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沙是白云区一个古老的行政村,行走在这里,到处都可以感受到传统的气息。在古色古香的招氏宗祠旁边,赫然立着几十块“功名碑”。 据了解,横沙招氏诗书传家,英才辈出,族人参加科举考试,多有中举,这些碑刻上面记载了历史上二十多名招氏先贤的功绩。著名的书画家招子庸就出自横沙招氏一脉。
中举贤才,刻碑留名
横沙村村民招永南告诉记者,但凡招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之后,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到祖宗祠堂祭奠祖先。这一天,族里的人都会聚集到祠堂来,打开中门,放大炮,拜祖先。然后会把中举的情况刻进石碑,比如什么朝代,中了什么级别的功名。这块碑刻会被树立在祠堂门口,并升起一面飘扬的旗。这一方面是为了永久纪念,另外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后人,以此为榜样,努力读书考功名。
招家贤才辈出,年积月累,招家祠堂门口纪录功名的“功名碑”林立,大大地光耀了招家门楣。
为抗洪涝,功名碑成了奠堤石
横沙村就在珠江干流岸边,时常会遭受洪潮袭击。50年代的时候,为了防洪,招氏宗祠门口林立的功名碑一块块被拆下来,被抬到珠江边,筑成了坚固的大提。
随着岁月流逝,江堤逐渐受洪水冲毁,奠在堤下的碑石逐渐显露出来。随着横沙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滨江公园的修建,在修建的过程中,曾经被遗忘的“功名碑”逐渐从堤下被挖掘出来。为了保护碑文,横沙村成立了文物修复工作小组,对碑文进行集中保护,2007年1月,在祠堂旁边开辟了空地,将碑石重新树立起来,供村人凭吊瞻仰。
“现在树立的碑文数量大约是原来碑文六七成而已,还有一部分没有寻回来。因为当时填堤的时候,这些碑文是填在不同的堤段的,因此剩余还有一部分是在堤底。”招永南先生说。
古老碑刻,激励后世子孙奋进
横沙招氏祠堂旁边的这些碑刻,是招氏一族的宝贵遗产。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到碑林来游玩,有人认真阅读碑文,有人在旁边默坐,发幽古之思。
记者在横沙采访的时候,碑林之中有几个中学生正在徜徉着,他们都是本村的村民。对于石碑上记载的名字,他们都已经陌生,但是都知道这些名字是他们招家的骄傲。“我们会以先人为榜样,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中举贤才,刻碑留名
横沙村村民招永南告诉记者,但凡招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之后,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到祖宗祠堂祭奠祖先。这一天,族里的人都会聚集到祠堂来,打开中门,放大炮,拜祖先。然后会把中举的情况刻进石碑,比如什么朝代,中了什么级别的功名。这块碑刻会被树立在祠堂门口,并升起一面飘扬的旗。这一方面是为了永久纪念,另外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后人,以此为榜样,努力读书考功名。
招家贤才辈出,年积月累,招家祠堂门口纪录功名的“功名碑”林立,大大地光耀了招家门楣。
为抗洪涝,功名碑成了奠堤石
横沙村就在珠江干流岸边,时常会遭受洪潮袭击。50年代的时候,为了防洪,招氏宗祠门口林立的功名碑一块块被拆下来,被抬到珠江边,筑成了坚固的大提。
随着岁月流逝,江堤逐渐受洪水冲毁,奠在堤下的碑石逐渐显露出来。随着横沙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滨江公园的修建,在修建的过程中,曾经被遗忘的“功名碑”逐渐从堤下被挖掘出来。为了保护碑文,横沙村成立了文物修复工作小组,对碑文进行集中保护,2007年1月,在祠堂旁边开辟了空地,将碑石重新树立起来,供村人凭吊瞻仰。
“现在树立的碑文数量大约是原来碑文六七成而已,还有一部分没有寻回来。因为当时填堤的时候,这些碑文是填在不同的堤段的,因此剩余还有一部分是在堤底。”招永南先生说。
古老碑刻,激励后世子孙奋进
横沙招氏祠堂旁边的这些碑刻,是招氏一族的宝贵遗产。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到碑林来游玩,有人认真阅读碑文,有人在旁边默坐,发幽古之思。
记者在横沙采访的时候,碑林之中有几个中学生正在徜徉着,他们都是本村的村民。对于石碑上记载的名字,他们都已经陌生,但是都知道这些名字是他们招家的骄傲。“我们会以先人为榜样,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