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条学园吧 关注:20贴子:484
  • 9回复贴,共1

日本文学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百度


1楼2011-09-24 18:05回复

    和歌
    日本古典格律诗歌的总称。自奈良时代(710~784)起,也称“倭歌”、“倭诗”或“大和歌”。和歌这一名称,是因为要和自古以来在日本流传的汉诗相对而言,大意就是大和之歌,即日本诗歌。和歌包括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佛足迹歌等。
      和歌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格律。长歌,以五、七音为一联反复吟咏,最后一联以七音结束。一首长歌一般以三联以上、全歌形成奇数联为常见。长歌一般为叙事诗。歌后附有一到数首“反歌”。日本专家认为它来源于中国春秋时代赋的反辞。反歌的任务是概括地吟咏长歌的主要内容,或补足其歌意未尽之处。这种反歌同时也是独立的短歌,它们的格律相同。长歌的篇幅长,为了不流于单调而增强变化性,多用对句、序言和枕词(一般与歌意并无直接关系的垫词)等。同时,要自始至终保持一气呵成的紧凑感,需要统一全面的构思,写作较难。一首长歌往往形成前紧后松、感人的力量逐渐减弱的情况,因此它的存在时间并不很长。类似这种长歌的作品初见于《古事记》(712) 和《日本书纪》(720)中, 称为“记纪歌谣”;继而,在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中始臻完成,并在它的前中期出现著名的歌人柿本人□(约662~约706)、山上忆良(约660~733)和高桥虫□(生卒年不详,732年是他的壮年期)等,及至晚期的著名歌人大伴家持 (718?~785)已乏长歌的佳作。905年成书的《古今和歌集》刊载的1,100首作品中,仅有长歌五首。近世,除个别人尚有吟咏以外,几乎濒于绝迹,其他各类歌也相继消亡,只剩下短歌与后起的俳句遗留下来。后来,特别是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短歌便成了和歌的同义语。
      短歌,在“记纪歌谣”中初见类似作品,而在《万叶集》中完成。它的句式是五、七、五、七、七,五节三十一音,属于抒情短诗。它是和歌的主要歌体,是日本古典诗歌的基本形态。它的格律,在造型上对于日本人来说,属于最适当的诗的形式。自古以来,日本歌坛对短歌的风格和形式特点,有所研究和论述。一般认为,短歌风格和形式特点的演变,大体上有“万叶调”、“古今调”和“新古今调”,称为短歌的三大风格。“万叶调”指《万叶集》中的短歌风格,表现为质朴、真率而感情浓重,现实性和直观性较强,较少重视形式和技巧。短歌的五、 七、 五、七、七的五节三十一音中,每一个音可能是一个词,每一节也可只有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短语);在一节组成一个词的时候,要用两节以上才能组成一个词组(短语),直到一句。因而,就发生一个章法上断节(为叙述方便,称为断句)的问题。《万叶集》较多的是在第 2节或第 4节处断句组成一个词组,也就是说,一般不在第一个五、七两节处,就在第二个五、七两节处断句,因而称万叶调为“五七调”。《古今和歌集》由于逐步形成贵族的主观的纤细优美流畅的风格,注重表现技巧,而较多地在第 3节,就是五、七、
    五处断句,因而称为“七五调”,也就是“古今调”。“新古今调”主要指以《新古今和歌集》(1205,载歌1978首)为中心,在“古今调”的基础上形成的第1节或第 3节断句技巧的进一步运用。在古歌中加进新意、但还能看出原歌面貌的作法,在《新古今和歌集》中也占有最多的数量。从内容和风格来看,“新古今调”以浪漫主义方法反映贵族日趋没落的生活情趣,感官性(主要是绘画和色彩方面)、音乐性和象征性倾向较强。
      短歌的格律,还有“多音”、“少音”的灵活性,就是在每节中,主要是第 1和第 5节中,可以“多音”或“少音”,一般以增减一字为常见。这些通称为“破调歌”。
      作歌的方法,主要是个人创作,也有集体的创作活动,主要的集体创作活动称为“连歌”(类似中国的联句)。它的作法是把一首短歌分为长(五、七、五)、短(七、七)两句,由两人以上的作者轮流联句。在平安朝时代(794~1192) 多是联咏长短二句合为一首短歌的“短连歌”,后来以联咏多首短歌的“长连歌”为常见。长连歌的形式,有百韵(百首)、歌仙(36首)、44韵、50韵、千韵(百首十卷)、万韵(千首十卷)等。连歌的第 1句称为发句(起句),第 2句称为胁句(配句),
    其次为第3句、第4句等,最后一句称为结句。此外,还有“题咏”、“句题和歌”的作法,也就是命题作歌。命题有事前示题和当场出题二种。
      和歌,主要指短歌,是日本民族从古至今最为广泛流传的短诗。由于只有三十一音,必须在遣词练字上狠下功夫,因此简洁、含蓄、雅淡等便成为它的主要特点。连歌大多是比赛作诗技巧的一种文字游戏,很少产生有价值的作品。
      日本古代歌集较多,除前面列举的以外,还有《后撰和歌集》(951)、《拾遗和歌集》(1005~1007)、《后拾遗和歌集》(1075)、《金叶和歌集》(1127)、《词花和歌集》(1144)、《千载和歌集》(1187)等。著名歌人在《万叶集》中除所列者外,还有额田王(7世纪末在世)、高市黑人(生卒年不详)、山部赤人(生卒年不详)、大伴旅人(665~731)、大伴坂上郎女(约721~750年间在世)等。《古今和歌集》中有纪贯之(约872~约945)、凡河内躬恒(生卒年不详,921年在世)、小野小町(生卒年不详)等。《新古今和歌集》中有后鸟羽院(1180~1239)、藤原定家(1162~1241)、藤原家隆(1158~1237)、藤原良经(1169~1206)、式子内亲王(1151~1201)、俊成女(?~ 1254)等。近代著名歌人有与谢野晶子(1878~1942)、石川啄木(1886~1912)、洼田空穗(1877~1967)、土歧善□(1885~1980)、斋藤茂吉(1882~1953)等。


