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学吧 关注:5,284贴子:17,759
  • 11回复贴,共1

齐 心.刘长工:进士题名碑和明清科举制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有一座孔庙,进入孔庙的先师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两侧的碑林。碑林包括198座石碑。各座石碑的大小相差无几,一般是高约3米,宽约1米;碑额纹饰有的是二龙戏珠,有的是灵芝、流云......这些就是负有盛名的“进士题名碑林”。  (待续)


1楼2006-06-21 10:04回复
    五万多人的登科录

    进士题名始于唐代。据说唐代士人韦肇考中进士后,曾乘兴题名于雁塔。后人就把考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北京孔庙里的进士题名碑,始于元代。皇庆元年(1312年)开科取士,把新科进士的姓名刻石立于太庙,以显示他们的荣耀。自此以后,科科如此。明代时,内臣(宦官)阮安把元代进士题名碑上的刻名磨去,重新刻上当朝进士的姓名。因此,元代的进士题名碑今已不多见,仅存的三座还是清代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校长)吴苑掘地时所得。
    明代进士题名碑自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起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止,共77座。
    清代进士题名碑自顺治三年(公元1646)起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止,共118座。
    在这些碑上题名的一共有元、明、清三代进士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人。
     (待续)


    2楼2006-06-21 10:36
    回复
      看帖子的都发表一下看


      3楼2006-06-21 16:43
      回复
        通过三级试 爬上宝塔尖

        能上得进士题名碑的人,在科举时代可算是爬上宝塔尖的“人杰”了。
        按明、清的科举制度,考试分三级。
        第一级是院试,一般在府城(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区政府所在的城市)举行。参加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考试,即县试和府试,总称小试或小考,小考及格者能参加院试。应考院试的士子称“童生”,本意指尚未“进学(院试及格)”的童年人,实际上有人考了一辈子也未“进学”,因此就出现了不少白发苍苍的老“童生”。
        参加院试的考生须填写“红案”,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身貌等项。
        院试考中者称“生员”,也叫“秀才”。第一名秀才称“案首”。
        秀才可以参加第二级考试---乡试。 (待续)


        5楼2006-06-22 05:48
        回复
          所谓“会试”,即集中于京师会考之意。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由朝廷礼部主办,故称“礼闱”;考期在春季,故又称“春闱”。发榜之日正值杏花盛开,所以称“杏榜”。
          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意即会考之首)。
          所有贡士都可以到宫中参加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也称廷试)。武则天曾经亲自在洛成殿出题考试,开“殿试”的先例。在明、清两朝,凡是参加殿试的贡士,都可以取得进士学衔,只是要按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列名次,即分为三甲即三第。一甲(三人)为“进士及第”,二甲(名额不等)为“进士出身”,三甲(名额不等)为“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唐朝举人赴京考试者皆须投状,故称考居首位者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因人眼有二,故称榜中列第二者为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唐朝新科进士在杏园举行“探花宴”,后专指进士第三名为“探花”)。
          一个人一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第一名,即先后中了解元、会元和状元,称“连中三元”。据统计,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的一千余年里,“连中三元”的共有十三人;其中明代一人,清代两人。
          清代殿试后用黄纸发榜,人称“金榜”。“金榜题名”在科举时代被读书人看作是最大的荣耀。
           (待续)


          7楼2006-06-23 07:06
          回复
            “登龙门”有名有利 八股文误人误国

            尽管生员、举人、进士都是学衔,不是官阶,也不是每个有这种学衔的人都能做官;但是,一旦有了这些学衔,便可以享有某些封建特权,而且为进入仕途铺好了道路。
            例如:
            清朝的秀才可以戴银雀顶,到官署享宴簪花。
            举人可以参加“鹿鸣宴”(因宴席间歌《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篇,故名),可以按例当知县。
            凡是有学衔的人都可以见官不跪,甚至可以免去差役、田赋。
            新科进士由皇帝亲赐“琼林宴”(因宋代曾设宴于汴京以西的琼林苑而得名),明、清时也叫“恩荣宴”。
            一甲进士照例直接授与翰林院的翰林官职;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级别为从六品(文官分九品,各品又分正从两级,共十八级);榜眼、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是主管文书著作的官衙,翰林做的是高级文字工作。
            二甲进士级别为从七品。三甲进士为正八品。都可以再通过吏部“选试”做知县等官。无怪乎当时形容考中的士人为“一登龙门,声价十倍”。
            有了学衔,功名富贵就会一起来了。
             (待续)


