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粉笑话吧 关注:16,012贴子:868,806
  • 5回复贴,共1

评价乱世军事能力的层级指标(兼议各层级的代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时常看三国论武,说谁的军事能力比谁强。但我觉得争议的关键在于军事能力是有情境和适用范围的。今天抛砖引玉,尝试按层级(或者说适用范围)制定一个直观的军事能力评估体系。


IP属地:江苏1楼2025-09-02 18:48回复
    第一级(10-数百人)
    对应官职:先锋
    指标:个人勇武
    一般来说,在10到几百人范围里,个人勇武是最重要的衡量军事能力指标,这个指标也是乱世发家起兵的基础。一般来说,由于士兵数量不多,先锋和士兵基本是同食同寝,相互之间是比较熟悉的。士兵很容易迸发一种对先锋的依赖情感,也就是战场上先锋往哪冲,士兵就跟着往哪冲。为什么?因为先锋能打,跟着先锋容易活下来。乱世中,士兵响应征召当然首先因为生存,不管是有饭吃,还是通过群体保护自己。一个能打的先锋很容易聚集一帮人追随,然后这个团体又会因为士兵对先锋的信任而团结,进一步强化这支部队的实力。在这个角度,乱世最先崛起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个人勇武,不管是孙坚、曹操,还是被吧友嘲讽的刘备。
    水平较高的代表人物:关羽(无论如何,早期关羽的个人勇武是没法黑的)、乐进、吕蒙……


    IP属地:江苏2楼2025-09-02 18:57
    回复
      2025-09-22 20:33: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级(数百到数千人)
      对应官职:将军
      指标:日常练兵+寻找战机
      等人数过千,个人勇武就没什么用了。现实中人不是高达,站着给你砍一天也砍不死多少人,因此如何使这几百到几千人战力最大化就比武力有用的多。这里就分成两个情况,第一是日常练兵,第二是战时用兵。日常练兵上,由于队伍变大了,没办法和几十人百来人一样和每个士兵都建立情感纽带,实际上很多士兵都只能远远的见到将军,可能到死都没法和将军说一句话。因此,军队里的制度建设就很重要,比如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些制度就是将军在部队的“在场”。也就是说,先锋是通过能力+感情让部队卖命,士兵心里想的是“跟着先锋能活下来,先锋对我很好我要保护他”,但将军是通过规则让部队卖命,士兵心里想的是“打赢了我一定有赏,退缩了肯定会被处罚”。在战时用兵层面,关键指标就是寻找战机,比如什么时候应该冲锋突袭,什么时候要避其锋芒,什么时候要后退。当然,任意两个等级之间其实都有模糊地带,有时将军也会干先锋的活,毕竟很多将军以前也做过先锋。比如南郡之战时曹仁也会亲自冲锋。但是这种模糊是只限定在特定范围的,曹仁救牛金是因为牛金是他的旧将,而且牛金死在城外对士气打击很大。因此,将军不可能总是在前线冲锋,因为队伍失去指挥远比局部损失来的危害大。
      水平比较高的代表人物:张辽(张辽个人勇武记载是比乐进少的,但是他的战果比乐进多,就是因为他擅长寻找战机)


      IP属地:江苏3楼2025-09-02 19:09
      回复
        第三级(若干支军队,约合数千至数万人)
        对应官职:元帅
        指标:服众+资源调度
        到了元帅层面,将领和大头兵之间的联系几乎就没有了,元帅通过指挥将军来指挥部队。换句话说,具体战斗方面的事情就和元帅关系有限。但这不意味着元帅不重要,相反,好的元帅就是那种“多多益善”,差的元帅统领军队不用打仗,行军一段时间就散了。其中,元帅水平的第一个标准就是服众。多数将军都是从砍人被拔擢上来的,天生谁也看不起,让一个将军领导另一个将军,后者心想那个丘八和我差不多,砍人还没我快,凭什么统领我?如果各个将军互不服气,大军就没办法正常的行进,甚至可能内讧内耗。东吴的周瑜和陆逊都遇到过相似的情形。魏国夏侯惇能督大军,你让张辽来乐进第一个不服。能服众的原因当然很多,包括出身(爷是贵族)、主公信任和个人经历等。服众是资源调度的前提。为什么前军配5000人,左军配3000人?为什么A军防守(资源消耗小),B军进攻(需要大量民夫)?因为资源本身就是权力,如果不能服众,光是资源调度本身就能引发内斗。而资源调度本身是战略目标,哪边需要进攻哪边就需要更多资源,哪边被进攻哪边就需要更多资源。为什么一场战斗发生在A地而不是B地?战场的位置也很大程度上是资源调度的结果。当然就像前面说的,每两个相邻层级都比较模糊,但跨层级就不太容易出现。除非极端情况,元帅自身几乎不会用刀兵。一旦发生,大概率是军队指挥系统已经快完蛋了。元帅会有自己的本部兵马,但是本部兵马一般都是作为预备队坐镇战场后方。还是那句话,能调动1000个人打50个人就不会亲自砍人,能调动3军打1军就不用直面战斗。
        水平比较高的代表人物:曹操(毋庸置疑的三国第一元帅)


