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吧 关注:16,846贴子:570,056

唐长安务本坊内的国子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陕西1楼2011-03-23 14:39回复
    摘自: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胡明曌


    IP属地:陕西2楼2011-03-23 14:40
    回复
         务本坊为唐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二街从北数的第一坊,北抵皇城南面,务本坊内分布着国子监、进奏院、房玄龄宅改的先天观和众多官员住宅,本文侧重点研究对中外历史文化颇有影响的国子监。


      IP属地:陕西3楼2011-03-23 14:40
      回复
            国子监占务本坊西部的半坊之地,务本坊位置和西边含光门外的太平坊对称,也是名副其实的天子脚下。按《唐两京城坊考》卷二引吕大临《长安图》所说该坊南北350 步(500 米),东西450 步(678米)计,国子监的占地面积为其一半,合近170000 平方米,约为17公顷。
        


        IP属地:陕西4楼2011-03-23 14:41
        回复
             《礼记·王制》说到学校:“ 天子曰辟雍。”因为有水环绕,亦称泽宫,以象征教化流行。后汉光武立明堂、辟雍、灵台,晋武帝又别立国子学,北齐立国子寺,隋初亦然,开皇中隶太常,仁寿初罢国子,惟置太学。至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改太学为国子监。入唐,武德初依隋开皇制,为国子学,隶太常寺。贞观元年(627)五月,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国子监中有贞观四年(630)立的孔子庙。龙朔二年(662)改国子监为司成馆,咸亨元年(670)改司成馆复为国子监。光宅元年(684)又改国子监为成均监,神龙元年(705)改成均监复为国子监。唐国子监领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六学。天宝九载(750),增置广文馆。唐文宗时又立《开成石经》于监内。国子监制度—直延续到明清,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向为最高学府。


          IP属地:陕西5楼2011-03-23 14:42
          回复
                 唐代国子监的主官为国子祭酒,1 人,从三品;副职司业2 人,从四品下。其下有丞1人,从六品下;主簿1人,从七品下;录事1人,从九品下。国子博士2 人,正五品上;助教2人,从六品上。太学博士3人,正六品上;助教3 人,从七品上。四门博士3 人,正七品上;助教3人,从八品上。律学博士1人,从八品下;助教1人,从九品上。书学博士2 人,从九品下。算学博士2人,从九品下。品官合28个,再加府7人,史13 人,亭长6人,掌固8 人,六学的典学共18人,庙干2人,掌固又8人,直讲4人,大成10人,合76 个,总共104 个编制。


            IP属地:陕西6楼2011-03-23 14:42
            回复
                   学生数也依《唐六典》所列,国子博士名下学生300 人,太学博士名下学生500人,四门博士名下学生500人、俊士800人,律学博士名下学生50 人,书学博士名下学生30人,算学博士名下学生38人。则学生共有2210 人。教职工与学生之比为近1 比20,人员效率比现在的大学要高许多倍。


              IP属地:陕西7楼2011-03-23 14:43
              回复
                      开元年间编定的《唐六典》大致反映国子监在当时是一所2000多人规模的高等学府。若按《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儒学传序》说,更早在贞观之际:“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艺文,凡三千二百六十员。 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则在唐太宗时,学校规模更在3000学生之上。可是“天宝以前国馆学生,其数至多,并有员额。至永泰后,西监五百五十员,东监近置一百员”,安史乱后,国子监生员大减了。


                IP属地:陕西8楼2011-03-23 14:43
                回复
                      国子监六学的生员来自不同级别品官和庶人的子弟。国子学生“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门学生“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生、书学生、算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学生的年龄也有限制:“ 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天宝十二载(753),四门俊士先奉诏停了。


