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从汉末大乱到隋的统一,历经东汉末年建安时期、魏、蜀、吴三国、西晋短期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与北朝魏、齐、周,约400年。这个时期,我国社会长期分裂,战乱频仍,动荡不安,文学也发生了许多工作变化。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 、应场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这一时期,久已沉寂的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中兴景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使之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安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由质朴转向华美。这种现象在曹植诗中尤为明显。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影响了文学。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变化,引起诗风的演变。建安诗人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诗中往往多用比喻象征。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以隐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写其嗟生忧时的思想感情,即为代表。
西晋太康中,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陆机在当时最负盛名。但他的诗内容不甚充实,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则独树一帜,他的《咏史》八首借歌咏古代史事,抒写当时寒门失意之士的怨愤,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被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太康之后,永嘉之际的著名诗人则有刘琨和郭璞。晋室南渡后,老庄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谈,以老庄哲理入诗的玄言诗流行一时。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诗人陶渊明。他的诗可分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写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咏怀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能忘怀和对污浊世俗的不满。陶诗的突出风格是平淡自然,在当时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
晋宋之际,诗风最重要的变化莫测是山水诗的兴趣和玄言诗的告退。在东晋末谢混、殷仲文的诗里,对山水的描写已逐渐增多 ,但成就不大。谢灵运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个精细刻划山水景物的诗人。诗发展到刘宋时期,更讲究形式。谢灵运的诗追求对偶工整,刻意雕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诗则继承和发扬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抒写怀才不遇的内心愤懑批判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鲍照擅长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感情奔放,笔力雄健,具有独特风格。
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谢朓等。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形成了所谓“永明体”的新体诗,反映出诗歌从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永明体诗人谢朓的山水诗,吸取谢灵运状物精细的长处,又克服了其情景游离的缺点,表现出情景交融,清新流丽,音律调谐的优点与特长。
梁陈时代诗风每况愈下。梁简文帝提倡新体,好作艳诗,宫廷诗人庾肩吾、徐摛等人朝夕献诗,披之管弦,于是产生了所谓宫体诗。宫体诗以描写女色为主,词藻浮华,风格柔弱。
在宫体诗泛滥之时,有少数诗人的作品还值得一读,如吴均的诗清拔有致,何逊、阴铿的山水诗也有清新之气。
北朝文人多崇尚南朝著名作家,多事模仿,很少创造。由南入北的庾信却是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前期出入于梁朝宫廷,多奉和、应制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浮艳。后期被迫做了北朝的官,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作品多抒写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屈身事敌的羞愧心情。其代表作为《咏怀》诗二十七首。庾信的某些五言新体在声律上已暗合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加上他的诗对仗工整,用典繁而精妙,因而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 、应场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这一时期,久已沉寂的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中兴景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使之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安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由质朴转向华美。这种现象在曹植诗中尤为明显。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影响了文学。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变化,引起诗风的演变。建安诗人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诗中往往多用比喻象征。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以隐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写其嗟生忧时的思想感情,即为代表。
西晋太康中,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陆机在当时最负盛名。但他的诗内容不甚充实,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则独树一帜,他的《咏史》八首借歌咏古代史事,抒写当时寒门失意之士的怨愤,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被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太康之后,永嘉之际的著名诗人则有刘琨和郭璞。晋室南渡后,老庄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谈,以老庄哲理入诗的玄言诗流行一时。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诗人陶渊明。他的诗可分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写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咏怀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能忘怀和对污浊世俗的不满。陶诗的突出风格是平淡自然,在当时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
晋宋之际,诗风最重要的变化莫测是山水诗的兴趣和玄言诗的告退。在东晋末谢混、殷仲文的诗里,对山水的描写已逐渐增多 ,但成就不大。谢灵运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个精细刻划山水景物的诗人。诗发展到刘宋时期,更讲究形式。谢灵运的诗追求对偶工整,刻意雕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诗则继承和发扬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抒写怀才不遇的内心愤懑批判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鲍照擅长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感情奔放,笔力雄健,具有独特风格。
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谢朓等。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形成了所谓“永明体”的新体诗,反映出诗歌从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永明体诗人谢朓的山水诗,吸取谢灵运状物精细的长处,又克服了其情景游离的缺点,表现出情景交融,清新流丽,音律调谐的优点与特长。
梁陈时代诗风每况愈下。梁简文帝提倡新体,好作艳诗,宫廷诗人庾肩吾、徐摛等人朝夕献诗,披之管弦,于是产生了所谓宫体诗。宫体诗以描写女色为主,词藻浮华,风格柔弱。
在宫体诗泛滥之时,有少数诗人的作品还值得一读,如吴均的诗清拔有致,何逊、阴铿的山水诗也有清新之气。
北朝文人多崇尚南朝著名作家,多事模仿,很少创造。由南入北的庾信却是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前期出入于梁朝宫廷,多奉和、应制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浮艳。后期被迫做了北朝的官,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作品多抒写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屈身事敌的羞愧心情。其代表作为《咏怀》诗二十七首。庾信的某些五言新体在声律上已暗合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加上他的诗对仗工整,用典繁而精妙,因而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