            8楼2006-06-24 08:21
            回复
              那些中了秀才、举人、进士的人,是不是全都真有什么了不起的学问呢?并不见得。相反,倒不乏空疏不学之人。为什么会这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取士的标准、考试的内容所决定的。
              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做八股文,即所谓“八股取士”。
              做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语句命题。要想把八股文做得合格,那就得既要能“代圣贤立言”,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又要严格按照刻板的规定,把文章分成“起讲、领题、提比、出题、中比、后比、束比、落下(大结)”八个段落。这种八股文,往往是废话连篇,空洞无物,只许鹦鹉学舌,不准独立思考。几百年来,八股文不知摧残、埋没了多少有用的人才!
              八股取士制度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到了明未,天下大乱,一些科举出身的文臣武将,大都表现得无能而自私。在这般人的“理治”下,眼看“大明江山”就要保不住了。当时,有人愤怒地在朝堂上张贴“礼单”,上写“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二口,奉申贽(贽:见面礼)敬。晚生文八股顿首拜。”这就是说,大明江山和崇祯皇帝都将断送在“文八股”手中。这种认识虽然不够全面,但对“八股”为害之烈,却一针见血地揭发出来了。
               (待续)


              9楼2006-06-25 05:48
              回复
                考试舞弊 层出不穷

                朝廷开科取士,原为遴选真才,以备任用。但在政治腐败的封建社会里,人们为了猎取功名,在考试中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贵者托以势,富者托以财,亲者托以情”,贿买、钻营、夹带、托替、割卷、传递、顶名、冒籍等等科场舞弊,屡见不鲜。据《泾林杂记》载:“考生募善书者,蝇头书金箔纸上,每千篇厚不及寸,或藏笔管,或置砚底;更有半空小注(注:盛水器)、夹底草鞋之类;又或用药汁书于青布衣裤,壁泥糁之,拂拭则字立见,名曰‘文场备用’”。
                为了防范考试时作弊,清代规定:参加会试的考生都要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砚台不许过厚,笔筒要镂空,蜡台要单盘空心通底,糕饼饽饽要切开,毡毯无里,皮衣无面。进门要经两道搜捡,甚至解发袒衣,索及耳鼻。考生吃饭、睡觉、作文章,都要各自在编号的屋里,屋外派“号军”看守。同时,为防止考官和事务官员作弊,还规定考官住在考场内,事务官员住在考场外;内外封门隔断,不得往来。另外还派高级官员临场监考。考卷都弥封糊名编号。乡试、会试考卷,考生要用墨笔写,称“墨卷”;考官另派专人用朱笔誊录,称“朱卷”。送阅卷官批阅的是“朱卷”,而不是“墨卷”,以防阅卷官认出笔迹,暗中舞弊(殿试考卷不再用朱笔誊录)。同考生有亲属关系的人,不能充阅卷官。已录取的考卷,还须另派专人复核,称作“磨勘”。
                 (待续)


                10楼2006-06-26 07:53
                回复
                  上述种种办法不管多么严密,都不可能杜绝科举考试中的弊端。特别是权贵者徇情贪贿以至公开点名取士等大弊端,,更是层出不穷,无以避免。
                  例如:
                  清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正副主考左必番、赵晋私通关节,录取者多为扬州盐商子弟。于是士人大哗,千余人抬着财神爷到文庙(奉祀孔子的庙)示威,并用两位主考官的姓作对联以嘲讽之:“左邱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他们还用纸糊匾额悬于“贡院”(考场),改“贡院”二字为“卖完”。康熙皇帝眼看事情闹大了,只好将主考官赵晋处死。
                  至于皇帝任意取士或黜贤的荒唐事,也不乏例。如明永乐年间,某科殿试第一名(状元)本应为“孙曰恭”,皇帝见“曰恭”二字合并后即为“暴”字,遂降他为第三名(探花),另易“邢宽”为状元,理由是“宽”的字义与“暴”的字义正相反。
                  由此可见,题名碑上列名的进士,也定不乏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者。


                  11楼2006-06-26 23:11
                  回复
                    书学朋友们好!助助兴!

                    王珞丹2011草原风情-儿女情长版
                    


                    166楼2011-11-24 12: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