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演吧 关注:81贴子:278
  • 3回复贴,共1

◆.水漫金山.◆秦皇帝统一六国前后时期的用人之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7-07 18:50回复
    都说秦始皇嬴政靠武力吞并天下,以残暴铁腕镇压天下,好像秦始皇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凶恶暴君,是个不可让人亲近的神化或是魔化帝皇。况不论此论是错是对,但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的用人之明,用人之智来说,秦始皇在这时期无疑是英明的。
    他洞察缪毒(音)之狂,吕不韦之阴,并一举扳倒之而不伤筋动骨,让大秦国在此次宫庭政争中对外不引起诸国觑嘘,对内不引起民众惊惧,如此手腕,作为一个年仅二十出头的君主来说,确属不易,也初显王者气度。
    其实作为一个君王,在统一六国前后的秦始皇是无可争议的一代圣主,虽有上溯六代祖宗创下之根基,但已所不智,枉费祖宗心血者历朝历代也可谓比比皆是。秦始皇能守基并发扬光大,直至完成统一六国之大业,实现四海一统,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政权,让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变成一个统一的中国,如此伟业,就算上追炎黄,下渡洪武也不遑多让了,称这时期的秦始皇为一代圣主,毫不为过。
    君王之道,在于识人之明,知人之智,驭人之术。只有能发现良材,合理使用发挥其长,懂得控制拢络的帝皇,才是圣明的帝皇。始皇帝统一六国前后的用人之术,只能用二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圣明”。这从缪毒与吕不韦的不同对待就可以看出来了,对于阴险小人缪毒,与国无一用之材,嬴政行使王权毫不手软,除之而后快。而对于对大秦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吕不韦相,秦始皇就稍显手软,这里面固有吕党势力庞大之故,也有秦始皇爱材之心。放逐洛阳,始皇帝何尝不想用之,毕竟其为相期间,对大秦国的发展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只是后来吕不韦不思悔改,也让秦始皇有了必杀之心,可最后的处置还是留了一手,那就是再次放逐蜀地而没说让其自尽。爱材之心,可见一表。如果其时吕不韦真走西蜀,结果还真的难以预料。
    也许有人会辩驳我的观点,言秦始皇已怀必杀之心,岂能放过吕不韦。看起来很有道理,因为秦始皇在后人眼里本是个嗜杀暴君,根本就没有容人之量,后人有此想法自也不为过。可是只要我们真实的细致的翻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秦始皇在这一时期本就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小鸡肚肠,真实的情况恰好相反,那时期的秦始皇正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时期。至于其时秦始皇有没有放过吕不韦之心,我们在看了秦始皇是如何对待吕不韦门客出身的秦相吕斯就可以有所发现了,甚至还可能让我们重新看待吕不韦事件中秦始皇的角色。
    李斯,楚国上蔡人,原为荀子学生,后又成为法家的坚决推行者,为人老谋深算,城府很深,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但也有相当的能力。秦孝王时到秦国求做吕不韦门下舍人,后吕不韦爱材,经吕不韦推荐入朝为官,因建议统一六国事业而引起重视,平步青云于秦朝庭,并在扳倒吕不韦时为秦始皇出计献力,得到了秦始皇重用。但李斯进一步的飞黄腾达却是因为他的一封《谏逐客令书》后。也就是说他的后来仕途是因为反对秦始皇的逐客命令后而进一步亲近了秦始皇,才得以后来为秦之相。说起这逐客令,还得说一个人,那就是韩国派来秦国帮助秦国兴建水利的郑国。当时韩不堪秦国的历年不断用兵,以帮助秦国修水利为名派来郑国实行“疲秦”之计,意图是修建庞大的水利需动用大量的民力财力,让秦疲于水利之兴而无暇于外用兵。秦王十年即公元前(237年),工程尚在进行之中郑国间谍事败,秦王嬴政震怒,欲杀郑国,但郑国言:当初我确实为间谍前来秦国,但此水利确与秦国有大益,一旦建成,将使秦国千秋万世不受水患之苦,且可为秦国的农业带来无穷的利益,这岂是韩国多苟延几年所能比拟的。秦王从其言,不但不杀郑国,反而还让其继续工程,直至渠成,并以郑国之名名为郑国渠。知其是间谍而还让其负责工程,明知其初始动机不纯而后以其名名渠,这种为大利而舍小节的气度,难道还能说秦始皇没有容人之量吗?
