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凉茶吧 关注:10贴子:350
  • 5回复贴,共1

【计算机作业】资料汇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T


IP属地:北京1楼2011-09-23 19:38回复

    贴每种字都有讲究。
      贴“禄”字:“禄”字的本义是福气、福运,同时古音“谷”与“禄”同韵同义,有钱财、钱粮之意。贴上“禄”字意为希望得到福气和财运。
      贴“禧”字:“禧”字有吉祥、喜庆之意,同时与“喜”字同音,有“恭贺新禧”、“喜气洋洋”、“喜从天降”之意。
      贴“寿”字:如果家中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贴“寿”字,取“寿比南山”、“福寿双全”,意为祝长辈健康长寿,是一种孝道的表示。
      “丰”、“富”、“余”等字多贴在存放粮食的箱子、柜子、面缸上,而庄户人则多贴在粮囤子上,希望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富富有余,并引申为年年有余、富贵荣华、富国安民。
      “财”和“发”字多贴在箱子、柜子上,尤其是生意人的家中贴的更多,取“财源茂盛”、“财运亨通”、“招财进宝”、“财源广进”,希望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气兴旺、四季发财。
      在贴吉祥字的同时,还贴一些吉祥图案,多为大红的剪纸,其图形有“年年有余”,由童子、莲花、鱼组合成一图,寓意年年家境殷实、富饶;“四喜图”,四只喜鹊落在枝头,寓意喜事连连,来自四面八方;“万寿无疆”,盘中盛一只硕大仙桃,寓意祝福家中的老人长命百岁,福寿永远。
      吉祥图案多贴在柱子上、玻璃上或柜子的门上。大红的剪纸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和美好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IP属地:北京2楼2011-09-23 19:40
    回复
      2025-08-16 16:44: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记者:对于近年节日假日化的现象,您如何看?
      冯骥才:的确,我们现在的节日已日益假日化了,很多节日已无任何文化内容,变成了纯粹的放假。
      过去我们有很多过节的方式和形式,而现在很多节日都变成了饮食节。像每年的春节,人们仿佛越来越不会过了。报上讨论、专家出策,最后依了商家叫做“黄金周”,甚至国庆节也变成了黄金周。实际上许多国家均将国庆节作为增加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日子,包括美国。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却成为商家的炒作操作了,这是我们的过失。因为,节日与一个国家的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关系,节日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如果年轻的一代对其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
      记者:传统过年时,人们总要鸣放鞭炮,以示节庆。自政府禁放以来,每到过年,总有媒体就此讨论,您如何认为?
      冯骥才:我认为,过年鸣放鞭炮是百姓对文化的呼声。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过年为什么一定要鸣放鞭炮?就是为了寻找年的感觉,表达对年的情感,对年的宣泄。这是文化的回归,如果没有了它,人们的情感便将无处安放。因此,我们应以人为本,要关怀人的内心,否则人们便会产生文化失落感。如果没有很好地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将来的全球化时代,将是我们文化消弱与淡化的时代。
      记者:那么,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
      冯骥才:应该重新建设我们的节日文化。从前国庆节时,有关单位会组织很多活动,现在却没有了,应恢复这一传统;春节可用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进一步地丰富和充实;另外,对于人们有了重视传统节日的愿望时,有关部门应予以扶持。如恢复清明节的扫墓、踏青等活动,以及其他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内涵的各种传统节日。
      在日本,我赶上一次樱花节。当时,天下小雨,观赏者手里都举着一把透明的雨伞,充分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一个开满樱花的公园里,我看到很多人身着民族盛装,亦歌亦酒,不亦乐乎,他们通过节日,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加以有效地传承。而我们的节日文化,却在**的时代中断,失去了历史的记忆,我们民族的记忆和遗产丢失得太多,我们有责任把中断的历史连接起来,把美好的民俗节日恢复起来。这并非举办数次活动便可解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俗非常重要的是其约定俗成的特点,如外出者大年三十晚上必须回家,即使不能回家也要来个电话,这是一种心理定式。有了这种节日情感,到了这一天,人们自然而然便会这样去做,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小学的乡土教育、节日文化的教育。总之,有关单位应想方设法,媒体也应配合宣传,努力营造一种气氛


      IP属地:北京5楼2011-09-25 12:05
      回复
        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吗?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遐龄认为,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吹捧主要是“追新”,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与腐朽的代表,阻碍社会发展,但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是十分片面的。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传统与现代有着血肉联系,如果现代人能主动地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实现自我更新,传统就不是包袱,而是财富。
        “传统文化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养料,我们要承接而不是回归传统文化,牢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阐发出全新的精神。”谢遐龄教授说。他认为,面对传统并不等于只看过去,而是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能够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容,诸如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特征、有号召力的人物等。
        


        IP属地:北京6楼2011-09-27 17:08
        回复
          之所以现在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谢教授认为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错位,令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大话西游》被奉为经典,开始我很不解,后来看电影里的唐僧那么啰嗦,让妖精烦得自杀身亡,就明白了,现在的青年讨厌说教,讨厌一味地灌输。”
          传承传统文化,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传统断裂。如今,很多父母愿意花钱让孩子学英语,学音乐,却很少有人主动地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导人们体味传统节日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光靠简单说教于事无补。”谢教授说。
          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理性认识
          扬弃才有生命力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必须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吸收全人类文化的精华,离开这个基本点,就难以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前进。例如,市场经济、法治、科技等,中国就须向他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只有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才有生命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保护传统文化”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现在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既没有完成文化的更新,又固守着许多落后的传统思维方式”。


          IP属地:北京7楼2011-09-27 17:08
          回复
            顾教授举了个例子,现在有不少地方搞祭奠孔子的活动,举办“四书五经”诵经班等,“这其实是打着保护传统文化的旗号,搞没有文化底蕴的'文化活动'。”他认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扬弃---批判地继承。如果没有扬弃,就忙于“文化复兴”,对传承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都没有好处。
            谢遐龄教授也认为随便提“保护传统文化”的口号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夸大西方文化的冲击,从而盲目排外。一方面,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有“趋同”的潮流,所有的国家,不论意识形态,也不论文化传统,青年人都喜欢跳迪斯科,都喜欢飙车,唱流行歌曲……近年又流行挑染头发、穿磨烂了的牛仔裤,这其实是“技术文化”或“科技意识形态”的冲击,不是“西方文化”。同时,“技术文化”也早已存在于我国的文化之中,从根本上说,这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的”。
            另一方面,在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中国有着稳定不变的内涵,人们在不知不觉地奉行着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谓的“西方文化”只是表层的、不完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试想一下,我们连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都不那么容易渗透,怎能轻言西方文化?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理性认识。
            


            IP属地:北京8楼2011-09-27 17: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