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众生无明,迷在认知。无始劫来的业识染垢,构成认知,即所谓阿赖耶识。众生迷,即迷于认知,称无明众生。 有迷,就有不迷。破开迷障,即不迷,故有开悟破迷一说。破迷,即破无明。一切认知,皆起于妄心。妄心不了,认知迷障的业力陷无明众生于生死苦海不得出。开悟一刹,体悟体证离妄归真 ,知见脱落,再不受认知困惑,打破知见桎梏。开悟,破无明,必断无明惑。断无明惑,再无生死困扰,亦断生死惑。 开悟称破无明,喻一灯(明)照
-
0
-
0《成唯识论》: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实我实法不可得故。如何实我不可得耶。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初且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闲来无事,厘厘“唯识无境”这个谬说问题。好奇:唯识无境,是否就是“万
-
0
-
1大乘在玩什么,大乘怎么玩,学人必须要厘清。 在以前的贴子说了“三套语境”问题,警示学人不要堕入概念性的混乱。 批注一下:三套语境,不能作为论说来帮助契证大乘,只是让学人不要陷入“不知所云”的思维混乱,是一种不得已的解说。 世间法以概念分门别类。 世间法把认知建立种种概念,构成世界和世间。 概念有实指和非实指(比如形容)。 大乘佛所说法,非概念。 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 佛所说法,义指心及心的问题,解决心相
-
0世间法为认知体系的建立,是人们在长久生产、生活中的认知经验总结。 世间法是一种相对、相依、相缘、相转的认知体系。 大乘佛法非建立认知,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开导凡夫脱离相对、相依、相缘、相转体系,脱离认知桎梏。 大乘佛法为佛所说法,佛所说法的特点,说法即破法。 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不取一法。不舍一法。不立一法。 学人要明白佛所说法,到底在说什么:要解如来真实义
-
3相似觉,外道称玄关:识边际。 识边际,即心意意识至达极限,佛家曰相似觉,非正觉。 大乘佛法离心意意识:正觉。 外道止步于相似觉,称玄关。 玄关,被外道吹得神乎其神。其实,只是身心状态的一种特殊状态而已。 相似觉为佛道与外道的分水岭。 外道修习,追求身心的各种状态,比如四禅八定各阶次,皆是身心状态的各种状态。对于喜欢修习的人来讲也没什么不对。 但是,要明白一点,这些对身心状态的追求,在大乘佛法里一律称之为“
-
0佛,不在理解上。 太多人口口声声见佛,见性…. 见到了佛性。 自己见得了自己吗? 如果说自己见得了自己,岂不是同时出现有两个自己了? 禅宗形容“佛”为“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见一切,见得了自己吗? “本来面目”若见得了自己,岂非有两个“本来面目”? 《楞严经》: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 佛性即见性,见性见一切,而不自见。 所以,说见到了佛性,即是谬说。谤佛! 佛性,唯证乃明。
-
0很多人错误认为道家“无为”与大乘“无为法”一样。 道家所谓无为,并非大乘无为法。 道家断不了身见:吾之大患,为乎有身。 道家的“道”立乎于天地,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母。 大乘佛法彻否一切有无,一切有无不过妄心计度。 所谓一切,无非是于心取相。 “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心相如幻,迁流不息,刹那无住。有,即幻有。无,亦幻无。 迷途众生正是执着在幻有幻无上,枉受一切苦痛烦恼,枉
-
0以志心归敬佛菩萨,虔诚瞻礼其庄严法相,内心充满赞叹与感恩,愿佛法之光普照众生。 志心归敬于三宝,瞻礼佛菩萨慈悲容颜,赞叹其无尽智慧与功德,祈愿世界和平,众生安乐。
-
0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志心归敬于佛教,瞻礼佛菩萨的慈悲容颜,赞叹其无尽的智慧与功德。愿我能在这份伟大的教义中,不断修行、成长,最终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同时,我也将把这份信仰和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佛教的智慧之光。
-
2第一义:离心意意识。 第一义:不在言说。 言说不代表第一义。 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 重点: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 主谓宾词式,是不是相依关系? 第一义离心意意识:主谓宾的表达,是否为心意意识分别判断?
