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避尘(1860-1942),道号顺一子,晚年称千峰老人,北京昌平县人,自称于光绪初年曾因得便血之病随祖母至千峰山桃源观拜刘名瑞为师,得南无派丹法真传。后又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金山寺拜了然、了空禅师,求得柳华阳丹法全诀,至民国九年(1920)开始收徒传法,创立千峰先天派。著有《性命法诀明指》、《三字法诀经注》。千峰先天派至今尚有传人。赵避尘的内丹思想虽继承北宗南无派、伍柳派,但又有创新,故能自成一家。本文试从“安神祖窍”论、“玉鼎金炉”论、“筑基炼己”论和“采外药”论对其内丹思想作一解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安神祖窍”入手工夫论
北宗主张入手工夫为炼性。赵避尘亦认为,内丹修炼之初先得炼性,“安神祖窍”。首先,扫除一切杂念。静坐之前,衣带放宽,身体不受束缚,自然血脉流通无阻。及入坐时,身如槁木,心似寒灰。两眼下观鼻准,不可太闭,太闭则神气昏暗;亦不可过开,过开则元神外驰。当以垂帘看鼻准,意念在两眼中间齐平处为最佳。久之,元神自然现出。此为收拾念头之法。1
其次,调鼻息。如果息不调,恐有闭塞喘急之患;息调,身心全忘。如他说:“俟心气适和后,含眼光,凝耳韵,舌顶上颚,调鼻息。如息不调,恐有闭塞喘急之患。息调,身心全忘。塞兑,终日如愚。”2
再次,性命和合。真性(元神)乃心中灵气,发于脑仁之二小管。当眼视正中,元神出现;炼之日久,即与命接,合而为一,此为性命和合之理。如他说:“吾人脑中之仁左右有小管各一,左曰太极,右曰冲灵。上接天谷,下达涌泉,中通于心。丹经云:性者,心也,发于二目。命者,肾也,发于淫根。真性乃心中灵气,发于脑仁二小管。是以眼视正中,性光现出,炼之日久,即与命接,合而为一。性命和合,为观空不空。不知和合之理,无所成也。”3
最后,“安神祖窍”。二目之中心内即祖窍,藏元始祖气(先天真一之气)之窍,即老子所谓“玄牝之门”。用功之时,两眼归中守一,养于祖窍之内,勿勤勿怠,谓之“安神祖窍”,此为炼性之所,立命之根。如他说:“二目之中心内即是祖窍,老子曰‘玄牝之门’,是为守中抱一。内里有颗黍米珠,为人身天地之正中,藏元始祖气之窍也。是知窍而不知妙,妙者,性光也,就是这个○而已。儒谓之‘仁’;‘仁’,《易》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圆明’; 道谓之‘丹’,亦曰‘灵光’;皆指先天真一之气。知此一窍,则金丹大道之能事尽矣,所谓‘得其一,万事毕’是也。是以用功之时,两眼归中守一,养于祖窍之内,勿勤勿怠,谓之安神祖窍,为炼性之所,立命之根。”4
关于炼祖窍之法,他主张,不可以有心守,亦不可以无心求。以有心守之,则着相;以无心求之,则落空。如他说:“吾之念正,则天地之心亦正 ; 吾之神清,则太极之理自明。倘能一念不起,久久澄清,虚极静笃之时,则虚室生白,金机飞电,复见天地之心,而自明矣。”5
二、“玉鼎金炉”论
辨清人身何处是“鼎炉”,是内丹修炼的关键之一。在赵避尘之前,清修派诸家关于“鼎器”之论主要有:心为炉,肾为鼎;黄庭为鼎,炁穴为炉;玄牝为鼎器;神气为鼎器等。赵继承了伍柳派“神气为鼎器”的鼎器观。他主张,玉鼎在两耳尖上之中心,方寸玉枕之中心,是元神所居住之处;但鼎原无鼎,只有当先天真一之气产生时,与性合一,此处方为玉鼎之名。而金炉在肾前脐后,两胯上之中心;但炉原无炉,元精产生则为炉。如他说:
玉鼎者,正在两耳尖上之中心方寸玉枕之中心,是元神室也。金炉者,正在肾前脐后,两胯上之中心,此是真金炉也。此炉是真气穴,《黄庭经》云“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是也。此窍是存神养气之所妙处,将祖气藏在窍内,若藏非藏,若无非无,心意不可胡思乱想,呼吸之气随意出入而为正功。
玉鼎正在大脑中心,内藏一胞,为先天真性所居之处,即元神室也。两边各有一管,联于眼珠,复下通心,故曰:性者,心也,发于二目。又曰鼎内存性,鼎原无鼎,真气发时,与性合一,方为玉鼎之名。又曰脐下一寸三分,前七后三正中心处曰真气穴,所指“前对脐轮后对肾,上有黄庭下关元”,中空之一穴,又名金炉。炉内存命,故曰:命者精也,发于淫根。炉原无炉,精生气发则为炉。血液至此管,变化为**,亦即生精之所也。6
