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48,515贴子:16,710,995
  • 6回复贴,共1

老庄 与 道家智慧导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philosophyol.com/pol04/Article/chinese/c_ancient/200407/853.html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最高智慧,隽永深澈,韵味无穷。在先秦诸子蜂起、百家争呜的时代,曾涌现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等。诸子百家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相反相成,相灭相生。在数千年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方东美先生认为,在我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那就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这四大思想传统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学问都是生命的哲学,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中国的哲学中有人。这就是说,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是先知、诗人和圣贤的综合人格。他们透视现在,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1楼2006-07-23 03:23回复
    服了


    2楼2006-07-23 03:24
    回复


      3楼2006-07-23 03:26
      回复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各类艺术的灵魂和源头活水。以诗与寓言,以多义的比兴、隐喻来表达形而上学的意涵,《老》《庄》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老》《庄》诗意盎然,哲理宏博,汪洋恣肆,生机勃勃,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读《老》、《庄》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感情,要有自己对生活的体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恍惚惚的东西,无形无状,混而有一。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母",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出来。所以"道"有时也可以叫做"无"、"朴"、"一"。它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道"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一个过程。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道具有否定性和潜在性,它创造和维持了每一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在这一历程中,潜在变为现实,否定变为肯定,空无变为实有,一变为多。同时,又伴随着相反的历程。在这里,相反相成的辩证公式决定了变迁的过程。"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动态统合。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一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一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一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一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宇宙真相与奥秘,是在层层偏见剥落之后才能一步步见到的,最后豁然贯通在我们人内在的精神生命中


        4楼2006-07-23 03:27
        回复
          先秦之后是否中国的哲学发展就停滞了?


          6楼2006-07-23 03:35
          回复
            二、关于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各种文字的《老子》译本的印量,在全世界的出版物中,仅次于《圣经》,居第二位。

            关于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后一位是战国时人。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苦县在彼时为陈国相县,陈为楚的属国。楚惠王六年(前483年)楚国灭陈。他的家,世代为周史官。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一说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老子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8楼2006-07-23 03:41
            回复
              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余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估计最早的《老子》出现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开始的文字不一定有五千字。《老子》文本在传衍过程中不断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笔之于简帛,不断加工、编排、整理、丰富,最后形成了西汉河上公本。河上丈人作《老子注》(又名《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流传下来的通行本,除河上本外,著名的还有汉代严遵的《道德指归论》,三国魏国的天才、少年哲学家王弼的《老子注》,还有唐代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编》等,以王弼本影响最大。

              战国末年的韩非曾写过《解老》、《喻老》,从韩非子的这些注解中,我们可知西汉前的《老子》文本(至少是韩非读过的那一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很有意思的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古佚书,震动了世界。其中有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帛书《老子》甲乙本分别流行于战国末年、西汉初年。两种抄本内容大致相同,均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部分章次、文字不同于今本。乙本字数约五千四百


              9楼2006-07-23 03: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