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全国各地流行的三弦形制已较多,大致可归纳成三类:一是"小三弦"(曲弦),各种戏曲、南方曲艺、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广东音乐中多用之;传到日本的也是小三弦。二是"中鼓三弦"(比小三弦稍大),河南曲子、北方的弦索十三套多用之;,三是"大三弦",是北方大鼓书的主要伴奏乐器,现在民族乐队中也都使用大三弦。大三弦音域广、音量大、音质宏厚,技术的发挥比小三弦的潜力要大得多,所以大三弦被广为采用。但大三弦到底是何时产生的呢?据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指出,大三弦是著名西河大鼓创始人马三峰"他把北方的小三弦改成了大三弦",用以伴奏西河大鼓。马三峰原名马大河,高阳県教台村人(今属河北),从艺活动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1862),则大三弦产生於清代晚期。60年代我请白风霖先生引见去拜访过著名京韵大鼓《少白派》创始人之一白凤鸣先生,我去访问的目的是想了觧京韵大鼓的发展史和大三弦乐器的产生年代,据他说最早的京韵大鼓伴奏用的三弦,不是现在的大三弦,是比小三弦略大一奌的三弦,大三弦是他的师付韩永禄先生大约在20年代创制的,原来三弦只用上、中把,有了大三弦后才发展到下把位。韩永禄(公元1876-1940)曾先后为京韵大鼓著名演员白云鹏、金慧君(艺名"小黒姑娘")、刘宝全等操琴伴奏,在三弦演奏艺术上造诣很高,富有独创性。依白凤鸣先生的说法大三弦则产生於20世纪20年代。以上两种说法都可能是事实,这段时间正是北方各种大鼓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唱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唱段有写景抒情及爱情故事的文段;也有描写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慨及战斗场面的武段,慢板婉转动听,甩腔十分迷人,紧板(快板)速度快、音节短促、字多腔少、近似朗诵,唱中夹白、白中带唱,把唱段推向高潮,使人听之入神。在这一飞跃发展期的伴奏者自然会感到小三弦已不能适应艺术表现的需要了,改用大三弦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北方各大鼓书相继都改用大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
从小三弦改制成大三弦,是三弦发展的一次飞跃,它为三弦演奏技术的发展提高表现力创造了条件,是现代三弦进一步全面发展的有利基础。
三弦是我国人民在劳动和文化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之一,感谢我们的祖先及历代三弦演奏家们给我们畄下这一光辉灿烂的瑰宝,愿现代的三弦演奏家们继续努力,誏三弦艺术不断开花结果,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更大的成绩。
从小三弦改制成大三弦,是三弦发展的一次飞跃,它为三弦演奏技术的发展提高表现力创造了条件,是现代三弦进一步全面发展的有利基础。
三弦是我国人民在劳动和文化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之一,感谢我们的祖先及历代三弦演奏家们给我们畄下这一光辉灿烂的瑰宝,愿现代的三弦演奏家们继续努力,誏三弦艺术不断开花结果,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