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吧 关注:274贴子:1,183
  • 5回复贴,共1

中国古代民间密教发展

收藏回复

  摘要:密教作为佛教诸宗派的一支,在民间曾经广为传播,但因为其教规仪式以及咒语内容的复杂艰涩,外人对此了解甚少,因而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对于“密教”的定义,吕建福的《中国密教史》中有释解,把印度早期佛教经典中流传下来的密咒和仪规等称为杂密;把七世纪中期以后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核心内容的教义等称为纯密。“密宗”在佛教宗派中与“显宗’’相对,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显宗的最高教主是应身佛释迦摩尼,而密宗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毗卢遮那;显宗追求弘法扬道,劝人修身成佛,密宗重视自身的修行成佛。我们研究密宗的造型艺术特色时,首先要对密宗的源流及发展和历史背景文化有个较清晰的了解。
  关键词:密教;巫术;民间信仰;宗教
  一、密教的缘起和发展
  密教按唐不空所译《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中内容可知“开元七载至自上京”。它是大乘佛教的一支——陀罗尼,而陀罗尼初始是一种记忆方法的名称,凭借这种方法,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时期,僧侣可以记住很长的咒语,渐后,变得神秘化同时融入了民间的巫术, 所以可以说密教在产生初期就和原始巫术有着密切联系。这和藏传佛教很相似。但当密宗逐渐变成一种有自己思想体系文化的时候,它开始又否定了其中的部分巫术内容,但咒术一直保存着流传下来。总体来看,密宗是在公元六、七世纪后形成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核心内容的独立教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纯密”时期,八世纪开始逐步影响并传播到南印度和东印度,演变为“金刚乘”和“时轮乘”,十一世纪后期,由于伊斯兰教的入侵,佛教在印度消亡,部分佛教徒逃至西藏和尼泊尔等地,促使当地佛教的发展。文章来自:http://www.starlunwen.net/
  密教在唐代得到大力发展,这得益于一批密教高僧的弘法,如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等人,到宋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印度僧人来到中土,其中不乏密宗者,他们的事迹在《梦溪笔谈》、《补续高僧传》、《续藏经》等都有记载。再看密宗的寺庙等遗址。作为当年密教蓬勃发展的见证,现存各地的密宗遗迹已经很少,但纵观史料可以得知,在历史上有许多,如《洛阳伽蓝记》第四卷中所提到的“法云寺”、《太平广记》第二卷所记“黄花寺壁”、唐代长安大兴善寺和青龙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第一卷中“栖灵寺”、《图画见闻志》第六卷中“相国寺”等。最为著名的是陕西法门寺,它的出土直接见证了唐代密宗当时鼎盛状况。此外造像石刻也是密宗发展轨迹的另一个重要佐证,在《中国密教史》中,吕建福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密教是大乘佛教偶像崇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造像以及对佛像的供养崇拜在密教中十分炽盛。”。密教造像的特点相对与显教造像有自身的特色,在其他文章另有表述。密宗的造像在南方能寻觅所见的不多,主要集中在北方,如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它们大都集中在武则天时期修建,晚唐在至宋、元这一段时期,密宗神像的供奉信仰依然很流行,但值得注意的其中这段时间四川的密教造像发展异军突起,这得力于川地唐代居士柳本尊其人和弟子的弘法,较为显著的石刻遗迹有四川大足石刻。到明代及后,密宗的造像风潮才逐渐减退衰落。
  二、密咒与古代民间巫术
  学者严耀中曾说过:“宗教实践性远过于其宗教哲理。”。《敦煌密宗文献集成》的编辑者在整理文献时说:“在敦煌地区流行最广、数量最多、最受欢迎的经典,不是讲述深奥的密教教义,而是涉及人们生活中切身利益、满足广大百姓日常愿望的陀罗尼经典。”。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其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如治病的一些秘方等,《晋书,艺术传》有此例记载,《魏书,清河王传》[包有这方面记载,其中最有实用性的就是密咒的使用。



