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忆旧:怀念恩师韦友琴 (2009-06-16 06:02:10)
标签: 恩师民歌沂蒙山小调歌声韦友琴沂水
撰文:贾堂霞(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韦友琴老师是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省涌现出来的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歌唱家。1987年的春天,引导俺踏上声乐艺术之路的王音旋老师将俺推荐到韦老师的门下继续学习。此前韦老师没有专门教过学生,俺可以说是老师的第一个入室弟子,也是得到她最多教导和关爱的学生。在跟老师学习的那些岁月中,俺不仅从她那里学到了受用一辈子的专业知识,而且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昨天,俺在翻检山东民歌资料的时候,找到了俺刚跟韦老师学习时老师每天亲笔给俺记的教学笔记。翻看着二十一年前老师的笔记,老师的音容笑貌在俺的脑海里浮现,老师的歌声在俺的耳畔回旋,俺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老师说说……
老师的家乡在临沂地区的莒县,蒙山沂水不仅滋养了她的甜润歌喉,也滋养了她身上那种沂蒙女子的纯朴敦厚和热情率真。1964年春天,老师代表临沂地区参加全省的文艺会演,她演唱的《沂蒙山区好地方》一鸣惊人,老师被山东省歌舞团留了下来,成了一名独唱演员。随后,老师带着这首歌和后来风行齐鲁大地、唱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参加了华东地区的民歌会演和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她以自己带着清新乡土气息的歌声,感动了中国,朴实纯净中透着淳美、舒缓悠扬中展示出热烈开朗,特别是《沂蒙山小调》的成功演唱,使老师蜚声国内外。老师经常跟俺说起她的家乡,话语中总是流露出她对蒙山沂水的感恩之情。俺跟老师学习时,她还专门带俺到过临沂莒县体验生活,举办师生独唱音乐会。俺想,她的音乐是有根的音乐,正是蒙山沂水托起了她的用之不竭的气息,滋润了她那优美纯正的歌声。蒙山不老沂水长流,老师的歌声也必将在蓝天白云之下悠扬传唱!
老师对俺的培养是无私的,待俺如亲闺女一般。在专业上,老师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民歌演唱和舞台表演的实践经验一步一步地传授给俺,每一种声音、每一首歌曲、每一个表演动作,老师都认真地给俺做示范、提要求。因为是初次带学生,老师不仅非常认真,而且非常谦虚,隔一段时间便要带着俺找王音旋老师回课,请王老师指导,一起研究对俺的训练办法。正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特殊训练下,俺在民歌演唱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跟老师学习一年后,便获得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民族唱法的第三名。韦老师不仅对俺的专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对俺的生活、工作也关怀备至。俺转到老师门下学习的时候,俺刚从农村调进莱钢不久,工资低,生活困难。开始学习时,经常为了省下路费钱而不坐公共汽车,走上一个多小时的路去老师家里上课。当时俺年纪小,有一次到了老师家里又饿又累,上课的时候就没有劲儿了。老师知道后,干脆就让俺上课期间吃住在她家里了。生活中有困难,思想上有疑惑,老师都像母亲一样给俺无微不至的关心,帮俺解困,教俺做人。后来,经王音旋老师的推举,韦老师更是带着俺拎着十斤大葱闯京城,把俺送进了**总部文工团,送进了北京。
俺到北京工作后,每一次回济南,下车后都要直接回家里看看老师,给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让老师给俺上上课。老师年纪大了,但歌声依然那样清脆有力,对歌唱和声乐艺术依然满怀热情,跟她学习的师妹师弟络绎不绝。每次见到老师,老师总是跟俺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可俺在老师生前最后见到她的时候,老师不幸患上了一种很少见的疾病——重症肌无力,全身肌肉神经萎缩瘫痪在床,最让俺难过的是,老师不能说话,不能歌唱了。俺拉着老师瘦弱乏力的双手,娘儿俩禁不住潸然泪下……
韦友琴老师离开人世已经六年了,在清明节到来的时候,俺不能到她的墓前祭扫,心里有些酸酸的。“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在这清明之夜,俺想对老师说:慈爱的老师,俺托和煦的春风给您送去俺的追思,蒙山高,沂水长,您的沂蒙山小调俺们会永远传唱下去!
