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同意空雷的观点,中文是现存文字中出现最早的、古文献量最多的文字,可考据的文献年代最早。世界上还有几种古老的文字,如玛雅文字,都夭折了,没有延续下来。
英语与汉语很不一样,英语是古印欧语言经过多次分化-混合后的分支。
传统理论认为原始印欧文明起自于公元前3000年的东欧某地(里海北岸),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它分裂了,人们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迁移。其中一路到了希腊,另一路到了意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另一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不列颠诸岛(他们是高卢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的祖先)。还有一路北上到了俄国,同时又有一路跨过伊朗、阿富汗最终到了印度。他们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土著,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
近几年出现一种新的理论认为:印欧语系起源于9000年前的西亚地区(现在的土耳其地区)。
印欧语系包括:印度语族(Indic);伊朗语族(Iranian);斯拉夫语族(Slavic);波罗的话族(Baltic);日耳曼语族(Germanic);拉丁语族(亦称罗曼语族[Romance]);凯尔特语族(Celtic);希腊语族;阿尔巴尼亚语(Albanian);亚美尼亚语族(Armenian);吐火罗语族(Tocharian;Tokharian);赫梯语族(Hittite)。
日耳曼语族是一个比较大的语族。它又分为三个语支:东日耳曼语支(EastGermanic),主要以现已绝迹的哥特语(Gothic)为代表;北日耳曼语支(North Germanic),主要以古北欧语(Oid Norse)为代表,包括今日的挪威语(Norwegian)、冰岛语(Icelandic)、瑞典语和丹麦语等;西日耳曼语支(West Germanic)包括低地德语(Low German)--今日的荷兰语(Dutch)、高地德语(High German)、英语、弗里西亚语(Frisian)、佛兰芒语(Flemish)等。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
古英语是由公元5世纪登上不列颠岛的部分盎格鲁-萨克森语(日耳曼语的一种)、公元597年随罗马传教士登岛的拉丁语、公元793年开始登岛的维京人统治者使用的北欧语言(日耳曼语的另一分支)、公元1066年登岛的法国统治者使用的法语(日耳曼语的又一分支),这四种语言混合形成的。主要来源是古日耳曼语。
公元5世纪之前存在于不列颠岛的凯尔特文化被灭掉,其语言元素基本上没有在岛内存留。
古日耳曼语最早的文字记载大约是公元前200年。更早的文化传承可能主要是口口相传了。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起源于何时,学术界争议很大。我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为我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郭沫若认为半坡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于省吾也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但近年来根据一些学者的再研究,以为半坡符号以及在此以后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刻划符号,“跟汉字的形成大概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国的“汉字形成过程”,是“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则认为我国文字“在人民中萌芽”为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所以中文文字产生早于古日耳曼语文字至少超过3000年。
在文字的重度方面,中文的古文献量最多,但英文近几百年在科技、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文献数量多于中国,尤其是科技文献方面。科技是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文献是文字携带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文的优点正在被世界认识,并且正在被快速推广,将成为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使用最多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