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不才,今日开篇来说说明朝初年那些猛将们的英雄事迹,水平很低,手里材料又有限,必有不少错谬之处,欢迎各位大虾指导拍砖。
第一个 朱亮祖
朱亮祖,六安人(今属安徽)。起初是元朝的义兵元帅,以此身份归顺朱元璋的人不少,此君大概是这群人里头最勇悍的一位了。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兵克太平,来降,后叛去。明兵数与之战,被其俘者六千余人。
最能反映其勇悍的一次是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月徐达围朱亮祖于宁国,亮祖突围,连绰号“常十万”的奇男子常遇春都挡不住,受伤挂彩而退(常遇春被创而还),结果“诸将莫敢前”,虽然兔子急了还咬人,但鉴于被咬的人是万人敌的常遇春,所以朱亮祖的勇悍实在令人惊叹。最后都是朱元璋亲自督战,才把他擒获,朱元璋问他:今何如?亮祖慷慨对答:是非得已,生则尽力,死则死耳!临死不惧,不愧壮士本色。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亮祖跟随李文忠大破张士诚部李伯升等二十万人于诸全新城下,亮祖追击,焚毁敌人营寨数十处,抓获官员六百人、军士三千、马八百匹。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在明兵与张士诚的战争还未结束之时,就奉命讨伐方国珍,后又跟随廖永忠平定两广,整个南征朱亮祖可谓劳苦功高。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永嘉侯。
洪武四年(1371年),以援军身份参加平定四川明升政权的战争,因为“擅杀军校”而不获封赏。
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因诬陷番禺县令道同致死,被朱元璋招入朝中鞭死。
与其它明初功臣暧昧不明的罪名和死因相比,朱亮祖的死可谓罪有应得。他不仅包庇不法分子、阻扰执法、殴打朝廷命官、还有欺君的情节(诬陷道同)。如果换一个仁慈之君的话,朱亮祖也许能逃得一命甚至逍遥法外。但偏偏碰上铁腕治国,不被人欺的洪武帝,自然是难逃一死。
另外关于朱亮祖的第一次投降,《明史 朱亮祖传》的说法是被擒,《明太祖御制文集 永嘉侯朱亮祖圹志》的说法是“遣使入降”,考虑到圹志是“御制”,是朱亮祖死后的碑文,有盖棺论定的性质,且时间较《明实录》《明史》都要早,可信度应该更高。另外朱亮祖的死《明实录》说是“病卒”,《明史 朱亮祖传》是说“鞭死”,考虑到《太祖实录》重修过,朱亮祖死的又惨,有所隐瞒也属正常,也欢迎大家来讨论,只要说得对,我马上纠正。
为求简便,以后凡是朱元璋的军队不论时期一律以明兵称之。
第一个 朱亮祖
朱亮祖,六安人(今属安徽)。起初是元朝的义兵元帅,以此身份归顺朱元璋的人不少,此君大概是这群人里头最勇悍的一位了。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兵克太平,来降,后叛去。明兵数与之战,被其俘者六千余人。
最能反映其勇悍的一次是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月徐达围朱亮祖于宁国,亮祖突围,连绰号“常十万”的奇男子常遇春都挡不住,受伤挂彩而退(常遇春被创而还),结果“诸将莫敢前”,虽然兔子急了还咬人,但鉴于被咬的人是万人敌的常遇春,所以朱亮祖的勇悍实在令人惊叹。最后都是朱元璋亲自督战,才把他擒获,朱元璋问他:今何如?亮祖慷慨对答:是非得已,生则尽力,死则死耳!临死不惧,不愧壮士本色。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亮祖跟随李文忠大破张士诚部李伯升等二十万人于诸全新城下,亮祖追击,焚毁敌人营寨数十处,抓获官员六百人、军士三千、马八百匹。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在明兵与张士诚的战争还未结束之时,就奉命讨伐方国珍,后又跟随廖永忠平定两广,整个南征朱亮祖可谓劳苦功高。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永嘉侯。
洪武四年(1371年),以援军身份参加平定四川明升政权的战争,因为“擅杀军校”而不获封赏。
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因诬陷番禺县令道同致死,被朱元璋招入朝中鞭死。
与其它明初功臣暧昧不明的罪名和死因相比,朱亮祖的死可谓罪有应得。他不仅包庇不法分子、阻扰执法、殴打朝廷命官、还有欺君的情节(诬陷道同)。如果换一个仁慈之君的话,朱亮祖也许能逃得一命甚至逍遥法外。但偏偏碰上铁腕治国,不被人欺的洪武帝,自然是难逃一死。
另外关于朱亮祖的第一次投降,《明史 朱亮祖传》的说法是被擒,《明太祖御制文集 永嘉侯朱亮祖圹志》的说法是“遣使入降”,考虑到圹志是“御制”,是朱亮祖死后的碑文,有盖棺论定的性质,且时间较《明实录》《明史》都要早,可信度应该更高。另外朱亮祖的死《明实录》说是“病卒”,《明史 朱亮祖传》是说“鞭死”,考虑到《太祖实录》重修过,朱亮祖死的又惨,有所隐瞒也属正常,也欢迎大家来讨论,只要说得对,我马上纠正。
为求简便,以后凡是朱元璋的军队不论时期一律以明兵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