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一族吧 关注:62,058贴子:156,906
  • 2回复贴,共1

毕业生:一场波西米亚式流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胭脂莲
当看到这部《毕业生》时,已是大学毕业在外漂泊两年半。从武汉转经中山、深圳、广州,再到北京,在每个城市或长或短的停留,无论落魄与风光,都是冷暖自知,无关他人。练就一身坚硬的外壳,守护柔弱的内心。
偶尔翻开锁在抽屉里的书信和相片,大学四年的旧时光如即将进站的火车轰隆隆驶来,即使闭着眼也能感觉到那种随之而来的震颤,然后在记忆中某个惊艳无比的瞬间戛然而止。开学,上课,考试,放假,又开学。像一部矛盾冲突不算激烈的校园电视剧,在不冷不热的时段自动地播放着,其间时常穿插些生动华丽的广告,比如爱与被爱,比如自由与梦想。转眼间,四年一梦猝然惊醒,年轻的我们似乎还未长大,便被年轮的手推出校园,一脚踏进社会的大染缸,在成人悲喜交加的世界里浸淫,直至成为所有人正在或将要成为的那种人。
那阵华丽的毕业季风正是《毕》故事的开始。毕业的场景总是相似。几桌飨宴,满地堆积的酒瓶,一群哭红了眼的盛气青年。挥别过往的惆怅,探寻未来的迷茫,各种复杂的情绪充斥其中,意犹未尽。
故事里的人,孔岩、刘夏、仲恺、郝雷、孟晓曼、佟嘉惠、董凡、沈立……越看越发觉得,个个分明是自己和曾终日吵吵闹闹爱哭爱笑的那群人的化身。孔岩聪明,性格坚毅,刚到北京便进了上市公司,本以为从此天堑变通途,谁知陷入派系斗争的漩涡;刘夏单纯任性,有虚荣心,在遭到父母的反对后仍坚持与孔岩在一起,并追随孔岩到北京,即便如此义无反顾,仍受到现实的各种打击和诱惑;仲恺、郝雷兄弟义气,在北京开了贸易公司,却无意中与黑社会纠缠不清;董凡桀骜不驯,敢爱敢恨,正如她身上那经历大火由花化成的鸟那般热烈而绝望,唯有她,不顾世人冷眼相对,在不伦之恋里流连忘返;沈立不敢走向社会,情愿一辈子待在学校,研究生毕业后还是无法逃脱找工作难的命运。还有一些似乎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人,他们总是扮演失语者的角色,如舞台背后的活动幕景,不刻意在记忆里搜寻便能轻易将其忽略,但在每个小群体里,他们永远都是让人淡淡想起淡淡遗忘的存在。神龙见首不见尾者如佟嘉惠,家世显赫,美丽神秘,惹一身传说,消失在众人视线中,再现身时却已是栖在高枝的凤凰;默默无闻者如“笔记”,平日里不被人惦记,一到考试时,他上课时认真做下的笔记便在整个系里流窜;大隐隐于市者如叶辉,“隐身”境界极其高深,毕业散伙饭时才向全班同学作自我介绍,殊不知原来是匹黑马,惊人一跃而成为最不差钱的“叶总”…… 几乎定格在毕业照上的每一张面孔,都能在小说里找到原型。而如今我们也像他们一样,毕业之后各奔东西,各求各福,苦着自己的苦,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20来岁。美好的年纪,拥有无限种未知的可能。于是我们和《毕》中的年轻人一样,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北京。
想来朵蓝对北京的感情,正如所有北漂一样,极其复杂,难以言说。她似乎对夜色笼罩下的北京更怀有好感。她在《毕》里这样描述:
“北京的夜晚是可爱的,有比白天更具蛊惑力的媚眼,高大的建筑和富丽的霓虹仿佛化妆晚会上最出色的组合,其他肮脏以及失序的成分统统被黑夜遮盖掉了。多么避重就轻的夜色!
这是完美的城池,能让人托付信仰、奋斗和亢奋的力量。
多么可爱的北京!”
的确,北京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爱恨均在骨髓里,却又相容着融入血液。北京有这魅力。这魅力太过璀璨,给无数人热切的希望,以为只要来到这片昂贵的土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便迟早会成为这繁华都市的主人,纵使在梦想实现之前会遭受一次次无情的打击,甚至到进退维谷的境地。火车站每天人流如织,熙熙攘攘,既有带着全部家当甫到北京决心开始闯荡的初生牛犊,也有怀揣奄奄一息的梦想与伤痕累累之心离开的冷眼断肠人。一群人来了,一群人走了,来来去去,铸就北京城的浮华与喧闹。然而,北京所能给予的回报,不仅是让梦想照进现实,也有让梦想化为一碰即碎的幻想泡沫。几乎所有北漂都明白这个真理,但只要有一线光明,我们也情愿做那扑火的飞蛾。
有人从零开始,有人中途放弃,有人继续坚守,只看你如何选择。选择决定命运。无论媒体或大众将多少譬如“蚁族”、“鼠族”、“房奴”、“麦兜族”等带有明显标志性意义的词汇贴在我们身上,但生活不会因为这些焦灼的目光而停止向前,梦想依旧值得让我们倾其所有。
正如古老的波西米亚人,披一身或精美或褴褛的毯子,坐在摇摇晃晃的大篷车上,朝着落日的方向行走,不舍昼夜地流浪,只为寻找那片令之魂牵梦萦的土地,即便这片土地可能永远只在梦中鲜活。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也许,到我们垂垂老矣之时,再微笑着细数那些洒落在北京城里的喜与悲、爱与恨,可以坦然面对这份无价的经历,并对自己说,我一生无悔。



1楼2011-06-21 11:04回复
    很好 喜欢这种类型的文章


    4楼2011-06-21 2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