附件:
民歌演唱家贾堂霞的成长随感(撰文:殷怀禄)
八十年代初,十七岁的贾堂霞,在省音乐界专家组的推荐下,到了我身边,成为一个民歌独唱演员,我又得了个小宝贝,号称“小百灵”。
为了她的成长,我与著名词作家张希武商量,创作了她的第一首代表作“沂蒙姑娘唱家乡”,她用这首歌打开了她的歌唱生涯之路。贾堂霞纯是业务型的人才,她拿到这首歌后,如鱼得水,日夜训练。我让她强化训练山东民歌的看家本领,用舌尖打“嘚儿。。。”指标是一月完成,结果她刻苦练习,人前人后,就连睡觉躺在床上,也不断得打“嘚儿。。。”,结果不到十天她基本过关。然后,又对吐字、声音贯通、歌曲处理做了要求,很快就进入了正规排练。当第一稿录音让权威人士听时,大家高兴坏了,都说是个好苗子。专家肯定了她的演唱,随后参加了山东省的“青歌赛”获得了一等奖,又被推荐参加全国“青歌赛”又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这期间,著名歌唱家韦友勤,声乐教育家王音旋老师不断的为她辅导上课,使她越唱越好。功底扎实了,我将一首大歌原名“我的呼喊”,现名“蒙山沂水我回来了”交予她,当年参加省艺术节,获得一等奖。随后带着这首歌到了**文工团,闯进了北京城。
直到今天,二十四年过去了,她的演唱更加成熟了,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我欣慰的是现在的她还是她,对别人是吸收而不是模仿,这就是说努力创造了自己的风格,让我可喜可贺!
愿贾堂霞的歌声唱响民间,唱响大众!
山东歌舞剧院民歌演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韦友琴

标签: 恩师民歌沂蒙山小调歌声韦友琴沂水
撰文:贾堂霞(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韦友琴老师是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省涌现出来的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歌唱家。1987年的春天,引导俺踏上声乐艺术之路的王音旋老师将俺推荐到韦老师的门下继续学习。此前韦老师没有专门教过学生,俺可以说是老师的第一个入室弟子,也是得到她最多教导和关爱的学生。在跟老师学习的那些岁月中,俺不仅从她那里学到了受用一辈子的专业知识,而且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昨天,俺在翻检山东民歌资料的时候,找到了俺刚跟韦老师学习时老师每天亲笔给俺记的教学笔记。翻看着二十一年前老师的笔记,老师的音容笑貌在俺的脑海里浮现,老师的歌声在俺的耳畔回旋,俺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老师说说……
老师的家乡在临沂地区的莒县,蒙山沂水不仅滋养了她的甜润歌喉,也滋养了她身上那种沂蒙女子的纯朴敦厚和热情率真。1964年春天,老师代表临沂地区参加全省的文艺会演,她演唱的《沂蒙山区好地方》一鸣惊人,老师被山东省歌舞团留了下来,成了一名独唱演员。随后,老师带着这首歌和后来风行齐鲁大地、唱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参加了华东地区的民歌会演和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她以自己带着清新乡土气息的歌声,感动了中国,朴实纯净中透着淳美、舒缓悠扬中展示出热烈开朗,特别是《沂蒙山小调》的成功演唱,使老师蜚声国内外。老师经常跟俺说起她的家乡,话语中总是流露出她对蒙山沂水的感恩之情。俺跟老师学习时,她还专门带俺到过临沂莒县体验生活,举办师生独唱音乐会。俺想,她的音乐是有根的音乐,正是蒙山沂水托起了她的用之不竭的气息,滋润了她那优美纯正的歌声。蒙山不老沂水长流,老师的歌声也必将在蓝天白云之下悠扬传唱!