    至于后来的逐客令,史书均载是秦始皇之意,是秦始皇一时心血来潮还是后人揣度之,从我来看,应该是后人揣度之。实际上逐客令的原因初始于郑国,因其有间谍之实,秦宗室大臣长老们就此结下心结,在后来不断的向秦始皇提出逐客之议,其时秦始皇根基尚不稳固,还要借助嬴氏宗室的力量来稳固王权,面对宗室嬴氏家族的知短视,秦始皇心中岂不清楚,但王权与客藉取其轻,所以秦始皇也无奈下达了逐客令,将国中一切客籍人逐出秦国。李斯因属楚人,也在被逐之列。他行至途中,给秦始皇上了一份《谏逐客令书》,此书不但文采飞扬,文词藻丽,对偶排比工整,声调声彩讲究,更被后人评为中国辞赋之先。但这些并不是此书主要的,主要的是此书雄辩的阐述了秦国历史上客卿对秦国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刻的肯定了客卿在秦统一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秦之举是严重失策。开篇起文就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秦始皇。然后翔实的在下面举出了历代秦君取士有利于秦国发展的客观事实。再话题一转说到秦始皇此时拥有都是客卿带来的后延,并说出客卿对于秦的忠心,对秦舍客卿之举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第三节又说集众之智方为君王之体,否则则将自已的力量去支助敌人,也让有能力愿助秦的人裹足不敢前来秦国。再总结于第四节: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2楼2011-07-07 18:57
    回复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而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候;还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确节的说,李斯之书入情入理,论点论据分明,可考虑到君权的神圣,李斯之书在当时是犯忌的。可是秦始皇呢,不但在看了此书后收回成命,而且还派人去追李斯,不但官复原职,还进一步加以重用。此君王之道,实后世之楷模也。无论逐客令行于宗室还是秦始皇,这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对于郑国与李斯的处置,也只有最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做之,所以我对自已后来怀疑逐客令非秦始皇所愿也就有了比较充份的依据。
      若认为以上的论据证明秦始皇在此时期是个明君还不可信,那么对于秦国尉尉缭的处理不但证明秦始皇的知人之明,也可以证明秦始皇过人的驭人之术。
      尉缭,魏国大梁人,名缭,后为秦国尉,故后人以尉缭称之。此人在吕不韦罢相后入秦,对兵法深有研究。秦始皇接见他后与其常谈,因为投机,所以也很尊重他。同衣同食,亲密无间,行同友人。这对于等级分明的战国时期,嬴政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很难得的。何况尉缭这人还不识趣,跟友人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身常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天下,天下皆为虏也。不可久与游。尉缭因此而准备逃亡,可秦王极力挽留,任他为国尉,让他掌管秦国军事,策划统一六国的行动。秦始皇此样对尉缭,翻遍中国历史,也就后世诸葛亮七擒孟获可比也。被人耻而用其人,并加以重任,掌军机重事,唯始皇帝也。后尉缭与李斯同推远交近攻之谋略,为秦统一六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难道不是因秦始皇识人之明,驭人有术之功吗?君懂驭人,人尽其材,帝皇之精髓,始皇帝此时全得也。
      后平六国秦楚之战,始皇帝信赖秦之武功,废王翦用兵之议而起用年青将领李信,召致灭楚之战秦师大败,二十万秦兵所归无已。秦始皇知错就改,重新起用王翦,发倾国之兵六十万,经三年方灭楚。李信用兵之败,后人皆谓秦始皇好大喜功,实际上后人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君权永远大于领土的扩张。六十万兵,秦倾国之兵也,如果将在外而反之,秦必亡无疑也,这也就了王翦在外一再向始皇帝要田要宅以消始皇帝怀疑的故事。非秦始皇不知,也非王翦多心,关乎国家存亡,秦始皇当时的决定未必不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因为王翦的忠及始皇帝平时驭人有术,才不致有变故,只是落得了个后人眼中秦始皇的好大喜功罢了。
      但有一点后人不应忽略的,当时李信兵败,始皇帝曾亲自向已告老还乡的王剪道歉,为一将而亲自驶马几百里登门道歉的君王,历史也仅有始皇帝一位了。只是不知为何汉相萧何月下追韩信倒成了佳话,而秦始王驶马道歉却未载入史册,由此可见,后人之评述,也不见得尽善尽美。只是凭个人的好恶罢了。
      “当初不用将军之言,李信羞辱了秦军。现楚兵正在西进,将军虽然有病,就忍心丢下我们不管吗?”这是始皇帝登门后对王翦说的第一句话,极尽煽情,凭秦当时之实力,楚军怎能西进。但始皇帝说了,不但承担了自已用李信之错,还肯切的乞求王翦出山。为君做到这个份上,秦始皇帝的驭人之术,又见一斑。就在王翦还在推辞时,始皇帝又说了:事情都已经过去,都是我的错误,将军不要再说了。他不但同意了王翦六十万兵的要求,还表示将用倾国之力支持王翦打好这一战。王翦出山,楚果三年平。秦始王识人高明,如果其时其为君王脸面而舍王翦,不知楚亡何日也。所以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我们无论从那方面来分析,都只能说他是礼贤下士,用人有方。至于心胸狭隘此类的事,在王权面前难免都会出现差错,这很正常的,与秦始皇用人无关。
      正是秦始皇这种识人用人这明,使秦统一六国之战几乎是一马平川,仅用十年时间就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让我们看看那些被秦始皇帝所用的人材吧。文有尉缭、李斯运筹帷幄,顿弱,姚贾善长辞令行走各国,完成远交近功的任务。武有王剪、王贲、蒙武、蒙恬、杨端和这些要么是善于用兵,要么是能征惯战,攻城拨寨之能手。正是始皇帝用他的智计拢络了这样的一批优秀人材,而且还使用恰当,所以秦才所向披靡。反观关东六国,赵有廉颇,赵牧,楚有项燕等等,然要么弃之不用,要么用之不得法,更或有之因听馋言而诛之。关东六国之君与始皇帝的雄才伟略相比,与始皇帝的用人之术相比,失败是自然的事,所以秦在始皇帝手中统一,应该说是正常的。
      落一叶而障目,这是后人无法客观看待始皇帝的原因所在。其实作为一个开国之君,必然有他的强处。而君王强中之强,自然是用人之术。始皇帝统一六国前后的用人,可以说无暇可击的。我们现在看待历史,一定要客观,而不要受制于历史固有的定论,始皇帝在后人眼里频遭诟病,除了他后期的做法不当外,难道就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吗?
      


      3楼2011-07-07 18:57
      回复
        我想知道得是嬴政在统一之后的用人或者制度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IP属地:山东4楼2021-02-07 1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