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曾改变的
————《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早已是孩童时代的记忆了,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所撰。
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不变的是那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不变的是那些西天取经的师徒们……
崇拜孙悟空的机智,反感唐僧的啰嗦,嘲笑八戒的愚笨,喜欢沙僧的老实,憎恨白骨精的恶毒……
他们,生活在千年之前;千年之后的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如果,幻想,在我们身边也有像他们一般的人们,我们的生活会是如何的斑斓呢?
唐僧与孙悟空,应该是师徒关系吧!
不过,在辨别什么是妖怪,什么是普通的凡人,孙悟空与唐僧彼此间产生了许多矛盾和误解。这,可以在“孙悟空棒打白骨精”中完完全全地体现出来。
白骨精发现这是天赐良机变作一个年满十八岁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语哄骗了唐僧和剩下的两个徒弟。刚要下手,孙悟空就回来了,他用火眼金睛认出来是白骨精举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尸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孙悟空赶走,在两位徒弟的劝说下,孙悟空便留了下来。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误会了孙悟空。接下来,白骨精接二连三的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到了第三次变化,孙悟空忍无可忍。举棒打死了白骨精。
可是唐僧误会了孙悟空,觉得孙悟空行凶杀人,不是仁慈之道。还因此,赶走了孙悟空。
其实,唐僧的善良并不是什么过错。然而,善良是赐予那些值得帮助的人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别人去善待的。比如说,白骨精,她不仅不善待别人,还千方百计去谋害他人,那么对于这样的人,还要去对她好么?
孙悟空靠着他的火眼金睛,可以分辨出什么是人,什么是妖怪。尽管如此,他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因为,内心是不可能预测的。孙悟空固然可以识破妖怪的伪装,可是他看不透他们的内心。所有的都是可以改变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所以,也有时候,孙悟空因为他的鲁莽和冲动,吃了些小小的苦头。
可是,这并不代表他没心没肺。他也是有情有意的。当唐僧误会他后,又要要赶他走时,他苦苦劝求唐僧。可是,唐僧并不回心转意,还不接受孙悟空的一拜。孙悟空只能另外变出三个,围住唐僧下拜。他还是十分珍惜这份感情的,就算唐僧再误会,也没有动摇过……
唐僧缺乏的是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他做事认真谨慎。他所没有的,孙悟空有,他所有的,孙悟空没有。
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一路因为矛盾而吵吵闹闹,但是孙悟空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不保护唐僧的念头,而唐僧呢,相信他也喜欢这个机灵的徒弟,这份感情,从来没有改变过……
沙僧和八戒的性格应该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老实憨厚,一个馋嘴愚笨。沙僧的性格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的话,应该算是个没有主见的老好人吧。而八戒呢,馋嘴又贪吃,把食物放在了第一位,却也不怎么另人讨厌。
这师徒四人一路磕磕碰碰,吵吵闹闹,经过了九九八十一次的阻挡,那四颗取经的诚心却永远没有改变过。也许,他们的坚持与坚定,是不曾改变的,也是《西游记》所希望带给我们的,不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