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永驻988吧 关注:23贴子:1,306


1楼2011-09-23 14:16回复
    冀州市隶属河北省衡水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北距首都30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10公里,辖区总面积918平方公里,东与枣强县(衡水)为邻,南与南宫市、新河县(邢台)接壤,西与宁晋县(邢台)、辛集市(石家庄)相连,北隔衡水湖与桃城区(衡水)相望。辖11个乡镇,412个村,总人口37万人。全境东南部和西北部稍高,东北部较低,海拔高度为21.5至26.5米,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质地适中,土层深厚。市区北郊有北方稀有的平原淡水湖,总面积75平方公里,已被河北省批准为省级湿地保护区。冀州市处于北半球暖温带地区,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旱同期,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宜于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2.7℃,最冷月为一月份,平均气温-4.2℃,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1℃,年降水量平均510.3毫米,历年平均光照时数为2571.2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92天。
    


    2楼2011-09-23 14:17
    回复
      冀州的文物古迹 冀州古城历史悠久,自西汉以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京畿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冀州源远流长的历史,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物古迹,并围绕这些文物古迹流传下来许多美丽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
      一、历史古迹 1、古墓。冀州古迹最突出的是古墓。据《汉书》、《后汉书》载:从西汉至东汉刘氏子孙被封信都(今冀州市)的诸候王为20余人,有西汉广川王刘彭祖、刘越、刘齐、刘吉、刘义绍、刘汝阳,信都王刘景,东汉乐成王刘党、刘崇、刘巡、刘宾、刘长绍,安平王刘浮、刘续。“广川王凡嗣国七世,乐成、安平二国亦凡七世。其子孙为列候,见于史者二十余人,生居此地,没即葬焉”。故历代认为冀州境内的古墓多为汉代古墓。《太平御览·冢墓类》载:在信都郡(今冀州市境)内有汉广川王墓、魏襄王冢、哀王冢、魏王子且渠冢、袁盎冢、晋灵公冢、幽公冢、恶书冢,但不明穴处。康熙《冀州志》载:冀州境内,土阜累累。


      3楼2011-09-23 14:18
      回复

        现地点明确的古墓有9处分别是: 前冢 座落在旧城北七里,封土高10米,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建国初,有人将前冢挖一洞,发现里面有砖砌墓室,墓砖有20斤、24斤、40斤三种,墓道高6尺,宽4尺多,弯曲不直,里面有很多墓室,后用土掩埋。冢上原有一座菩萨庙,庙内有一铁钟,钟上铸有“道光三年重修”字样。
        


        4楼2011-09-23 14:18
        回复

          西元头墓 座落在旧城西1公里。封土高5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31米,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据旧志记载:“西元头村东北有元渤海郡吴泽世庆墓志,孙郑李村南有老娘墓、元东陆先生冯复墓碑。”当地群众将此墓俗称为袁绍的“四女坟”。此墓曾于1968年在封土的西南角挖出一道墙口,后被县政府部门制止,并将墙口埋好。1981年上半年存有动土现象,破坏不严重,封土基本完好。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楼2011-09-23 14:19
          回复

            南门古墓 座落在旧城南门东侧20米处。据旧志载:“南门内左有张耳祠,宋建隆中立,元末兵废,遗址尚存,下有张耳墓。”张耳系汉代王候,封地在今冀州市。1982年3月,河北省文物局主持进行了发掘,墓葬为一砖砌多室墓,墓室、墓道都用瓷砖砌筑,已被严重破坏,墓室内仅残留陶器碎片。据专家分析,此墓年代为东汉晚期,通过发掘,纠正了历年来传为“张耳墓”之讹。
            


            7楼2011-09-23 14:20
            回复

              辉庄墓 座落于冀州镇辉庄村东北600米。封土高9米,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该冢封土为白灰和粘土夯筑而成。据说此冢原来的形状是“龟形”,现近似于园台形。冢顶原有“镇武爷庙”,冢南坡有“佛爷庙”,当地群众俗称“大寺”,后被拆除,现封土上碎砖瓦很多。封土上原有“龟驮”的石碑两块,字迹不清,现已修桥用了。冢的东南角尚有龟座一个。其封土夯实情况与其它墓葬不同,分析应为大型墓葬。此墓保存完好,基本上没有动土。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楼2011-09-23 14:20
              回复

                孟岭墓 座落在南午村镇孟岭村北50米。封土呈方形,东西长85米,南北长87米,高7米,占地面积6908平方米。冢顶曾有庙和石碑,解放前庙和碑就被毁。相传是东汉末年袁绍所筑,有“阅兵台”、“蓄粮冢”、“烽火台”等传说。冢东南角动土较为严重,其他部分保存较好。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午照墓 座落于周村镇南午照村西南500米。封土高5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冢上原有庙,现已无存,附近尚有汉瓦残片。1957年当地群众在冢的西南角50米处,发现埋有铁香炉一个,约2米高,因重量过大无法挖出,所以又埋了起来。据当地群众反映,曾有人在动土时发现人头骨和花碗,后无人敢挖此土。分析可能是汉墓,但无史料考证,尚不能作最后结论。封土保存完好。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楼2011-09-23 14:21
                回复
                  常庄墓 座落在冀州镇常庄村北300米。封土高8米,占地面积2565平方米。原来有大小两个土冢,小冢于1958年平整土地时平除。此冢有三种传说:一是袁绍的蓄粮冢;二是张耳之墓;三是“九女坟”。据冢附近出土的破砖碎瓦分析,此冢可能是古墓。此墓始建年代,无记载可查,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据民国《冀州志》载:尉迟墓、陇西伯墓、腊李墓(元朝李诉墓)等古墓簇拥在冀州城西北。传说中的袁绍四女坟、妻母坟也在旧城西北。乾隆十一年《冀州舆地图》中旧城西北也标有尉迟墓、老娘墓、四女墓等图样。充分说明冀州旧城周围还有其它古墓。
                  