关于辨别真精、邪精之法,他主张,真意守窍,静极元神自然发现,久之真阳自举,乃是无念自举,此时为真精。若不知静中无念,一阳产生,采取时起邪淫之念,必变为后天邪精。如他说:“首步功夫,用真意守窍,静极慧光自然发现,久之真阳自举,乃是无念自举。当以心空无我,洗心涤虑,凝神入气穴,是为火入水中。肾水得神火之气,化为真气,急速下手采取真精。若不知静中无念,阳生采取,想起邪淫之念,必变为后天邪精,不可采取。速起口鼻吸呼气,将阳提回,此是采自己空气,不可下手采取真阳之精。学者于此,当自留意。今之后,凡同志修道者及我门诸弟子,若用有念采,绝不能结得金丹。非师之过也,尔其慎之!”7
一、“安神祖窍”入手工夫论
北宗主张入手工夫为炼性。赵避尘亦认为,内丹修炼之初先得炼性,“安神祖窍”。首先,扫除一切杂念。静坐之前,衣带放宽,身体不受束缚,自然血脉流通无阻。及入坐时,身如槁木,心似寒灰。两眼下观鼻准,不可太闭,太闭则神气昏暗;亦不可过开,过开则元神外驰。当以垂帘看鼻准,意念在两眼中间齐平处为最佳。久之,元神自然现出。此为收拾念头之法。1
其次,调鼻息。如果息不调,恐有闭塞喘急之患;息调,身心全忘。如他说:“俟心气适和后,含眼光,凝耳韵,舌顶上颚,调鼻息。如息不调,恐有闭塞喘急之患。息调,身心全忘。塞兑,终日如愚。”2
再次,性命和合。真性(元神)乃心中灵气,发于脑仁之二小管。当眼视正中,元神出现;炼之日久,即与命接,合而为一,此为性命和合之理。如他说:“吾人脑中之仁左右有小管各一,左曰太极,右曰冲灵。上接天谷,下达涌泉,中通于心。丹经云:性者,心也,发于二目。命者,肾也,发于淫根。真性乃心中灵气,发于脑仁二小管。是以眼视正中,性光现出,炼之日久,即与命接,合而为一。性命和合,为观空不空。不知和合之理,无所成也。”3
最后,“安神祖窍”。二目之中心内即祖窍,藏元始祖气(先天真一之气)之窍,即老子所谓“玄牝之门”。用功之时,两眼归中守一,养于祖窍之内,勿勤勿怠,谓之“安神祖窍”,此为炼性之所,立命之根。如他说:“二目之中心内即是祖窍,老子曰‘玄牝之门’,是为守中抱一。内里有颗黍米珠,为人身天地之正中,藏元始祖气之窍也。是知窍而不知妙,妙者,性光也,就是这个○而已。儒谓之‘仁’;‘仁’,《易》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圆明’; 道谓之‘丹’,亦曰‘灵光’;皆指先天真一之气。知此一窍,则金丹大道之能事尽矣,所谓‘得其一,万事毕’是也。是以用功之时,两眼归中守一,养于祖窍之内,勿勤勿怠,谓之安神祖窍,为炼性之所,立命之根。”4
关于炼祖窍之法,他主张,不可以有心守,亦不可以无心求。以有心守之,则着相;以无心求之,则落空。如他说:“吾之念正,则天地之心亦正 ; 吾之神清,则太极之理自明。倘能一念不起,久久澄清,虚极静笃之时,则虚室生白,金机飞电,复见天地之心,而自明矣。”5
二、“玉鼎金炉”论
辨清人身何处是“鼎炉”,是内丹修炼的关键之一。在赵避尘之前,清修派诸家关于“鼎器”之论主要有:心为炉,肾为鼎;黄庭为鼎,炁穴为炉;玄牝为鼎器;神气为鼎器等。赵继承了伍柳派“神气为鼎器”的鼎器观。他主张,玉鼎在两耳尖上之中心,方寸玉枕之中心,是元神所居住之处;但鼎原无鼎,只有当先天真一之气产生时,与性合一,此处方为玉鼎之名。而金炉在肾前脐后,两胯上之中心;但炉原无炉,元精产生则为炉。如他说:
玉鼎者,正在两耳尖上之中心方寸玉枕之中心,是元神室也。金炉者,正在肾前脐后,两胯上之中心,此是真金炉也。此炉是真气穴,《黄庭经》云“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是也。此窍是存神养气之所妙处,将祖气藏在窍内,若藏非藏,若无非无,心意不可胡思乱想,呼吸之气随意出入而为正功。
玉鼎正在大脑中心,内藏一胞,为先天真性所居之处,即元神室也。两边各有一管,联于眼珠,复下通心,故曰:性者,心也,发于二目。又曰鼎内存性,鼎原无鼎,真气发时,与性合一,方为玉鼎之名。又曰脐下一寸三分,前七后三正中心处曰真气穴,所指“前对脐轮后对肾,上有黄庭下关元”,中空之一穴,又名金炉。炉内存命,故曰:命者精也,发于淫根。炉原无炉,精生气发则为炉。血液至此管,变化为**,亦即生精之所也。6
关于辨别真精、邪精之法,他主张,真意守窍,静极元神自然发现,久之真阳自举,乃是无念自举,此时为真精。若不知静中无念,一阳产生,采取时起邪淫之念,必变为后天邪精。如他说:“首步功夫,用真意守窍,静极慧光自然发现,久之真阳自举,乃是无念自举。当以心空无我,洗心涤虑,凝神入气穴,是为火入水中。肾水得神火之气,化为真气,急速下手采取真精。若不知静中无念,阳生采取,想起邪淫之念,必变为后天邪精,不可采取。速起口鼻吸呼气,将阳提回,此是采自己空气,不可下手采取真阳之精。学者于此,当自留意。今之后,凡同志修道者及我门诸弟子,若用有念采,绝不能结得金丹。非师之过也,尔其慎之!”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