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通读黄先生的著作,即使通过上面的简要介绍,读者们也会发觉,黄先生文章的观点,多与流行的看法不太一致。比如玄武门之变的偶然成功说、对武则天较低的评价、高力士主导马嵬之变的观点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事实上,黄先生做学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勇于和善于与前人立异。比如,其玄武门之变的研究就是针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展开的,对杨贵妃出身问题及其政治集团属性的定位,观点也多与陈先生不同。《武则天真相》则是针对郭沫若对武则天的揄扬有感而发的。名声悬殊的后辈学者,在为数不少的文章中对名满天下的已故大师们展开商榷,形成了隋唐史研究中一道惹眼的风景。
对于这种现象,有些人颇不以为然。黄先生自己在本书的《代前言》中就介绍过他因此被某教授警告的经历;另外,在其另外一部著作《学苑与书林》中也讲过因他写了一篇与陈寅恪先生立异的文章而遭到自己的老师、陈寅恪先生的弟子、复旦大学蒋天枢教授批评的故事。学术界的风气由此也可见一斑。不过,“治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尊重前辈学人是一回事,推进学术研究则是另外一回事。今天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占有更多史料、掌握更先进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深化、拓展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论其观点正确与否,都是极为正常的。尤其是今天,在陈寅恪先生几乎已经被各类仰慕者偶像化的学术氛围下,黄先生对陈大师观点的商榷尤其难能可贵。其实,这不正是对寅恪先生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最好继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