                  10楼2011-09-23 14:21
                  回复
                    2、古塔 震雹塔 位于门庄乡西堤北村东50米处。为元代建筑,全塔以青石砌成,塔高8米,底层直径2米。分四层,上层阳面有佛像,阴面有塔文。塔基平面呈正方形,塔身为六棱体。塔顶1.5米,呈葫芦形。此塔自下而上分别有浮雕龙首、宝瓶、佛像,阴刻碑文“震雹塔”三个大字尚可看清,其它较小的字体因风化严重,多不可辨。整个石塔雕刻精细,建造别致,是全衡水市仅有的一座石搭。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天塔 唐贞观年间修建的一座青石小塔,高2.2米,上半截七级,顶端正面在一块长方形石面上刻有“摩天塔”三个字,背面刻有“唐贞观”三字。下半截一面刻一仕女(与云南石窟中仙女图相似),另一面刻有“开元十七年补修”字样。此塔原存孔庙中,“文化大**”中毁坏。
                    


                    11楼2011-09-23 14:22
                    回复
                      3、古石雕 大石磨 相传为汉代水磨,两扇,每扇厚43厘米,直径164厘米,磨眼直径23厘米。相传袁绍坐冀州的时候,冀州城内有一个叫李三娘的仙女,每逢双日在城外海子里用此水磨磨面,逢单日趁着夜色骑着神牛给老百姓送面粉。石磨原在北关竹林寺,现于兵法城保存。 石井栏 原位于冀州镇刘家埝村东300米。经考证,此石刻为唐代开元年间造的井口,该刻石外呈正方形,内呈圆形,两面空白,两面有字,刻字右起竖写,每面有字30行,每行满格14字,共约720字,除标题、镌刻年代外,由序言、诗颂、井主和施主姓名几部分组成。该石似为义井井口,义井颂碑文为楷书阴刻。现石刻已移至二甫竹林寺内,保存较完好,为国家三级文物。 释迦牟尼像一 原位于漳淮乡里阁村东北200米,现移至市文保所保存。佛像高87厘米、宽29厘米,为结跏跌坐圆雕汉白玉佛像,连须弥座,佛头与佛身分开,右臂断,手缺,佛体磕伤多处,现为国家三级文物。 释迦牟尼像二 位于漳淮乡北冯关村东100米,为明代青石雕像,高230厘米、宽81厘米、厚42厘米。石像为坐式,两手扶膝,左手心向上。94年佛头丢失。边仙姑石像 位于旧城文化馆原址院内。为明代石雕,头部断裂并有磕伤。石像高175厘米、宽48厘米、厚45厘米,面部端庄,神态和善,头留有长发,胸部露铠甲,稳坐,两手置于膝部,右手紧握宝剑,左手手心向上,食指指向下方,右脚踩龟、龙。造型逼真,立体感强。 如来佛像 位于小寨乡扶柳城村小学校内。为明代青石雕像,高270厘米、宽80厘米、厚40厘米,呈坐式,两手扶膝,佛头已丢失,佛身有磕伤。关公神像 位于旧城文化馆原址院内。明代青石雕像,高148厘米、宽80厘米、厚42厘米。石像为坐式,头戴官帽,微闭双目,留有胡须,身穿龙袍,两臂为左龙右虎图案,胸部露铠甲和护心镜,两手扶膝,底座铭文为“大明嘉靖二十年”,石像基本完好,头部已断。另外,在我市农村仍散落有多个古石雕,未被文保部门登记。 4、馆藏文物 冀州市文保所委托衡水地区文物保管所代管的文物有:国家二级文物4件,均为汉代文物。国家三级文物9件,其中汉代文物2件、唐代文物1件、金代文物3件、明代文物1件,尚未确定年代的文物2件。 冀州市文保所现藏文物有:汉代文物239件(片)、金代文物1件、尚未确定年代的文物5件,其中最珍贵的是汉代金缕(或银缕)玉衣片。旅游局受文保所委托也保藏有许多文物,有自仰韶、半坡文化以后历代遗存文物,数量较多(由于未经文物专家鉴定,文物具体年代尚未确定)。
                      