    7楼2011-09-24 18:09
    回复

      日本汉诗文
      日本人用汉文创作的诗文。日本汉诗文是日本文学的一种样式和组成部分,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日本汉诗文兴起于公元 7世纪中叶的近江时代,到明治维新时代走向衰落,约有1200年的历史。
        公元3世纪,《论语》、《千字文》等书从中国传到日本,随着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日本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用汉文写作的人越来越多。 7世纪中叶,日本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是最初用汉文写诗的诗人。8 世纪的奈良时代,汉诗写作蔚然成风,贵族宴饮、迎接外国使节,都要赋诗,出现了以长屋王为首的藤原房前、藤原宇合,石上乙□、淡海三船等诗人。这时的汉诗文创作受中国齐梁体及唐初诗风影响较深,大多为五言诗,内容多属于侍宴、应召、从驾之类的应景之作。今存《怀风藻》(751)一部,为日本最早的汉诗集。
        平安时代,日本统治者崇尚儒家学说,进一步吸收中国文化,促使汉诗文创作继续向前发展,以至出现了汉诗文占据文坛的局面。平安初期,即 9世纪上半叶,是汉诗文的全盛时代。嵯峨天皇□令编选《凌云集》(814),《文华秀丽集》(818),淳和天皇□令编选《经国集》(827),3部诗文集共24卷,收录奈良朝以来120年间的代表性作品,绝大部分是平安初期诗人、作家的名篇。其中以七言诗为主,并有赋、序、对、乐府等;内容多属宫廷应对之作,但明显扩大了题材范围。代表作家除两代天皇外,还有小野篁、僧空海等人。僧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专论中国骈俪文学,不仅给日本汉学和汉诗以极大影响,而且也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
         838年,中国白居易等人的诗集传到日本,给平安中、后期汉诗文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出现了菅原道真、三善清行、兼明亲王、庆滋保胤、藤原明衡等许多优秀作家与诗人,他们突破忽视内容追求佳词丽句的文风,或愤世嫉俗,或述怀咏物,写下不少名篇。11世纪中叶编辑成书的《本朝文粹》(14卷)和12世纪中叶成书的《本朝续文粹》(13卷),收集嵯峨天皇以来 300余年的代表作品,基本反映了平安时代,特别是中期的汉诗文创作的风貌。
      平安末期,汉诗文创作逐渐衰落。到13世纪,日本进入镰仓、室町时代,幕府奖励武艺,汉诗文愈加衰落。14世纪禅学盛行时,禅家把汉诗文修养作为禅僧的必备条件,于是汉诗文复兴,以京都为中心形成了五山文学。300年内五山文学家辈出,虎关师□以博学为世人所知,雪村友梅长于古诗,绝海中津善骈文,义堂周信以巧致著称。他们摈弃坐禅修道、静心养性的传统主题,崇尚儒家,着眼俗世,并十分注意艺术性,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文以《空华集》为代表,诗以《蕉坚稿》为历史所传颂。
        江户时代 260年,前期步五山文学后尘,出现了藤原惺窝、林罗山、新井白石、石川丈山等汉诗文作家。他们受朱子学派影响颇深,属于载道派,作品充满说教,枯燥乏味。不久古学派与古文辞派登上文坛,前者以伊藤仁斋为代表,主张诗以言情;后者以荻生徂徕及其门人太宰春台、服部南郭为代表,主张“文秦汉,诗盛唐”,讲究辞章,影响较大。
        江户后期,汉诗再次形成鼎盛时代。全国各地诗社蜂起,前期各学派继续发展,产生了菅茶山、赖山阳、大田南亩、广濑淡窗等著名诗人。晚起的折衷学派出现了梁川星岩、大沼枕山、小野湖山等重要诗人。他们提倡袁宏道的性灵说,反对古文辞学派,开辟了新的诗风,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
      


      8楼2011-09-24 18:09
      回复


        IP属地:湖北9楼2011-09-24 18:18
        回复
          好厉害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1-09-24 22:46
          回复
            膜拜澄子!


            IP属地:北京13楼2011-11-05 21:56
            回复
              服了!!!


              IP属地:海南14楼2011-12-21 22:06
              回复
                …………哪里弄来的。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2-01-06 21:25
                回复
                  学习知识


                  IP属地:山东16楼2012-01-07 23:01
                  回复
                    澄好厉害啊~~~~不过这么多是怎么收集的???


                    17楼2012-01-18 09: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