-
3大约在2014年中,网上见一句体方法师说“你给我四十五小时,我给你一个解脱之道”。 这“解脱”二字当时触动了我,好奇心起,什么解脱之道。。 随后看了二集体方法师的佛法讲解视频,因不了解佛法,当一般性的视听收看,就搁下了。 但,这个因缘让我知道了佛法这回事,虽不明白什么是佛法。 一日朋友来家,见我在练字,他提议我抄写佛经,我觉得对,既练字又可以学习了解佛经。 后某一天,驾车在路上,身心突然出现一种欣悦,是自己一
-
3打坐,放松身心,身体放松下来,意识放松下来(不要入思维纠缠)。 心不着念是最好的状态。 打坐,姿势可以多样,端坐,放松,腰约前挺,让身体有一个很好的放松姿势。手可以各种结印或不结印,这不是关键。 打坐的关键在心的状态,即是否放下心来,进入良好的身心感知状态。 初习打坐的人,一上坐,杂念丛生。。所以,一般选择一个依缘来排除干扰,比如观身,观念,随息。建议以随息为好。随息,也可以称观息,感知呼吸状态。 观身
-
2他将自己的不幸告诉对方,对方劝说他去寺庙拜见禅师,他问:“禅师,命可以逃避吗?”禅师说:“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行善得善,行恶受苦。”禅师把一串葡萄攥在手中,问他:“请你告诉老衲,这颗葡萄是完整的还是不完整的?”这人说:“如果我说是完整的,你大禅师会将葡萄捏碎;如果我说不完整的,你可以不捏碎。”法师说:“你说对了。命运就是如同这个葡萄一样,掌握在我们手中。”这个年轻人振作精神、重新开悟,在集市摆摊,
-
6我有大量想去道观禅修游客,每期可组织30-50人,每个月都可以组织1-2期,求河北 山西 山东以及周边省份道观合作
-
4各位师傅,能不能推荐一本适合新手小白学习的经论啊
-
2学习大乘佛法,並不需要学习很多所谓的佛法知识。 否则,如文盲的六祖就只能望洋兴叹。 所谓的佛法知识,只是一个引导学人破除认知迷障的方便手段,佛法旨归不但不在知识,反而为彻底、究竟的脱离知识桎梏窠𦥑。 但从学入。不从学得。 在大乘佛教中有经律论三藏之说,而论说系浩若烟海,沙泥俱下,甚至可以说“成体系的论说”全是佛法引导的有害垃圾。 中观、唯识、真常三大论说体系,无一例外带人入“知见坑”。 尤其是唯识,弯过
-
1如何甄别关于佛法的说法真伪呢。小乘佛教以“三法印”检验“说法”,检验其所说法是否符合佛法特质。 大乘佛教以“一空法印”,检验其“说法”特质是否符合“大乘”:如来真实义。 就算有了“法印”,一般人也弄不明白法印咋个用;根本吃不准其所说法是在“解如来真实义”,还是在信口开河发挥情见妄想,甚至胡说八道。 正因为法印的玄奥,谁也厘不清楚某咖所说“法”是真是假,才有了如今佛系圈的一大奇观: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
-
3发贴说过关于大乘法的学法过程中,要清楚佛所说法的三套语境的问题,世间法问题语境,方便说法语境,了义说法语境。针对不同的事相因缘,佛所说法采用不同的语境说法,只有明白这点,自己在学法过程中才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逻辑混乱。佛法乃心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绝对唯心,摒弃心物二元问题。但,在宣说法义时,又不得不扯入一些事相问题,有事相则必然要以世间法法则加以叙说,这就是世间法问题的语境,与佛法本身“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
0证法身,必须是开悟。 凡夫虽未开悟,但法身却从未失,只是不觉。 凡夫不是不可以体验法身,只是证入不了;凡夫一直在法身中迷,迷于色身。 扑面而来的因缘,从无滞碍。 六根所触的因缘,从无滞碍。 凡夫心,虽在颠倒妄想,却从未在因缘法的感知(这感知非身心感知)上,有一丝丝的滞碍,如镜显照,缘至即显。 这就是法身功德! 没有哪位凡夫不如此。 没有一位众生不一样。
-
1修行要入身心感知,而不只是在思维上用功。 修行就修身心感知状态。 于凡夫,感知身心即身心感知。都是在心意意识层面。 小乘法未破识心,小乘法的观法,更象是“感知身心”,实则,还是在身心感知状态下。 大乘佛法从“明心”开步,但太多人却连这个“明心”也解决不了。 明心:明晰身心感知。 明晰身心感知,可以使学人迅捷契法,打下大乘法基础:明心。 大小乘佛法,并不是一套法路。甚至在法义和行路相去甚远,成相互否定状态。
-
0大乘佛法入修,必须过门坎:开悟。开悟:明心见性。悟后起真修:无为法。无为法:离心意意识趣向、造作、染垢。至达五蕴皆空。无为法,非是无修。无为法,离心意意识,喻真修。无为法,为登地菩萨地行持,非凡夫可为。众生业力源于心意意识。 心意意识是三界六道轮回源泉。 明心见性,开悟一刹,即体悟体证“不生不灭”,如来。 有了这开悟一刹的体验,从此往后,“自觉”远离心意意识这一根本业力迷潭。 因为自觉,离业识染垢,故
-
2大乘佛法,菩萨道也。 菩萨,介于凡夫至佛的过程。 菩萨,即脱凡夫心境,转化至圣智境界的过程。 大乘法,并非否掉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觅菩提,恰似寻兔角。 大乘法:否掉世间法的一切执着。喻“离诸妄想”。 迷人总喜欢追寻过去、现在、未来因缘,故要扯淡“从哪里来?去哪里?” 问南泉死后去处,答“做牛做马”。 愚痴凡夫又自以为是的理解了:南泉死后当牛做马。 有点大乘知识,当知菩萨玩无住涅槃。 为啥“无住涅槃
-
3开悟,并非如想象之难。但,却易事难行。 开悟:打破知见桎梏,离一切认知,离思维习惯 ,直契(无分别心)当下。
-
3大乘法揭示了“身心如幻”。 圆觉经》: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心,即感知:感知因缘现象,与因缘现象同步幻生幻灭。 而身体,怎么个如幻? 身体,为什么在大乘佛法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思维心认为身体有肉体骨髂(形容为地)、血液津液(形容为水)、呼吸(形容风)、思维妄想(形容为火),是这“四大(古人认为一切有形皆为四大构成)”组成了身体。世间法的思维习惯,也坚固了这一认知。 身体存在于认知上!
