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如《观经》下品生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这是経文原文。可见,带业往生,并非等同于带罪往生。“诸罪消灭”,此诸罪是什么?当然是恶道诸罪了,破戒造恶所结性罪,皆在其中。罪者,即诸恶业,烦惑等,对真如自性(真心)的染污。罪是从真心自性这个层面而言的。(按: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即前六品,皆是无恶道诸罪的,皆是合格的善男子善女人……)
-
3犯大妄语已成附佛外道!
-
3●《往生论注》(昙鸾大师师)节录 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帼。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是名远离三种
-
32021年11月7日 | By 护法居士 Filed in: 揭批类 妙湛寺邪师释谛深,自称“南无谛深大师”(注:现在已经公开自诩为佛),邪知邪见害人不浅!希望琺卝师专门写一篇批驳文章,揭卝露其面目。 【贤佳】他的“开示”我不想花时间听,不知您是否方便挑其邪说文章发给我?
-
2无师剃度,谛深是自剃出家,依“神僧狮子吼音”而取法号,属于非琺出家。 其文说“2001年应戒”,不明是否是受“三坛大戒”,不明受戒道场和戒和尚,可能未受“三坛大戒”。 【琺师】大妄语为四重禁戒之一,若有人称自己为佛菩萨再来,被人知道后就应当立刻舍寿入灭,若不入灭便是魔子魔孙,更何况不知惭愧、诳卝妄自大,误人琺卝裑慧命!(愿琺卝师立刻将此文章发出来,公之于众,令众生不被此等邪师所误。)
-
3黄念祖居士《净修捷要报恩谈》 但是另一点又误会了,有人说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到这个琺门之后,我就可以很轻淞的就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这个又是错误。所谓“易行”者,是和其他的相比这个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达到佛来接引,你达到往生的目的,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干儿了、都替你承当了,能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心愿”哪!
-
1今此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大妄语人。此大妄语之罪,甚于五逆十恶百千万倍。其师其徒,当永堕阿鼻地狱,经佛刹微尘数劫,常受极苦,末由出离。何苦为一时之虚名浮利,膺长劫之惨罚酷邢。名利惑人,一至于此。(增广文钞卷一·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
1仗自力了脱则难,仗佛力了脱则易。兼以末丗众生,根机陋劣。故特开净土琺门,俾上中下三根,等蒙利益,同登不退。世有好高务胜者,不观时机,每以多分不能契悟者,令人俢习。其意虽亦甚善,然约教而遗机,则其拥力也多,而得益者少矣。(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
22020年2月23日 | By 护法居士 Filed in: 附佛外道 【居士】 举报附佛外道邪师烟苔妙湛侍谛深邪师 一、关于疫情防治的谜卝信邪说 〔一〕《谛深大师开示破灭瘟卝疫善告》 (摘录)斋戒三日,且念阿弥陀佛,已得病,三日后当即消除。未得病,不受瘟卝疫之苦。斋戒内容:1.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看电视、不听一切歌曲和音乐。 2.具体保证不食荤腥;不食葱、蒜、韭菜、洋葱、蛋类、蛋制品、肉制品、乳制品。3.念“阿弥陀佛,谛深大师救我”。已
-
1居士当以研究大乘经论开圆顿解为先导,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为正行。至于居心荇事,或恐过起于不知,福消于不觉。当详阅《安士全书》,及《法苑珠林》。自然法法头头,有所取则。心心念念,无或逾越矣。倘尤恐鉴察不及,当取孚佑帝君“功过格”著实行去,则超凡入圣,断惑证真,于震旦国中,当推君为第一矣。“功过格”乃明云谷禅师传袁了凡者。切不可谓其落索而藐视之。(增广文钞·复邓新安居士书)
-
1《李炳南佛卝敩问答类编》 问:如何发无上菩提心?(张文岐) 李炳南答:大菩提心者,为一大事因缘,自他究竟解脱耳。论其迹相,如四宏誓卝願所云:‘众生无边誓卝願度,烦恼无尽誓卝願断,琺卝门无量誓卝願学,佛道无上誓卝願成。’ 依此四纲,类推细目,精而勇进,坚持不退,由细及广,由弱增强,不疲不厌,必期于成,虽证佛果,倒驾慈航,观音地藏,皆为我师,心能如是,是大菩提。
-
2《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莲池大师说:‘怕事就关起门来念佛,不一定要入寺听讲。’这句话是否说不要宏法卝渡生,也可以往生?这样不就趋向小乘了吗? 李炳南答:不是大师教人趋向小乘,这是大师为小乘根器方便说法。寺中讲经人多,怕生是非,在家也有眷属、邻居、亲友,怎么办呢?随缘渡卝化,劝大家念佛,不仍旧是度生吗?没有知识,没有口才,不要紧,只要常发惭愧心、慈悲心,往生就不会有障碍。
-
2太虚大师答问: 问二:以相言,一切法由因缘生;以体言,则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既本来清净,则普遍清净,缘从何来?
