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证佛法》一书曾经小岳同修推荐
我阅读,而且读了很多遍,最后发现,整部书的重点在最后一个章节,即“念死佛生”同修转载的《行愿比见地和修证更为重要》一文,这本书很奇特,奇就奇在它
的结构上,书的奇特彰显作者的奇特,南怀瑾无疑是个绝顶聪明的“骗子”,此书主讲“见地、修证和行愿”,共分为二十八讲,前二十七讲极为透彻的旁征博引,
横贯历史,综罗百家,以现实的眼光对前人流传下来的经验分析总结,去粗取精,大谈特谈“见地和修证”的精髓和利益,使看书的读者无不心生好奇渴慕,而在最
后一讲,笔锋急转,用最少的笔墨最无所谓的口吻告诉读者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行愿不到,见地和修证不可能有进步,行愿到了,见地和修证会随着行愿的
进步自然而然的进步,换句话说,“见地和修证”不是学到的,是通过“行愿”自然会证到的,这样一来,前面二十七讲有关见地和行愿的解释基本上全是废话,只
有二十八讲才真正告诉读者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呢?这不是很奇怪么?既然行愿是主导,他为什么不在前二十七讲解释行愿,然后在第二十八
讲中对见地和修证一带而过?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对于佛法,今人在见地和修证上投入太多的关注和精力,整体的修行完全偏转到以求取“行愿”的成果“见
地和修证”为目的的方向,被南怀瑾形容为“倒果为因”,人们天天在做买椟还珠的事,抱着外表闪闪发光的“匣子”吹拉弹唱,“行愿”这颗真正宝珠却被丢在无
人问津的角落,南怀瑾虽是一代大德,拥有很高的声望,他更明白自己的声望再高也无法扭转众生的深重“我执”,于是他用了一个类似“黄叶做金”的办法,先用
大量篇幅告诉读者见地和修证这两盘菜怎么怎么好吃,等到看官们口水直流时,他再轻轻地貌似不经意地说上一句:“想吃菜吗?先交钱”,不行愿就别想要见地和
修证,行愿做到了,见地和修证不求自得!南怀瑾不愧为佛学泰斗,不但“骗”的高明,而且也用行动实证了他推崇备至的老子名言——大音希声!
我阅读,而且读了很多遍,最后发现,整部书的重点在最后一个章节,即“念死佛生”同修转载的《行愿比见地和修证更为重要》一文,这本书很奇特,奇就奇在它
的结构上,书的奇特彰显作者的奇特,南怀瑾无疑是个绝顶聪明的“骗子”,此书主讲“见地、修证和行愿”,共分为二十八讲,前二十七讲极为透彻的旁征博引,
横贯历史,综罗百家,以现实的眼光对前人流传下来的经验分析总结,去粗取精,大谈特谈“见地和修证”的精髓和利益,使看书的读者无不心生好奇渴慕,而在最
后一讲,笔锋急转,用最少的笔墨最无所谓的口吻告诉读者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行愿不到,见地和修证不可能有进步,行愿到了,见地和修证会随着行愿的
进步自然而然的进步,换句话说,“见地和修证”不是学到的,是通过“行愿”自然会证到的,这样一来,前面二十七讲有关见地和行愿的解释基本上全是废话,只
有二十八讲才真正告诉读者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呢?这不是很奇怪么?既然行愿是主导,他为什么不在前二十七讲解释行愿,然后在第二十八
讲中对见地和修证一带而过?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对于佛法,今人在见地和修证上投入太多的关注和精力,整体的修行完全偏转到以求取“行愿”的成果“见
地和修证”为目的的方向,被南怀瑾形容为“倒果为因”,人们天天在做买椟还珠的事,抱着外表闪闪发光的“匣子”吹拉弹唱,“行愿”这颗真正宝珠却被丢在无
人问津的角落,南怀瑾虽是一代大德,拥有很高的声望,他更明白自己的声望再高也无法扭转众生的深重“我执”,于是他用了一个类似“黄叶做金”的办法,先用
大量篇幅告诉读者见地和修证这两盘菜怎么怎么好吃,等到看官们口水直流时,他再轻轻地貌似不经意地说上一句:“想吃菜吗?先交钱”,不行愿就别想要见地和
修证,行愿做到了,见地和修证不求自得!南怀瑾不愧为佛学泰斗,不但“骗”的高明,而且也用行动实证了他推崇备至的老子名言——大音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