老师对俺的培养是无私的,待俺如亲闺女一般。在专业上,老师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民歌演唱和舞台表演的实践经验一步一步地传授给俺,每一种声音、每一首歌曲、每一个表演动作,老师都认真地给俺做示范、提要求。因为是初次带学生,老师不仅非常认真,而且非常谦虚,隔一段时间便要带着俺找王音旋老师回课,请王老师指导,一起研究对俺的训练办法。正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特殊训练下,俺在民歌演唱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跟老师学习一年后,便获得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民族唱法的第三名。韦老师不仅对俺的专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对俺的生活、工作也关怀备至。俺转到老师门下学习的时候,俺刚从农村调进莱钢不久,工资低,生活困难。开始学习时,经常为了省下路费钱而不坐公共汽车,走上一个多小时的路去老师家里上课。当时俺年纪小,有一次到了老师家里又饿又累,上课的时候就没有劲儿了。老师知道后,干脆就让俺上课期间吃住在她家里了。生活中有困难,思想上有疑惑,老师都像母亲一样给俺无微不至的关心,帮俺解困,教俺做人。后来,经王音旋老师的推举,韦老师更是带着俺拎着十斤大葱闯京城,把俺送进了**总部文工团,送进了北京。
俺到北京工作后,每一次回济南,下车后都要直接回家里看看老师,给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让老师给俺上上课。老师年纪大了,但歌声依然那样清脆有力,对歌唱和声乐艺术依然满怀热情,跟她学习的师妹师弟络绎不绝。每次见到老师,老师总是跟俺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可俺在老师生前最后见到她的时候,老师不幸患上了一种很少见的疾病——重症肌无力,全身肌肉神经萎缩瘫痪在床,最让俺难过的是,老师不能说话,不能歌唱了。俺拉着老师瘦弱乏力的双手,娘儿俩禁不住潸然泪下……
韦友琴老师离开人世已经六年了,在清明节到来的时候,俺不能到她的墓前祭扫,心里有些酸酸的。“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在这清明之夜,俺想对老师说:慈爱的老师,俺托和煦的春风给您送去俺的追思,蒙山高,沂水长,您的沂蒙山小调俺们会永远传唱下去!
附件:
民歌演唱家贾堂霞的成长随感(撰文:殷怀禄)
八十年代初,十七岁的贾堂霞,在省音乐界专家组的推荐下,到了我身边,成为一个民歌独唱演员,我又得了个小宝贝,号称“小百灵”。
为了她的成长,我与著名词作家张希武商量,创作了她的第一首代表作“沂蒙姑娘唱家乡”,她用这首歌打开了她的歌唱生涯之路。贾堂霞纯是业务型的人才,她拿到这首歌后,如鱼得水,日夜训练。我让她强化训练山东民歌的看家本领,用舌尖打“嘚儿。。。”指标是一月完成,结果她刻苦练习,人前人后,就连睡觉躺在床上,也不断得打“嘚儿。。。”,结果不到十天她基本过关。然后,又对吐字、声音贯通、歌曲处理做了要求,很快就进入了正规排练。当第一稿录音让权威人士听时,大家高兴坏了,都说是个好苗子。专家肯定了她的演唱,随后参加了山东省的“青歌赛”获得了一等奖,又被推荐参加全国“青歌赛”又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这期间,著名歌唱家韦友勤,声乐教育家王音旋老师不断的为她辅导上课,使她越唱越好。功底扎实了,我将一首大歌原名“我的呼喊”,现名“蒙山沂水我回来了”交予她,当年参加省艺术节,获得一等奖。随后带着这首歌到了**文工团,闯进了北京城。
直到今天,二十四年过去了,她的演唱更加成熟了,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我欣慰的是现在的她还是她,对别人是吸收而不是模仿,这就是说努力创造了自己的风格,让我可喜可贺!
愿贾堂霞的歌声唱响民间,唱响大众!
山东歌舞剧院民歌演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韦友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