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张良吧 关注:1,689贴子:19,711

【千古谋圣——张良】出自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为目录
风流商圣——范蠡
“连横之父”——张仪
“千古谋圣”——张良
卓绝汉代的辞赋家——司马相如
投笔从戎——班超
“孔门奇才”——孔融
“雄姿英发”——周瑜
悲情人生——曹植
“魏晋风度”——嵇康
旷达名士——阮籍
俊美才高——潘岳
豪门巨星——王羲之
“真名士自风流”——陶渊明
寄情“山水”——谢灵运
风流自误——杨广
那什么没有诸葛亮么?


1楼2011-02-24 13:57回复
    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他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等人一起并列为我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
    大汉王朝是张良的一座丰碑,这座碑碣篆刻着一代英雄人物的胸襟抱负。楚汉之争,表面是刘项之间的武力角斗,背后却是张良、范增为代表的谋略较量。险象环生的鸿门宴,僵持不下的鸿沟对垒,每到关键时刻,作为谋略家的张良总是中流砥柱,总是这支队伍的决心和方向。
    刺嬴未果 浪迹天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张良的第一次亮相就显得光彩照人,不同凡响。张良以一个复仇者的身份登场。张良祖上五世为韩相,虽然父亲早逝,但张良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仍然幸福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大约在张良二十岁时,秦灭韩,国破家亡的厄运突然降临,从此张良便有如生活在地狱之中,心里充满仇恨,一心要为韩国报仇复国。为报亡国之恨,张良遣尽家僮,弟死不葬,变卖家产,四处寻求天下勇士刺杀秦始皇。“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召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现在,浪迹天涯的张良终于以重金求得他的“荆轲”,一位力贯千钧的大力士,此人能舞动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游东方,途经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博浪沙。古代的博浪沙是一片丘陵地带,山上荆棘丛生,沟壑纵横,人烟稀少,异常荒凉。当秦始皇的宝辇经过时,潜伏在此地的张良同大力士一起投掷大铁锥偷袭秦始皇的銮驾,遗憾的是,由于距离太远,这一锥“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惊,急忙命令武士向四周搜寻,又传檄天下,在全国上下连续十天大肆搜捕刺客,史载“大索天下,求贼甚急”。结果什么也没有搜查到。张良此后浪迹天涯。
    张良虽然年轻,着实不凡。子房一锥,不禁让后人生发万千感慨:“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晚年的张良总结自己的一生,遥想当年,认为自己的刺秦之举足以令“天下震动”。明人陈仁锡则拍案叫绝:“子房一锥,宇宙生色!”在刺杀秦始皇的事迹中,张良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意志,一往无前的胆量和勇气,已经令人叹为观止,而一击不中,居然能够全身而退,从容逸去,则简直令人视为奇迹。
    圯下拾履 神人赠书“诗仙”李白对张良击嬴的壮举和不畏强暴的精神大加赞赏:“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张良击嬴未获成功,便隐姓埋名,藏在一个名为“下邳”的地方。那是成就他的好地方,黄淮平原的坦荡拓展着他的心胸,风靡朝野的黄老思想渐次丰富他的学问。这个过程是由张良圯下拾履演绎的经典故事开始的。《史记》等史籍对这个传说有详细记载,智慧来自神助的传说使张良的身上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2楼2011-02-24 13:58
    收起回复
         张良是由潜学了黄老思想后获取方法论的,这使他获益匪浅,受用终身;黄老之术也使他如获至宝,并后来把它运用至精。张良跟随了刘邦以后,运筹帷幄,南征北战,文韬武略,百战不殆,最终辅就了刘氏的一代帝业。
      功成身退 独善其身张良的事迹,笼罩着一股浓厚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息;张良的行踪,飘忽不定,神出鬼没,用孔子当年形容老子的话说,“其犹龙乎”;张良的一生,不断地有些“奇遇”,总有机会与侠客、精怪、神仙等打交道。这个明显的特点在汉初的众多风云人物中是少有的。
      