1楼2011-11-04 12:11回复

      密咒是密宗特有内容的一项,在许多文献中都体现出对密咒功能的认同。如上文所说密咒是由“陀罗尼”这种记忆方法融合了民间巫术所逐步形成的,所以民间巫术中的咒语与密咒的关系值得我们探讨。咒语是古代人们希望借助语言文字来召唤神灵来解决自己困难的一种方式,在文字产生初始,文字就被赋予一种神秘的角色,同时也是建立在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可以相互沟通影响的基础上,这和西藏苯教包括西方的神灵观都很相似。在密咒的发展过程中,巫术的咒语也是在逐步丰富其自身内涵,如《夷坚志》中所记载的“主夜神咒”、“观音洗眼咒“等。
      佛教和巫术对于古代人来说都是一种去灾求福的手段,因此它们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无论是密咒还是巫咒,都是人希望能增强自身能力解决困难的一种方式。据史料记载密咒早在唐代就被广泛使用,如《宋高僧传》第十八卷、第二十五卷都有记载。到了宋代对佛教的信仰出现两级分化,上层大部分知识分子崇尚禅宗,而下层民众则仍倾向于认为能解决实际需要的密咒,如朱熹就把佛教思想与密宗巫术相对立,在《释氏论,下》中认为密教巫术“其粗鄙俗恶之壮”。而《夷坚志》中的众多咒术又反映出宋代民众对密咒的认同感。到了明清时代,佛教有所减退,但对密咒实用性的信仰在民间依然盛行“。
      三、密教与民间风俗、以及其他宗教的融合
      在晚唐之后,密宗和中国传统理念的冲突就已经在密教与民间风俗文化的融合中消逝了,这在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等著作中皆有论述。并且这种融合在密宗法器等。
      在密宗法器中,剑含义的演变成为代表。剑本是一件寻常的武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被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如“君子如剑”,剑成为君子的象征,所以古代高士多佩剑以示高古,在这种“尚剑”的风尚下,剑有了一种宗教的神秘感,后被人视为驱鬼的一种物器,在密宗的经典文献中有多见;法器中还有一种常见的降魔利器——金刚杵, 原是古印度的一种武器,它能无坚不摧,密教借用此物来除魔解惑,消除烦恼,它的样式和制作材料也多种多样,如:“若欲降伏冤家,用刺木作:若降害极恶冤敌者,可用人骨作;若欲成幻术者,用玻璃宝作:若欲与兵斗敌及降鬼神,用吠鼻多迦木坐。”
      在与其他宗教融合的例子方面,突出的代表是密宗对道家的汲取,如上文所说的“咒”。典型代表就是道家真言“急急如律令”的运用,有力的证明就是唐代一行所写《七曜星辰别行法》记载:“……急急如律令。祭星宿之法,……””此外符策,它在道教活动中应用还有许多,符和篆两者各有所指,符是写上祈求之词,篆是写鬼神之名。在《大正藏》和《敦煌宝藏》中多有记载密宗对道家符篆的采用。除了咒符的使用,道家的思想和神氏也被密教所采用。众所周知,佛教进入中国的过程,也是和中国古代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密教传入中土后,面向世俗化的需求,对自身教义内容进行变动,并对当时中国的主导宗教道教汲取其部分内容,以便更快打入当时的中国社会,这些被引入到密宗的道家内容有神氏借用等,如二十八星宿、北斗、太白金星等。
      此外,密宗也和天台宗、禅宗、净土宗都有结合,如天台宗的本经《法华经》中就有《陀罗尼品》,天台宗僧人亦对密宗咒术也很熟知,这方面记载在严耀中先生的《江南佛教史》中都能寻觅到。


    2楼2011-11-04 12:11
    回复
      2025-09-02 03:35: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直以为和尚只有妹妹“尼姑”,原还有兄弟


      3楼2011-11-04 12:13
      回复

        现在都没有了,中国越来越没文化了。


        IP属地:辽宁4楼2012-02-28 22:26
        回复


          6楼2013-05-20 0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