                      12楼2011-09-23 14:22
                      回复

                        三、冀州八景 被誉为“畿南古郡”的冀州古城,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至今仍流传着“冀州八景”之说。“冀州八景”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历代文人学士为之题咏,吟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现根据有关资料和传说,对“冀州八景”概括介绍如下:
                        1、紫微夕照 据传,冀州古城东北海子湖边有一座土山,“高数丈”,山下是肥沃的农田,山上则绿树成荫,桑柳等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天气晴朗时,小山色彩亮丽,远处眺望,翠绿的山形清晰显现,尤其是傍晚时分,斜阳西照,微霞满天,加之水光映衬,景色格外美妙。传说此处还常出现云幻奇景,每当“初旭微霞,水云相映”,便可在淡淡云霞之间隐隐看见亭台楼阁和人物悬于山之上空,水映云景,十分动人,传说这是我国三大仙山之一的紫微山。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是由于不同密度的大气层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将远处的景物映在天空中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幻景。古人将此处风景称为“紫微夕照”。 旧志中在记述“紫微夕照”一景时称:紫微山“高数丈,傍多膏腴,桑柳联荫,尤宜晚眺。”“时畅景明,山形毕现,夕阳之候,尤为可观”。历代文人在观此美景后也为之题咏,明朝石九奏在《紫微山》一诗中写道:“紫微山下客,系马夕阳斜。半醉寻归路,花深不识家。”明代谢瑞的诗中写道:“古冢隆然踞郡椎,灵光上彻紫微宫。楼台隐隐虚旺里,仙梵憧憧幻景中。海底蜃潜真有象,人间物化总成空。异闻骇倒东坡老,欲效豪吟愧未工。” 据说明朝的冀州州守见到此种幻景,常命人将此奇景绘图记录下来,嘉靖年间有一位州守还专门召请能工巧匠,依照这一幻景,在紫微山上修建了一座“竹林寺”,建成后香火极盛,进而产生了竹林寺升天的神话故事。随着年代的推移,经过千百年来雨水和洪水的冲刷,紫微山体逐渐变小,如今已演变成一个低矮的土丘,衡水湖蓄水后,便成为湖中一岛,昔日景致不复再现。
                        


                        13楼2011-09-23 14:23
                        回复

                          2、清水春澜 据旧志中的记载,“清水春澜”一景的地点在州城西二十五里的地方,古时有一条清水河(滏水)流经此处。这条河原本是漳水的一个支流,漳水南迁后,清水河自成一支。由于此河河床浅,容水量小,每逢夏秋季节下了大雨,太行山的洪水由此下泄,常常河溢成灾,淹没农田里的庄稼,造成长时间积水,于是鱼虾开始繁殖生长。到了第二年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河水满涨,流水清澈,岸上柳树青绿,村边桃花盛开,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渔船来回漂荡,原来农牧为业的人们唱起清幽的渔歌忙于捕鱼。在和煦的春风中,泛一叶轻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游玩,恍如画中,犹如仙境。古人称之为“清水春澜”。 旧志中描述“清水春澜”一景时写道:“至春融水涨,村桃岸柳,牧唱渔歌,泛舟中游,光景如画,真有春水舡如天下坐之趣。”明代曹安在观此美景后写道:“春水桃花锦浪生,夜来一雨晓来晴。画船如屋闲游处,泛泛只疑天上行。”明代谢瑞描写此景时说“拍天翠浪渺悠悠,此身恍若画里游”。充分说明古时清水河上美好的景致。清代时此河由于河床淤积而改道,此景不复存在。
                          


                          14楼2011-09-23 14:23
                          回复
                            3、信都旧址 现在的冀州旧城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称为信都,信都古城池的修建,上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据《汉书》记载,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设置信都郡和信都县,其治所均在今冀州旧城。当时修建的信都城池,周围十二里,高二丈五尺,护城河深、宽均为七尺。汉代以后,信都古城池几经兴废变迁,遭受了多次的洪水冲击和兵祸毁坏,又多次修缮和改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对汉代遗留下来的信都旧城池进行了扩建,扩大到城周二十四里,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就西、南两面的城墙,将东、北两面向内收缩修为内城,城周十四里,东、北两面老城墙废弃。经过千年的风雨苍桑,废弃的古城墙早已残缺,外表起起伏伏,断断续续,古城墙内大片废墟瓦砾遍地,荆棘丛生,观之给人以历史变迁的幽远苍凉之感。历代文人在来到古城址时常怀古忧今,引发感慨。明谢瑞的《冀州怀古》一诗中写道“落落故墟生野荠,亭亭高塔倚晴秋。无端更起兴亡恨,满目西风百感愁。”
                            


                            15楼2011-09-23 14:24
                            回复

                              4、开元晚钟 开元寺是座落在冀州古城内西北部的一座大寺院,隋朝时就已有这座寺院,当时称觉观寺。唐开元年间,玄宗曾命天下寺庙皆称开元,故觉观寺改称开元寺,并历代沿用。开元寺内有一座石塔,塔中藏有“定光古佛舍利”,因此开元寺香火兴盛,更为突出的是该寺的钟声特别响亮,播传甚远,有人夸张地说“凌空响彻三千里,入市声传几万家”,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更加幽远,被称为“开元晚钟”。清末因灾祸,寺院被毁。
                              


                              16楼2011-09-23 14: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