教一直在帮助和指导我们去观察、认识内心。 如何认识心的本性呢?在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弟子恰卡瓦尊者撰著的《修心七要》中,系统地归纳了修心的要点,在讲到胜义菩提心(注: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的修法时,提到了三种观察心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 一、以心观心 怎样去观察心的来处、
-
2凡事有因果,万事有轮回。 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是我们的心。六道轮回,表面上是受到因果业力的影响与制约,实际上主宰我们命运的是我们的心。 因果规律不是宿命论,相反,它激励着我们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想要跳出六道轮回,就要创造解脱的因——如法修行,清净自身的烦恼垢染,把轮回彻底断除,从而获得身心的大自在。 一:先砍断轮回粗大的因 轮回是从哪里来的?轮回有细的因缘和粗的因缘,当然最重要、最关键的,
-
0所有凡夫众,来时不自由 因有无明业,只身入轮回 众生来时是不自愿、不自由的。如果那时可以自由选择,就没有一个众生愿意去做牛、做马,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这些可怜的生命。如果真有自由可言,那么,它们肯定会选择做人间的国王,或是天堂的帝释天王等等,而不可能选择做牛、做马。这就充分说明了,生命来的时候不是自由、自愿的,愿意也得来,不愿意也得来。 今天我们会做这样的一个人,不是因为前世有了识、名色、入、触、受,
-
0🔘🌳🔘 *【擦亮本性,调节这颗心】* *什么叫“一念心性”呢?一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到了心的时候,就开始散乱了,这是由何而起的呢?* 🌼这些散乱是由人间的贪嗔痴引起的。当一个人贪得多、恨得多,愚痴地做事情的时候,他的本性已经不存在了。 为什么有些人会犯法、会杀人、会偷窃?因为不好的理念已经遮住了他最善良的本性。犹如一块钻石被泥土、黄沙覆盖污染了,表面上看就像一块石头,根本不像一块钻石。 🌼 *我们修心修
-
0末法时期,要帮助别人也是很不容易,因为帮助别人要付出的,因为现在末法时期人心太恶,你帮了别人,人家还要怀疑你。现在有太多人以帮助别人的名义,实际上在伤害别人。这就是因为你种下去这个因,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就会让人家觉得有瑕疵,所以就不圆满。 不圆满的帮助,代表着有利益可图。现在很多人假装为了别人好,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这就是社会上人的本质正在产生变化。为什么现在马路上倒下一个老人,大家都不
-
0每一个幸福的家庭从来就不是三观相合,而是不争对错。也就是说,当家人的幸福大于坚持三观的时候,对错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什么叫三观?师父告诉你们,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人问:幸福的家庭是怎么样的?回答是幸福的家庭都不争谁对谁错。很多人喜欢把家庭矛盾归咎于三观不合,哪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的?更多的时候是不分对错。夫妻中如果有任何一方太好胜,双方就永远不会得到快乐。20181229
-
0
-
1
-
2
-
30师兄求解答。我读了大悲咒一千多遍,最近总是闻到类似下水道的腐臭味,还感觉凉风吹,晚上睡觉也会闻到,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
25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较量功德# #谨守三学# #供养三宝# #实修实证# #难行能行#
-
17
-
3无所住心,就是你的心不要放在某一个位置上,我无所谓,放在哪里都可以,不放在哪里也可以。心不要注重在什么地方,什么叫住心?不论是注重在贪的方面,吃的方面,还是事业方面等都叫住心。无所住心,凡是所有琐碎的事情,全部都不要住在自己的心里,要见佛性,明心开悟,把自己的悟性开发出来。 b1-37
-
1讲到放生,最大的优点是救未来佛。因为你今天放生所做的一切事情,或等鱼投胎后可能会成为一个人,或如果让你的后代看见了,他就会生出一种慈悲心,这孩子说不定将来就是佛,记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今天放下去的这条鱼,也说不定是你过去生中的亲属。要用大无畏的慈悲精神修心,你一定会修出本性。b1-14
-
9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否定这也是佛法融入生活,但假如心里没有慈悲利他心和出离心,这样的爱心与慈悲心外道也有,社会上的好心人也有,这只能算是做好事,而不是佛教特有的行为。 要想将佛法融入生活,首先心中要有佛法,如果心里根本没有佛法,那拿什么去融入到生活当中呢?根本没有办法。所以首先要有
-
1如来藏的名称 一、如来藏这个名称通用于从凡夫地到佛地的真如心体,佛地的如来藏里没有七识的无明,佛地之前的如来藏里都含有众生七识的无明,如来藏里的无明是收存的七识的无明,如来藏自心本体却没有无明。为了区别佛地的如来藏与众生的如来藏,就把没有无明的佛地如来藏叫作无垢识,把八地菩萨以上的如来藏称为异熟识,八地菩萨以下的如来藏称为阿赖耶识;统称都叫作第八识和如来藏。 阿赖耶识是八地菩萨果位之前的如来藏的一个
-
3
-
1如何理解众生与佛平等 众生与佛只有在真如佛性上是平等的,只要有佛性,众生最终都会成佛。众生与佛不平等的是真如所演绎变幻出来的五蕴世间假相,假相终归是假相,真正着眼的应该是不生不灭的真相。但是要平等看待真相而不是假相,首先要证得假相确实是空的、无我的,然后再证得真相,再观假相如何的假,真相如何的真,心里了然清楚。从此以后才能见到众生就观其真相,看破假相,最后不着一切相,心地就平等了,获得了平等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