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孝敬姥姥,关爱舅舅。
姥姥和舅舅娘俩是五保户,因舅舅有病,两次娶妻,两次离异,没有留下后代。从70年代初,我就时常姥姥家干活,春天泥房,夏天割麦子,秋天收棒子,冬天还要送点白菜、面粉,20多里路,这些伙计。一干就是20年,到1990年,姥姥和舅住进了乡敬老院,才把干农活告一段落,可又担负起,常去敬老院看看,帮着洗洗衣服的任务,起初由妈妈来干这些活,后来,妈妈也老了,又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照顾姥姥和舅也就成了我的任务。姥姥1993年去世,享年91岁,舅舅2008年去世,享年77岁,我又会同敬老院、村委会办理了丧葬事宜。虽然舅舅没有儿女,我对舅舅做的比儿女不差,舅舅晚年,我给他洗脏衣服,添置新衣服,带他去洗澡理发,给买些可口的食物,逢年过节再给些钱。所以说舅舅的晚年是幸福的。每每想到我对姥姥和舅舅的孝行,我感到欣慰,感到坦然。
三、孝敬母亲,尽心尽力。
让妈妈尽享文化生活。在父亲去世后不久的70年代,我工作了,每月的工资悉数交给妈妈,用于全家的吃喝用度。单位每月发一张电影票,我都要拿回家叫妈妈去看电影。那个时候家中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为使妈妈享受一点文化生活,我总是推脱有事,同学找我。妈妈也就心安理得的去看电影了。
莫忘给妈妈买礼品。但凡出差,不忘给妈妈买些实用的东西,去北京给妈妈买丝棉做棉裤,买款式好的皮带,使妈妈心里温暖。“必青神”的品牌兴时,妈妈正患股骨质增生,花300多元买了一套,包括皮鞋和药物。那时的300多元,就是我一个多月的工资。
住楼不便,购买一楼。妈妈进入晚年后,上楼下楼已成为一大难题,我住三楼,为解决妈妈出入方便的问题,于2005年筹措点钱,专门为妈妈买了一间一楼20平米的住房,在两个妹夫的帮助下安装下水道、坐便器,铺瓷砖,在房屋内一角用铝合金封闭成厕所,照明的有吊灯、壁灯、吸顶灯,保温取暖有集中供暖的暖气、还有空调、电暖气、浴霸、暖风机,洗浴的有电热水器,接受信息的有电视、电话、收音机,房间内壁刮腻子刷漆,窗户定做的新窗帘,居住环境设施比我全,装修标准比我高,老妈妈特高兴。
一日三餐,细心调理。妈妈基本上和我们吃同样的饭菜,在做饭时,按照妈妈的口味和老年人爱吃火候大的菜肴来做,偶尔出现肉食欠缺时,送饭途中,我再给妈妈买点扒鸡腿或炸鱼之类。保证妈妈饮食合理,蔬菜、肉蛋、主食,均按照糖尿病人食谱操作。
阅读医药书籍,指导妈妈用药。花了200多元买了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30余本医书药书,阅读后用于实际,每当医生给妈妈调整处方,对新增添**的副作用严加关注,妈妈服用后,是否头晕,会不会引发跌跤?会不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引起腹泻?会不会对中枢神经有影响,引起入睡困难?出现问题及时找医生调整药单。有一次妈妈服用一种降压药后,出现便血,妈妈却说是吃西红柿搞的,我问妈妈一个西红柿,会在肚子里停几天吗。我赶快拿着大小便标本去医院化验,大小便都有问题。经与医生沟通采取紧急措施,暂停几种药物,随着身体恢复,再增药,将近一个月的调整,才恢复常规用药。
陪着妈妈走遍狮城,四年以来步行万余里。2007年秋天,为解决妈妈不能出门远行的困难,我花了460元给妈妈买了个轮椅,也就是从那时起,至今整整4年的时间,但凡周末、节假日,就陪着妈妈四处走走,基本上走遍了狮城的大街小巷。路程走了超过一万里,给妈妈拍了观光照片三千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