-
0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即妄立,生汝妄能。《楞严经》这几句,很好的说了“明明了了”的问题。 觉非所明:明明了了,非觉(佛性)。 因明立所:认“明明了了”,即立“所”。立所,即入相对境。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相对,入相对境。 凡夫头上安头,识心分别,妄认一切法,以为“明明了了”即佛性。
-
1现量,比量,非量,是唯识论中搞出来嘀所谓“三自性”玩意。 这三个词,用来形容凡夫心态问题,还是很好用的名相工具。 这三个词,用不在了义说法上。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圆觉经) 这里的关键,在于说识境,还是说智境。 智境,非凡夫境界,无识心随入。 识境,为凡夫境界,处分别心,处处着相,受相牵境转。依他起,遍计执,入妄想……不亦乐乎。 智境,亦称圣量,或圣言量。为佛智境界
-
16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一切感知、感觉、感受皆五藴。五蕴即大乘法说的心意意识。 任何境界,皆属五蕴现象。 楞严中说五阴十魔,不必去记住那些什么魔什么精的说法,但一定要记住: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关键时刻对不上号。 学法过程,种种奇奇怪怪的体验,皆是五蕴现象,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任何境界事,皆非圣证。圣证离一切境界(圣智)。任何作法皆有为法,如梦幻
-
0小乘佛法只讲六识,大乘佛法厘出了一个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第八识是为了说明识的记忆存储特性而设,为了将第八识与第六识的关连上逻辑自洽,再设置一个第七识的玩意。为什么大乘法要弄第八识这么个玩意儿?因大乘法要彻底究竟收拾的对象就是这个“识”。若太笼统的只讲第六识,则很多要表述的东东,形成表述语境上的麻烦。就如数学设置很多公式定理的道理一样,给一个框兜,拣拾陈谷子烂麻芝就方便多了。第八识,非什么特别的玩意
-
0世界世间怎么回事,佛法有一套完整而完美的说词。。 迷人妄以为佛法否定世界,否定世间。。 佛法为心法:万法唯心。离心无法。法不外求。 离心说世界,这是外道(说)法。 离心说世间,这是外道(说)法。 离心说佛法,这是二楞子。 佛说一切法,为(谴)除一切心。 法,即心相,非关什么(心外)客观世界,也不关什么劳什子(心内)主观世界。。 佛法解决心(相)及心(着妄攀缘)的问题。 (法相)心带来一切苦,喻人生八苦。 (法
-
0世人理解的妄想,指思维状态,而且特指不正常的思维状态。 佛法,尤其是大乘法,妄想乃泛指一切思维,更是包括一切起心动念。并非心念相续的状态才称妄想。 离诸妄想,即涅槃。 离诸妄想,超越身心、世间、 世界。身心、世间、世界都是心境相对的妄想。 离诸妄想,无相对境,即涅槃义。
-
0在当今情形下,学法缺善知识引导,学人要想突破大乘修证障碍,必须依靠参悟公案这条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出路。 为什么? 公案是禅宗祖师大德对大乘佛法实践的身心示现,是活脱脱的“现场表演”。 学人参公案,如同亲聆祖师大德法会,如同亲受慈诲。 至于能否开悟,正法的示现引导有了,学人自己的福德机缘就是决定因素。 从大乘佛法在汉地开演历史来看 ,没有再比禅宗宗门硕果累累更辉煌的第二个,唯禅宗独耀华夏!