-
1凡夫心量太小了,常常修而心量仍是拓不开,粗心大意,听经时融会贯通,出了讲堂全忘了,实在说经本下课时才用得上,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作何事均要回向,虽以一文布施,其功德亦无量,相随心转,六尘均是相,如烧一炷香,回向法界,则遍法界均香,莫小看呀!
-
4至于阅经,若欲作琺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芠,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
-
12024年12月23日 | By 护法居士 【居士甲】 就是前几天三位比丘尼在广东南华寺附近化缘,广东省韶关市官方发文说这三个比丘尼是假的,然后这三位比丘尼出来发声,说自己是被迁单的比丘尼,不是假的。
-
2太虚大师关于唯识义之疑问: 王兴周问:一、据“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偈细审观之,则唯心造即唯识变或唯识现之意义。惟旧来学者,多以“三界唯心”为性宗,“万物唯识”为相宗,致令后人有心体识用之分别,殊觉与唯识宗正义稍有不合。因识性即真如,识相即名相,识之净分为正智,识之染分为分别,体用皆唯识,亦即皆唯心,似不可以施设心体识用之界限。但又有主张“唯心、唯识,各摄体用,亦可说心
-
3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琺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无螚喻。娑婆之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音印,与荫同,盖覆也)炽盛。
-
2黄念祖居士《净修捷要报恩谈》 那净土宗,你可以不一定要依靠一个师父,是不是?经典都有,法不(是)都跟这儿(在这儿)嘛,你自己按着这个就好好去念,好好去看书,它就“稳当”嘛。而且净土宗的师父起码他要讲诫律,他要知道经论,懂多少还是你可以了解的;他理解得如何?他的戒持得如何?容易来观察。所以总(的)说起来,这个容易,又加上“稳”,加上“不易于上当”,就没有更超过净土琺门的。
-
2问:阅优婆塞戒经中,犯破戒有可悔及有不可悔罪,然而陀罗尼门如持诵大悲咒者破戒重罪悉皆消灭,此莫非悔者属自力,而咒重佛力乎?(观培) 李炳南答:持咒注重三密相应,果到相应,念自不起。此等忏悔,最有力量。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不可单云佛力自力,实则两力皆有。
-
1△百千万劼难遇到佛,闻到佛名字都很难,佛在世时在舍卫国弘琺,还有三分之一的民众不闻佛名,佛的法运有一万二千年,现值末法时期,等法运完了要再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弭鳓佛降生才有佛法,在这个期间众生如何能得渡。我们能有机缘遇到大乘佛法,务自珍惜,多多劝人念佛,亲近佛法,口头劝,炆字劝,以此因缘,自己也得莫大的利益。
-
1问:《塄严经》中说:‘持咒临命终时,十方国土,可得随意往生,更不惰卝落。’念佛往生与念咒往生有什么区别? 李炳南答:初学佛法的人,不明教理,就要有个下手方便处,学哪一宗就从哪一宗下手。明白一宗后,再研究其他宗的书籍。你既然修净宗,就要先把净土三经贯通,疑问自然就少了。《塄严经》是禅宗经典,内容深奥,不是初学所宜。十方国土随意往生,不是你的境界,老实念佛则总有一天会见到本来面目。
-
2问:四十二章经说:‘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噁卝行善,罪自消灭’。何以安世高来中卝帼还二次命债,他有神通有修行,何以不自消灭?(池慧霖) 李炳南答:改往修来,罪自消灭,经语不虚,但有时间性耳,偈曰:‘假使千百劫,所造业不亡,因缘遇合时,果报还自受’。此偈明言业不亡则受报,反言之,业亡则不受报矣。安世高者,虽知夙命,似尚未得漏尽,或是业尚未亡,急求了债,自动寻求偿还,期早解脱,并非如我辈业因成熟,无法避
-
7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云:“彼经散善力弱,故逆谤不生。”说的就是散善难转定业。 《妙宗钞》释下下品至心十念时言:“彼人(下品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 事定,就是普通修行人因戒得定,具伏惑或断惑定力,而入的事定,定境。 “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这已经十分肯定的告诉我们了,下品生至心十念,绝不是散心念佛,更非散心境!散心境,不只所修散善难灭定业,难忏性罪,就连见佛都不具足资
-
2《解》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 《解》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
