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华人移民的数量增多及其在主流社会中的地位上升,中文在海外的作用日渐突出,华侨华人学中文的需求日益高涨。学好中文既可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又有现实的种种利好,多种因素正拉动年轻一代华文学习的热情——侨界新闻视点:当中文成为“就业王牌”。
一位美国哈佛大学MBA专业2005年毕业生介绍求职经验时说:“凡简历上写着懂中文的人都炙手可热。”
一位刚刚亲赴欧洲采访了华文教育机构的记者说,中文现在成了“就业王牌”。
随着世界各国交往幅度的增大,贸易来往实际上为语言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换言之,语言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谋生手段。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也使得中文在世界语言中的位置得以加强。所以,在欧美,青少年会中文,就被视为多了一张“就业王牌”。不但华裔青少年开始自觉学习中文,许多金发碧眼的洋人也纷纷进入中文学校。
“我要学”——包含着“现实主义”的选择
“每逢星期六中午,职业学校的德国学生逐渐离校返家,而一群群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青少年则聚集在这里,从‘点、横、撇’学起,到逐渐会念唐诗、写毛笔字,甚至会打太极拳、在《青藏高原》高昂的乐声中跳起西藏的民族舞蹈……”
一位作者描述下的德国波恩华侨中文学校的一幕,可以看作华文教育的一个缩影:条件不算好,甚至没有专用的校舍,但是在一代又一代华裔儿女之间,一句又一句的汉字诵读之中,薪火传递的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也是一种民族情感和认同。
毋庸讳言,不少海外华裔青少年存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认同疲惫”,“不愿做华人”的思想在一些人身上还相当严重,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又并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融入当地社会,这构成了一种很大的困惑。如何培养华裔下一代的民族意识,华文教育无疑是最佳途径。
专家指出,“随着汉语实用性的增强以及中华文化对现代工商社会意义的凸显,掌握汉语和中华文化无疑将成为青年华裔的一大优势”。更有华文学校以“今天的儿童,明天的领导者”为号召,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法国巴黎潮州会馆的吴武华先生说,“十几二十年前,我们的孩子多数是被家长逼迫着来的”,言下之意,当时在华裔孩子中,学习中文、讲汉语,不过是长一辈的人们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忘根本,通过对母语的学习来维系族裔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情感的方式。但是现在的情况则不然,吴说,“20年来,不单是人数增长了10多倍,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高涨。以前是父母‘要我学’,现在很多孩子是说‘我要学’。”
这一番“我要学”的诉求中既含有对中国博大历史与璀璨文化的惊叹与向往,也包含了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会中文可能有助于找一份更有回报的工作”。
侨校兴旺——在维系感情之中增添新功能
华文教育传承着民族文化,维系着民族感情。随着“中文热”的兴起,华文教育又多了一些“功能”——为华裔孩子培养更好的就业技能,提供更好的就业出路。
从历史上看,最早的华侨教育诞生于东南亚。由于大批中国人移居该地,为了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他们办私塾讲授“四书五经”。这大概可以看作今天华文教育的雏形。二战后,华侨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纷纷选择居留国国籍,华侨教育逐步也纳入居留国教育的轨道,于是,早先的“华侨教育”也转变为现在意义上的“华文教育”。但不论如何,华文教育始终都是老少华侨维系文化认同的一种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