-
1云何修行?何为修行? 修行是一个共性特质的用词。 很多学人误会修行主旨。 修行不是修出一个什么完美人格,不是修出一个超我超人,不是修身语意的完美。 修行是转化身心状态。 不论佛道外道,无不是对身心状态转化的追求而择法修行。 在修行转化身心状的过程,和转化身心状态的最终结果,当属佛家大乘最为究竟。 一切外道再怎么努力修行,最多也只能修出一个天人境界的身心状态。脱离不了身心感受的三界六道轮溺。 佛道,不但完美的
-
1“二入四行”为禅宗修行。 理入,行入,为二入。 报怨行,随缘行 ,无所求行,称法行,为四行。 总之,禅宗也是大乘佛法宗门,所宗目标和方法,除了有禅宗自己的特色,一样是宗大乘法法路。 学习大乘佛法,首先解决“明心”问题,机缘成熟“明心见性”,体悟体证如来真实义。 悟后起真修:渐离五阴缠垢,至达五蕴皆空。 禅宗,一样是解决这些问题,至达五蕴皆空目标。只是在说法和引导方法上,有自己一套特色。 禅宗“直指见性,见性
-
1一楼镇贴
-
0大乘佛法开悟,不是认知上的飞越突破。大乘佛法的开悟,不但不是认知上的飞跃,反而是认知体验上“顿歇”: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大乘佛法的开悟,是学人入佛知见,机缘成孰的一刹那,思维妄想的刹那顿歇,这一刹那“佛知见”成熟,体悟,体证“如来真实义”。如来:清净心。本心。本真。道。真。清净觉。正觉。觉。如。照。正观。观。如是观。。。 如来,不属于身心范晴,而(身心)感知却属“如来”范畴。 顿悟一刹那,狂心顿歇,
-
0初学佛法阶段,奉持佛经是必须的事。《心经》、《金刚经》是天天诵持数部(读诵一遍称一部)。最喜欢的《圆觉经》,时常听读,次数至少也是几十遍听读。禅宗七经,只《维摩诘经》未读过,网上偶尔接触片断。《楞严经》也是常持看,《楞伽经》看的遍数不算多,也有数读逾十。我读书,是致用乃学 ,不搞知识积累,不是书虫,更非学究。《心经》、《金刚经》奉诵逾千部,初得法入也在此两部经上 。比如,当时突然发觉把《心经》的空字
-
3一楼镇贴
-
4一楼镇贴
-
0学习佛法,离不开学习,当选了义佛经为依止,引导自己入佛知见、悟佛知见、行佛知见。关于学习佛法书籍方面,看书不宜过多,学的太多太杂,反而给自己造成“所知障”。把学法的内容搞成了学知识,消化不了,不消化,反成雍塞。建议多在禅宗七经(心径、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维摩诘经,坛经、楞伽经)上下功夫。特別是除经以外的论,几乎可以不看,避开错误的引导。可以说,“论”虽在佛教中为三藏组成部分,实则完全是毁损佛法
-
0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大乘法义乃至实证:身,为四大妄认。心,为六尘缘影。即:身,非实。心,如幻。 离妄即归真。 真:觉。 离妄心:正觉。 正觉:一切众生本具清净心。 清净心:如来。 一切法,皆不离如来(清净觉)。 身、心虽妄,同属因缘法相,同归一如。 大乘佛法“离妄归真”,沒有什么“妄”,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色身肉体既然是“妄认”,如“虚空华”。 “空本无华,病者妄执”。 大乘法破迷开悟。悟后即离妄,不再入妄心迷
-
2佛智慧: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佛智慧:清净心。一切众生本自具足清净心。 佛智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是谓“平等”。 佛智慧:离心意意识。 佛智慧: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佛智慧:不从修得。修成的东西仍会损毁。 佛智慧:唯证(悟)乃明。
-
0
-
0
-
6离心意意识,非外道、声闻、缘觉可至达境界。(楞伽) 明白者,自然厘得清大小乘问题。 厘不清这句,则非真正入大乘。 小乘观修,未破识境,故曰未究竟(无明问题)。 大乘明心见性,破识(心)入真修。 破识(心),即破无明。 破无明与否,是大小乘根本讲究。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儿,“立知”就是入识(识心分别),“识”是无明的根。 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 佛法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如何对待心的问题,如何解决心的问题
-
0分享贴子
-
2整理下: 佛法宗门,基本上都会说到内观。 各宗门有各种“内观”说法,语言隐涩,学人云里雾里难整明白。 一般人很难搞明白内观是怎么回事,也就难以契入内观。 内观,即摒弃身心向外攀缘的感知,一心一意放在自家身心感知的“感知”上。 虽在身心感知上,却不要攀缘这感知。 这样,内观。 身心感知,也就是大乘法说到的心。 不攀缘感知的感知,即清净心,即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迷途众生是错误的将这感知搞成了攀缘缠缚。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