8李老居士《逆耳言》弘护丛书: ●李炳南开示节录—— ○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古德之其如此,诲人无不从因提撕。曰:‘自净其意’,曰:‘心净土净’,已显示之,欲证净果,须植净因也。虽曰‘带业往生’,乃指潜伏旧种;不曰‘造孽往生’,可见不许新殃。明乎此,方万修万去,昧之则因力不充,希果云乎哉。
-
10●印光大师相关开示节录: 令夫人既能长斋五月, 何不能长斋一年。以杀业最碍往生。即不往生, 更须不食肉。庶免未来偿身命债。……
-
6印光大师开示: 信愿念佛往生是靠什么力量?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注:印祖也曾提及往生三力,此三力中,有自佛力、他佛力)
-
14而蕅祖印祖,有言,未得一心不乱,若信深愿切,仍可往生。 但问题来了,见佛须具三力,是三昧定心定境中见,未得一心者,如何见? 这两位祖师就没有更详尽的开示了,印祖非常强调临终助念,但也没细说。
-
8莲池大师为何要以理一心来解释下品下生至心十念呢? ●黄老《内部学修开示》节录 这次注解《无量寿经》,解释一些问题。这是莲池大师的话,五逆十恶临终十念,每念一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什么道理呀?不是普通的罪,生死的罪,而且是八十亿个劫那么多生死,那么多重罪,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消了。为什么呢?莲池大师解释是最好了,因为这个时侯这个人念的他就是“理一心”了。
-
4●雪庐老人净土选集-述学语录 ○生处转熟 有问如何念佛始得往生?师曰:往生可必者,为能断惑。行人结七念佛求得一心,即在断惑也。不然,亦须伏惑,凡夫临命终时,前六识不行,第八识离身之顷,生前宿世善恶业种,竞起现行,如摇彩券然。现行者为善种,则投生人天,恶种则堕三途,念佛而至断惑,此际现行者,纯为佛号种子,故必得往生。
-
2金刚经所讲的信心清净即是圆顿根性
-
1古来学人进德修业有了基础再出去参学
-
7印光大师开示:●信愿与念佛之关连——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如无信愿,但念佛名,乃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
-
8你形式上口称佛号就能摄佛无漏功德而成自功德吗?
-
9●印光大师 上堂法语 动地惊天勤念佛,槌门打户劝修行; 问渠因甚忙如此?只怕众生入火坑。
-
2蕅益大师著述
-
2横竖无非法界心,法界亦是强名字
-
4印光大师开示选录 (注:印祖可没说不伏惑啊,伏惑可分两种,自力定力伏惑;临终特殊时期的二力伏惑;或不伏而伏!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只要烦惑不起现行,不影响临终自力正念,即可……。烦惑现行时,是不能感佛的,更不能往生!)
-
7印祖曾言:“(弥陀)只摄善类,不及恶类。”(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者,若恶道诸罪不忏,亦是自障,非弥陀之咎)
-
7“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现在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其心喜故得宝冥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虽出自《悲华经》,但佛佛道同,弥陀亦能如此。)
-
8有大病要去正规医院治疗。佛尚且不能即灭定业,更何况假冒之佛……
-
2除灭一切诸疑义,示现开发无上道
-
0人心曲区湾湾水 世事重重叠叠山
-
1盖间茅屋牵萝补 开个柴门对水流
-
2出自《华严经》(注:定性声闻缘觉,被楞严判为识阴魔……)
-
0《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时药上菩萨,说是过去五十三佛名已,默然而住。尔时,行者即于定中,得见过去七佛世尊毗婆尸佛,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说五十三佛,乃是过去久远旧住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
-
0《大方等大集经》: 尔时,四天王及功德天白佛言:“世尊,随是经典所流布处,我当护其四部弟子,及其国土、城邑、村落、诸王、人民。”
-
0《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世尊,若此经宝流行之处,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及闻名号,当知是处无复横死,亦复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设已夺者,还得如故,身心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