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密教作为佛教诸宗派的一支,在民间曾经广为传播,但因为其教规仪式以及咒语内容的复杂艰涩,外人对此了解甚少,因而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对于“密教”的定义,吕建福的《中国密教史》中有释解,把印度早期佛教经典中流传下来的密咒和仪规等称为杂密;把七世纪中期以后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核心内容的教义等称为纯密。“密宗”在佛教宗派中与“显宗’’相对,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显宗的最高教主是应身佛释迦摩尼,而密宗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毗卢遮那;显宗追求弘法扬道,劝人修身成佛,密宗重视自身的修行成佛。我们研究密宗的造型艺术特色时,首先要对密宗的源流及发展和历史背景文化有个较清晰的了解。
关键词:密教;巫术;民间信仰;宗教
一、密教的缘起和发展
密教按唐不空所译《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中内容可知“开元七载至自上京”。它是大乘佛教的一支——陀罗尼,而陀罗尼初始是一种记忆方法的名称,凭借这种方法,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时期,僧侣可以记住很长的咒语,渐后,变得神秘化同时融入了民间的巫术, 所以可以说密教在产生初期就和原始巫术有着密切联系。这和藏传佛教很相似。但当密宗逐渐变成一种有自己思想体系文化的时候,它开始又否定了其中的部分巫术内容,但咒术一直保存着流传下来。总体来看,密宗是在公元六、七世纪后形成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核心内容的独立教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纯密”时期,八世纪开始逐步影响并传播到南印度和东印度,演变为“金刚乘”和“时轮乘”,十一世纪后期,由于伊斯兰教的入侵,佛教在印度消亡,部分佛教徒逃至西藏和尼泊尔等地,促使当地佛教的发展。文章来自:http://www.starlunwen.net/
密教在唐代得到大力发展,这得益于一批密教高僧的弘法,如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等人,到宋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印度僧人来到中土,其中不乏密宗者,他们的事迹在《梦溪笔谈》、《补续高僧传》、《续藏经》等都有记载。再看密宗的寺庙等遗址。作为当年密教蓬勃发展的见证,现存各地的密宗遗迹已经很少,但纵观史料可以得知,在历史上有许多,如《洛阳伽蓝记》第四卷中所提到的“法云寺”、《太平广记》第二卷所记“黄花寺壁”、唐代长安大兴善寺和青龙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第一卷中“栖灵寺”、《图画见闻志》第六卷中“相国寺”等。最为著名的是陕西法门寺,它的出土直接见证了唐代密宗当时鼎盛状况。此外造像石刻也是密宗发展轨迹的另一个重要佐证,在《中国密教史》中,吕建福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密教是大乘佛教偶像崇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造像以及对佛像的供养崇拜在密教中十分炽盛。”。密教造像的特点相对与显教造像有自身的特色,在其他文章另有表述。密宗的造像在南方能寻觅所见的不多,主要集中在北方,如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它们大都集中在武则天时期修建,晚唐在至宋、元这一段时期,密宗神像的供奉信仰依然很流行,但值得注意的其中这段时间四川的密教造像发展异军突起,这得力于川地唐代居士柳本尊其人和弟子的弘法,较为显著的石刻遗迹有四川大足石刻。到明代及后,密宗的造像风潮才逐渐减退衰落。
二、密咒与古代民间巫术
学者严耀中曾说过:“宗教实践性远过于其宗教哲理。”。《敦煌密宗文献集成》的编辑者在整理文献时说:“在敦煌地区流行最广、数量最多、最受欢迎的经典,不是讲述深奥的密教教义,而是涉及人们生活中切身利益、满足广大百姓日常愿望的陀罗尼经典。”。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其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如治病的一些秘方等,《晋书,艺术传》有此例记载,《魏书,清河王传》[包有这方面记载,其中最有实用性的就是密咒的使用。
关键词:密教;巫术;民间信仰;宗教
一、密教的缘起和发展
密教按唐不空所译《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中内容可知“开元七载至自上京”。它是大乘佛教的一支——陀罗尼,而陀罗尼初始是一种记忆方法的名称,凭借这种方法,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时期,僧侣可以记住很长的咒语,渐后,变得神秘化同时融入了民间的巫术, 所以可以说密教在产生初期就和原始巫术有着密切联系。这和藏传佛教很相似。但当密宗逐渐变成一种有自己思想体系文化的时候,它开始又否定了其中的部分巫术内容,但咒术一直保存着流传下来。总体来看,密宗是在公元六、七世纪后形成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核心内容的独立教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纯密”时期,八世纪开始逐步影响并传播到南印度和东印度,演变为“金刚乘”和“时轮乘”,十一世纪后期,由于伊斯兰教的入侵,佛教在印度消亡,部分佛教徒逃至西藏和尼泊尔等地,促使当地佛教的发展。文章来自:http://www.starlunwen.net/
密教在唐代得到大力发展,这得益于一批密教高僧的弘法,如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等人,到宋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印度僧人来到中土,其中不乏密宗者,他们的事迹在《梦溪笔谈》、《补续高僧传》、《续藏经》等都有记载。再看密宗的寺庙等遗址。作为当年密教蓬勃发展的见证,现存各地的密宗遗迹已经很少,但纵观史料可以得知,在历史上有许多,如《洛阳伽蓝记》第四卷中所提到的“法云寺”、《太平广记》第二卷所记“黄花寺壁”、唐代长安大兴善寺和青龙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第一卷中“栖灵寺”、《图画见闻志》第六卷中“相国寺”等。最为著名的是陕西法门寺,它的出土直接见证了唐代密宗当时鼎盛状况。此外造像石刻也是密宗发展轨迹的另一个重要佐证,在《中国密教史》中,吕建福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密教是大乘佛教偶像崇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造像以及对佛像的供养崇拜在密教中十分炽盛。”。密教造像的特点相对与显教造像有自身的特色,在其他文章另有表述。密宗的造像在南方能寻觅所见的不多,主要集中在北方,如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它们大都集中在武则天时期修建,晚唐在至宋、元这一段时期,密宗神像的供奉信仰依然很流行,但值得注意的其中这段时间四川的密教造像发展异军突起,这得力于川地唐代居士柳本尊其人和弟子的弘法,较为显著的石刻遗迹有四川大足石刻。到明代及后,密宗的造像风潮才逐渐减退衰落。
二、密咒与古代民间巫术
学者严耀中曾说过:“宗教实践性远过于其宗教哲理。”。《敦煌密宗文献集成》的编辑者在整理文献时说:“在敦煌地区流行最广、数量最多、最受欢迎的经典,不是讲述深奥的密教教义,而是涉及人们生活中切身利益、满足广大百姓日常愿望的陀罗尼经典。”。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其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如治病的一些秘方等,《晋书,艺术传》有此例记载,《魏书,清河王传》[包有这方面记载,其中最有实用性的就是密咒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