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在乱世中,不同时间对军事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发家起兵的时候,个人勇武是必须的。别看刘备被打的装死,那也得有一定实力才能不被直接砍死;曹操遇到兵乱,也要亲自斩杀乱兵,而不是被乱兵砍死。但个人勇武又是有限的,强如吕布,乱军多了也要翻厕所,靠高顺带兵平定。所以到了有一定军事实力后,将军指标的重要性就开始凸显。如果只能靠个人勇武和感情笼络小部分人,就只能给别人打工做先锋。就像甘宁为什么没有就势夺取益州,而是跑路投靠孙吴?因为只靠感情是没办法将部队壮大的,你能记住的脸是有限的。到了立业层面,就要用元帅的指标。乱世中,能够成一方诸侯最重要就是能服众。凭什么阵营老大是你不是我?实际上军事集团服众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形成的基础就是兵强马壮。但是靠兵强马壮来选择领导,阵营又会靠内耗崩溃。因此,一方面诸侯会施恩于将领,一方面也会借助原本就有的政治秩序(比如让别人表奏自己为州牧啊将军啊什么的)。当然,诸侯也会在内部建立一种政治习惯,让集团最高统治权本身和家族绑定。当然,公平的利益分配也很重要。直观上,早期孙权是没法服众的,所以各地皆叛。但当孙权在多次大战中证明自己能做大蛋糕,而且会把蛋糕分给大家时,就很少有人再质疑他。最后,和前面所有的指标不同,从先锋、将军到元帅都是专职战斗的人员,换句话说他们都可以成为军事集团的老大。问题是即便在汉末军政不分,一个人精力是很有限的,就算不睡觉一天也只有24小时。皇帝不是专职军事的人员,所以也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分配到军事上。因此,衡量皇帝的军事能力不可能只用前面三个指标。换句话说,皇帝可能是个好元帅,但皇帝不能只是个好元帅。如果一个集团只侧重于军事,而不关注经济发展、民生、外交等一系列事情,地盘就只能越赢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