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吧
关注: 1,007 贴子: 1,581

理论抓住群众的心,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 目录:
  • 人文学科
  • 0
    有个吧友的帖子我删了。 攻击马克思列宁的内容,绝对不允许。
  • 3
    对百度贴吧“马克思主义哲学吧”吧务团队的评价,需要结合网络社区管理的一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特殊性来分析,其表现往往具有明显的矛盾性: 一、组织架构的“科层制”悖论 形式上的民主集中制: 吧务团队通常宣称“集体决策”,但实际运作中常见两种倾向——要么形成高度集中的“小圈子决策”(核心吧主垄断权限),要么陷入无休止的“民主辩论”导致管理瘫痪。这种组织困境恰恰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官僚化问题形成讽刺性对
  • 1
    我这只是随手关注一下,这贴吧封了我十天。 我一个帖子都没去发,给我封禁的理由竟然是“乐子人”。 你这么抽象的行为,你怎么好意思说别人是乐子人?为数不多的关注里面,貌似跟马克思主义哲学吧的团队有关系。 你们这也太抽象了吧? 网红文吧一天更新不了一个帖子。我随手关注了一下,就封了我十天,给的理由是“乐子人”。 你们这些人到底几岁啊? 我越来越觉得我高估你们了。
  • 0
    网络上一直有个不好的风气。学马克思主义,不知道从哪里入门。我就说从教材入门。然后@汤姆猫指导 就嘲讽我了。 我还是那句话。想入门请看教材,关于政治课的教材。特别是关于商品,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些都是来自于《资本论》里面的内容。 说一百遍也是来自于《资本论》里面的内容。 网左这个群体,对我的观点带有一种对待阶级敌人的仇恨。这群人已经魔怔了。他们自己不看书,也没有那个耐心去学习理论知识。列宁主义吧关
  • 2
    差异,对立和矛盾 马宁的87兔子 2023-8-1300:23福建 差异,对立和矛盾。没有人用抽象同一律说话,如“星球是星球,树叶是树叶”。任何判断总是要说出差异性,如“这星球是发光的,树叶是绿的”。同样,没人满足于抽象的差异律说话,如“骆驼不是钢笔”。差异总要有一个同一的前提才显出意义,如“橡树不是槐树”。要显现“本质”的意义则必须进化到“对立”,对立是一种本质性的差异。对立是从差异向同一的回复,但真正到同一的是矛盾。
  • 0
    马克思学说在整个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极大的仇视和憎恨,这种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某种“有害的宗派”。也不能期望有别的态度,因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全部官方的和自由的科学都这样或那样地为雇佣奴隶制辩护,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这种奴隶制宣布了无情的战争。期望在雇佣奴隶制的社会里有公正的科学,正像期望厂主在应不应该减少利润来增加工人工资问题上
    赤影幽灵 11-29
  • 1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
  • 1
    不要以为网左真的信马列,有些人实际上就是右派。 今天碰到一个号,他当上了陈云吧吧主,然后把帖子都清楚了。看了他的动态,魔幻。他一边当果粉,一边跑去小王吧去纪念小王。。。。 网络上什么要么鬼怪都有啊!
    shiki⑨ 2-24
  • 11
    pan.baidu.com/s/1D7iNSGCmvPLtgYNWnyv9kA?pwd=tyh2
  • 0
    辩证法是物质运动的规律。 黑格尔把它当作概念运动的规律,马克思给它颠倒过来,改成物质运动的规律。唯物辩证法都是拿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辩证法的原理,同时也通过辩证法去解释物质运动的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的转换,否定之否定。拿阶级社会来举例。阶级社会存在阶级斗争或者说阶级对立的情况,这就是对立统一的现象。 既然存在阶级对立,那么必然是存在两个阶级,而在这两个阶级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过渡阶级
  • 2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列宁选集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Zd2RGP1HUd_iHSb0nVRFw?pwd=bsw2提取码:bsw2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
  • 11
    本人是一名大学教师,也是一名博士 坦白说我的学术功底我承认不是很好,但是已经比一般的博士好点了 最近上课的时候,遇到一个学生,每次都在用一种极其奇怪的哲学观点反驳我。 开始我还很天真,因为本科生理解哲学不容易,包括我的哲学也是学的有点稀里糊涂的,后来看了很多书,只能是略窥门径。 但是,这个同学的哲学名词多到超乎我的想象。给出的结论,却漏洞百出,我开始百思不得其解。 而且这个孩子接触的教育就是,他既然对哲
  • 1
    quetzacoatl 关注观测者 等 3369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最大的分歧就是无产阶级能不能活下来。 卢森堡认为堂堂正正也能活下来,列宁认为只有玩狠的才能活。 卢森堡用生命证实了:堂堂正正活不下来。 所以他们喜欢卢森堡,因为她没有活下来。 罗莎卢森堡和列宁的分歧是什么? - quetzacoatl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5130194/answer/2701356227
  • 1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有四层含义: 其一,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 朴素唯物主义诞生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
  • 2
    导言: 马斯克的这句谬论可以说已经风靡各个网络平台,被各色资产阶级和他们的吹鼓手竞相传唱,意在于将资产阶级的政府、法院等为他们进行资本扩张保驾护航的机构和资产阶级本身切割开来,充当一对“白手套”,从而继续维护这些资本家面上正直善良的面具,这样一种套路和马云在数年前曾鼓吹过的“商业就是最大的慈善”如出一辙,都是欺骗对于资本主义真面目尚不了解的民众的谎言。 正文: 马斯克说:“剥削只会来自于权力,而非资本
  • 25
    这是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 0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 5
    2、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发展规律)的局限 (1)教科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般表述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发展过程、趋势和结果的概括性阐述,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运动的基本周期,实现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且周而复始,并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前一阶段的一些特征,从而形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所以事物的运动是阶段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着重解决
    zhucm523x 3-4
  • 0
    二、唯物辩证法的两个问题 1、对立统一规律的局限 (1)对立统一规律的一般表述 唯物辩证法是对辩证唯物论的物质是运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并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核心理论提出。 对立统一规律也叫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 (2)关于“斗争性”问题 列宁指出:对立
    zhucm523x 2-29
  • 1
    关于宇宙运行的几个哲学、物理学问题思考(哲学篇) ------宇 宙 之 法 则 朱春明 摘要:本文通过物质及物质的运动规律分析认为“联系与作用规律”是统领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是用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具体阐述物质的运动。事物是相对独立的物质系统,且具有自身运行演变方式的总称,是物质与自身运动的结合体,并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我们有必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分层研究。作用性是矛盾运动的根本原因,作用性分为统一性和对立
    zhucm523x 3-4
  • 6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有四层含义: 其一,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 其二,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 27
    本人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但是刚上门就被一大堆专有名词搞蒙了。我想到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是因为我没有那个基础所以看不懂,所以问一下学习马克思主义之前需要先学习什么?(本人此前从未接触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学习#
    Girinensis 9-19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

会员: 幽灵战士

目录: 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