        IP属地:江苏4楼2025-09-02 19:24
        回复
          第四级 全国部队
          职位:皇帝
          指标:识人+用人
          到了这个层级,战争就是数字了。皇帝很忙的,没工夫管每一场战争,还有治民、治官、劝农、刑罚和培育继承人之类一堆事情做。每一件事情的成败又相互联系,比如民乱多了粮食就收不上来,没有粮食军队怎么打仗?因此,皇帝的军事能力重点在于让别人打,而不是自己打。我有一个暴论,能找到3个90分的将军,比自己100分要有用。3个90分将军三面开花,就算遇到100分的方面输了,也是两胜一败。这里很明显就是刘邦超越项羽的地方,就算项羽本部早期随便以少胜多,但他又没办法分身,最终也只能疲于奔命。曹操没办法在活着的时候称帝,当然有他自己意愿的原因,但是也许是他自己太耀眼了,显得手下没有机会能发挥成独当一面的人才。曹魏绝大多数地盘都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但是曹操也没办法分身啊。打下汉中后为了称王回了中原,结果既丢失了入蜀的机会,又最终导致汉中丢失。对曹操个人乃至集团来说,曹操称王肯定比战争重要,老大不升官手下怎么升官?曹操称王是给整个集团带来巨大利益。问题是在战争层面,这个称王确实带来了不好的结果。假如曹操手下有个足以单独打下益州的人才,可能三国就结束了。
          优秀代表:吧友可以说说自己心里的


          IP属地:江苏5楼2025-09-02 19:37
          回复
            总结
            在乱世中,不同时间对军事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发家起兵的时候,个人勇武是必须的。别看刘备被打的装死,那也得有一定实力才能不被直接砍死;曹操遇到兵乱,也要亲自斩杀乱兵,而不是被乱兵砍死。但个人勇武又是有限的,强如吕布,乱军多了也要翻厕所,靠高顺带兵平定。所以到了有一定军事实力后,将军指标的重要性就开始凸显。如果只能靠个人勇武和感情笼络小部分人,就只能给别人打工做先锋。就像甘宁为什么没有就势夺取益州,而是跑路投靠孙吴?因为只靠感情是没办法将部队壮大的,你能记住的脸是有限的。到了立业层面,就要用元帅的指标。乱世中,能够成一方诸侯最重要就是能服众。凭什么阵营老大是你不是我?实际上军事集团服众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形成的基础就是兵强马壮。但是靠兵强马壮来选择领导,阵营又会靠内耗崩溃。因此,一方面诸侯会施恩于将领,一方面也会借助原本就有的政治秩序(比如让别人表奏自己为州牧啊将军啊什么的)。当然,诸侯也会在内部建立一种政治习惯,让集团最高统治权本身和家族绑定。当然,公平的利益分配也很重要。直观上,早期孙权是没法服众的,所以各地皆叛。但当孙权在多次大战中证明自己能做大蛋糕,而且会把蛋糕分给大家时,就很少有人再质疑他。最后,和前面所有的指标不同,从先锋、将军到元帅都是专职战斗的人员,换句话说他们都可以成为军事集团的老大。问题是即便在汉末军政不分,一个人精力是很有限的,就算不睡觉一天也只有24小时。皇帝不是专职军事的人员,所以也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分配到军事上。因此,衡量皇帝的军事能力不可能只用前面三个指标。换句话说,皇帝可能是个好元帅,但皇帝不能只是个好元帅。如果一个集团只侧重于军事,而不关注经济发展、民生、外交等一系列事情,地盘就只能越赢越小。


            IP属地:江苏6楼2025-09-02 19: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