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舞弊 层出不穷
朝廷开科取士,原为遴选真才,以备任用。但在政治腐败的封建社会里,人们为了猎取功名,在考试中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贵者托以势,富者托以财,亲者托以情”,贿买、钻营、夹带、托替、割卷、传递、顶名、冒籍等等科场舞弊,屡见不鲜。据《泾林杂记》载:“考生募善书者,蝇头书金箔纸上,每千篇厚不及寸,或藏笔管,或置砚底;更有半空小注(注:盛水器)、夹底草鞋之类;又或用药汁书于青布衣裤,壁泥糁之,拂拭则字立见,名曰‘文场备用’”。
为了防范考试时作弊,清代规定:参加会试的考生都要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砚台不许过厚,笔筒要镂空,蜡台要单盘空心通底,糕饼饽饽要切开,毡毯无里,皮衣无面。进门要经两道搜捡,甚至解发袒衣,索及耳鼻。考生吃饭、睡觉、作文章,都要各自在编号的屋里,屋外派“号军”看守。同时,为防止考官和事务官员作弊,还规定考官住在考场内,事务官员住在考场外;内外封门隔断,不得往来。另外还派高级官员临场监考。考卷都弥封糊名编号。乡试、会试考卷,考生要用墨笔写,称“墨卷”;考官另派专人用朱笔誊录,称“朱卷”。送阅卷官批阅的是“朱卷”,而不是“墨卷”,以防阅卷官认出笔迹,暗中舞弊(殿试考卷不再用朱笔誊录)。同考生有亲属关系的人,不能充阅卷官。已录取的考卷,还须另派专人复核,称作“磨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