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吧 关注:96,940贴子:1,349,037
  • 6回复贴,共1

念死与行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何修证佛法》一书曾经小岳同修推荐
我阅读,而且读了很多遍,最后发现,整部书的重点在最后一个章节,即“念死佛生”同修转载的《行愿比见地和修证更为重要》一文,这本书很奇特,奇就奇在它
的结构上,书的奇特彰显作者的奇特,南怀瑾无疑是个绝顶聪明的“骗子”,此书主讲“见地、修证和行愿”,共分为二十八讲,前二十七讲极为透彻的旁征博引,
横贯历史,综罗百家,以现实的眼光对前人流传下来的经验分析总结,去粗取精,大谈特谈“见地和修证”的精髓和利益,使看书的读者无不心生好奇渴慕,而在最
后一讲,笔锋急转,用最少的笔墨最无所谓的口吻告诉读者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行愿不到,见地和修证不可能有进步,行愿到了,见地和修证会随着行愿的
进步自然而然的进步,换句话说,“见地和修证”不是学到的,是通过“行愿”自然会证到的,这样一来,前面二十七讲有关见地和行愿的解释基本上全是废话,只
有二十八讲才真正告诉读者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呢?这不是很奇怪么?既然行愿是主导,他为什么不在前二十七讲解释行愿,然后在第二十八
讲中对见地和修证一带而过?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对于佛法,今人在见地和修证上投入太多的关注和精力,整体的修行完全偏转到以求取“行愿”的成果“见
地和修证”为目的的方向,被南怀瑾形容为“倒果为因”,人们天天在做买椟还珠的事,抱着外表闪闪发光的“匣子”吹拉弹唱,“行愿”这颗真正宝珠却被丢在无
人问津的角落,南怀瑾虽是一代大德,拥有很高的声望,他更明白自己的声望再高也无法扭转众生的深重“我执”,于是他用了一个类似“黄叶做金”的办法,先用
大量篇幅告诉读者见地和修证这两盘菜怎么怎么好吃,等到看官们口水直流时,他再轻轻地貌似不经意地说上一句:“想吃菜吗?先交钱”,不行愿就别想要见地和
修证,行愿做到了,见地和修证不求自得!南怀瑾不愧为佛学泰斗,不但“骗”的高明,而且也用行动实证了他推崇备至的老子名言——大音希声!


1楼2011-11-12 16:50回复
    就《如何修证佛法》一书而言,说他“大音希声”一点儿都不冤枉他,整部书中,重点在最后一讲,这一讲中,重点只有以下几句话:
    “真正的修行,最后就是一个路子:行愿。”!
    “什么叫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
    “所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要做到这个才能谈到真慈悲,因为慈悲就是无我。”!
    “菩萨的慈悲是“智”,只是“无我爱”而发,这可严重了”
    


    2楼2011-11-12 16:50
    回复
      2025-08-14 02:44: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些话怎么那么眼熟
      呢?这不就是上师反反复复要我们做的“忏悔自己”、“修正自己”、“悟后起修行菩萨行”、“甘为众生做牛马”吗?但是相比之下,上师则细致太多了,“做”
      虽然只有一个字,上师却以这个字为根基展开讲了三百多篇文章,而且直捣黄龙,没有绕弯,没有迂回。“行愿”是两个字,对于这么重要的内容,南怀瑾绕了一个
      大圈而之后,只讲了一章,可算是“大音希声”的典范!


      3楼2011-11-12 16:50
      回复
        “什么叫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


        4楼2011-11-12 17:22
        回复
          难道各位喜好气功的朋友没有一位有粗重的烦恼和妄想???


          5楼2011-11-12 19:54
          回复
            没有杀生的念头,就已经很难得了。。以前,我看到一只蟑螂,就想去踏扁它,这个细微的念头也是不对的。
            看到美丽的姑娘,忍不住多看几眼,说不定还要意淫一番,,这个也是不对的。更何况行欲!!
            我们的烦恼实在是太多了,有时候自己的觉察不到。。


            6楼2011-11-12 19:58
            回复
              这么快就沉沦了。。。


              7楼2011-11-13 1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