                  IP属地:陕西9楼2011-03-23 14:44
                  回复
                         留学生的人数,据高明士先生和严耕望先生的研究,每次日本使节团的随行人数中的留学生,大约在十数人到二三十人之间,“ 同时在唐朝的新罗留学生,可积累到一、二百人。在当时各国的留学生中,可以说新罗留学生人数最为庞大,留唐时间也最久”。当时唐朝对留学生的留学时限规定为10年。若加上高丽、吐蕃来的贵族子弟,同时留学的人数,可达数百人之多。有名的如新罗人崔致远,868年12 岁时入唐求学,874年18岁时举宾贡科及第入仕,后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还有如金可记、崔彦撝等。


                    IP属地:陕西10楼2011-03-23 14:44
                    回复
                           国子监学生和弘文、崇文馆的学生一样,要“ 四时参”,即春夏秋冬每季一次,一年共4次参加朝会。国子监每年又有2次祭孔,时间在春、秋二分之月的上丁日,“ 释奠于先圣孔宣父,以先师颜回配,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二十二贤从祀焉。祭以太牢,祭酒为初献,司业为亚献,博士为终献。若皇太子释奠则赞相礼仪,祭酒为之亚献。皇帝视学,皇太子齿胄,则执经讲义焉。凡释奠之日,则集诸生执经论议,奏请京文武七品以上清官并与观焉。”这些参加朝会、祭孔、皇帝视学、皇太子释奠、皇太子齿胄等礼仪活动,都是一种熟悉台阁仪范的素质训练。


                      IP属地:陕西11楼2011-03-23 14:45
                      回复
                             所学之经,以《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老子》,学者兼习之。其《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


                        IP属地:陕西12楼2011-03-23 14:45
                        回复
                               国子监的一般学生学成后,都要参加科举考试,和乡贡进士一样,取得出身,而后再通过吏部试放官。《唐摭言》卷一《两监》称:“开元以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所谓两监即西京长安的国子监和东都洛阳的国子监。同卷“ 进士归礼部”条更称:“永徽之后,以文儒亨达,不由两监者稀矣。于是场籍,先两监而后乡贡。”但在行卷风气炽盛下,在校却学不到那本事“ 而后膏梁之族,率以学校为鄙事”。《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亦称:“ 举人旧重两监,后世禄者以京兆、同、华为荣,而不入学。”


                          IP属地:陕西14楼2011-03-23 14:46
                          回复
                                 在学生徒考科举的录取名额大幅下降,国子监对于士子失去吸引力。开元十七年“省司定限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两监惟得一二十人”,说明了国子监衰落的变化趋势。为了保持两监的学员数额,防止生徒流散,国子监特别做了调整,设置广文馆,安置引导生徒修进士业,甚至采用行政手段加以控制。《唐会要》卷七十六《缘举杂录》天宝十二载诏:“天下举人不得充乡赋( 赋字误,当作贡),皆须补国子学士及郡县学生,然后听举。”但据《唐摭言》卷一《两监》:“广德二年,制京兆府进士,并令补国子生。斯乃救压覆者耳。奈何人心既去,虽拘之以法,犹不能胜。由是贞元十年以来,( 执大政者)殆绝于两监矣。”可见,这一局面并未得到改观。


                            IP属地:陕西15楼2011-03-23 14:46
                            回复
                                  国子监学生众多,而考科及第者寥寥,国子监生甚至考不过一般州县举送的学子,主要是因为国子监里多来自官宦世家的纨绔子弟普遍厌学而不勤奋。正如代宗时礼部侍郎杨绾上疏奏贡举之弊:对唐高宗以来“ 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从此积弊,浸转成俗”,“ 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才扬己,喧腾于当代”的浮薄风气深恶痛绝,提出:“明经、进士并停。其国子监举人,亦请准此”的建议,激烈反对国子监举人参加科举考亣试,乃至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给事中李廙、李栖筠、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所奏议状与绾同。宝应二年六月依杨绾此议下敕。不过杨绾否定科举的奏文后来没有实行下去,但国子监不甚景气的状况似再没有改变。元和十三年十一月郑余庆甚至说到“太学荒毁日久,生徒不振”,问题严重至国子监需要官员拿出俸禄帮助缮修的程度。


                              IP属地:陕西16楼2011-03-23 14: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