      4楼2011-02-24 16:25
      回复
        张良之“奇”,颇有一种“超然拔俗”、“闲云野鹤”的气象。张良的气质,在“王者之师”以外,的确还有“方外之士”的味道;张良的行动,往往携带着一个超世俗的世界作为背景。这使他与刘邦手下那些以建功立业、裂土封侯为最高人生目标的将士谋臣似乎大异其趣。综观张良一生,他为汉王朝平定天下指谋划策,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令汉军得以脱困,为与项羽争天下打下根基;又劝止刘邦封六国之后为王,止住了民心的暗涌;鸿门宴前拉拢了项梁保住了刘邦的性命;几次为刘邦挽回军心;为刘邦确立了太子,避免了夺嗣的危机;鸿沟议和后,力谏刘邦乘项羽依约退兵之机追击楚军,勿使纵虎归山……功勋之巨,恐不让萧何、韩信。封侯时,他甘自退让,婉拒万户侯,只受留县一地,刘邦封其为留侯。
        历代君王在创业打江山的时候,正是用人之际,他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在此时会得到尊重和重视。然而,一旦乾坤既定之后,君主们便会怀疑昔日的功臣“功高盖主”,“卸磨杀驴”则是必然的。历史上开国功臣大多数结局都很悲惨,善始善终者能有几人呢?
        


        5楼2011-02-24 16:26
        回复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刘邦的疑心极大,张良陪伴皇帝左右还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张良为什么能够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得以善始善终呢?一言以蔽之,“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也”。在功成名就之后,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张良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却激流勇退,称病不上朝,过起了闭门谢客的隐居生活。在封侯之初,张良便向刘邦表示,从此以后想学习“辟谷”(“辟谷”就是不吃饭)、“轻身”之术,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以求修道成仙。此后,张良便借口体弱多病,逐渐淡出官场,不再过问政事。诚然,张良的这些作为都是表面现象,是其“明哲保身”之举。其实,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张良早就了然于心。故而,功成名就之后,张良见好就收,聪明地“拍屁股走人”,去学道,去游冶,逐渐“名正言顺”地从官场中退出,张良之韬略不可谓不佳,也正是他的“深谙天道”才使其有个善始善终的结局。当初,张良曾劝韩信也要功成身退,可惜的是韩信不听劝告。直到人头落地之前,韩信才悟透张良的苦心,发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岂不哀哉!
          


          6楼2011-02-24 16:26
          回复
            余 论道家的“功成身退”,其最深刻的一面,在于最终退出这个气象万千的世界、五彩缤纷的人生,也就是死亡。死亡是人生的顶点,是生命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瞬间,只有懂得死的人才真正地懂得生。
            《史记?留侯列传》写张良之死,只用了?个字:“后八年卒。”妙极!司马迁写得极妙,张良死得也极妙。自古艰难惟一死。死得干净利落尤其难上加难。有人死得无可奈何,有人死得恋恋不舍,有人死得惊天动地,有人死得拖泥带水。张良却如此这般无声无息、平平淡淡、轻轻松松地离开了那个尘世,其形象已经神化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成为了如文天祥《正气歌》赞颂的“天地正气”,孟子所云的“浩然之气”。其“时穷节乃见”的亮节,其“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的风范,如“河岳”、“日星”,比之其所开创的王朝霸业更见光辉!


            8楼2011-02-24 16:27
            回复
              回复:8楼
              LZ的话,好像在《汉代风云人物》一书中看见过……


              15楼2011-03-16 19:22
              回复
                回复:15楼
                啊啊不是LZ,是吧主……
                PS。删了好多楼……


                16楼2011-03-16 19:23
                回复
                  我不是说了是出自么- -


                  17楼2011-03-17 08:13
                  回复
                    陈平呢


                    18楼2011-03-18 00:34
                    回复
                      回复:18楼我不知道,不是我写的
                      


                      19楼2011-03-18 12:19
                      回复
                        回复:17楼
                        没见……可能在删掉的楼里吧


                        20楼2011-03-19 12:36
                        回复
                          回复:20楼
                          标题


                          21楼2011-03-19 13:58
                          回复


                            22楼2011-03-21 2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