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从事神经病学和医学遗传学临床、基础研究,研究方向为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运动神经元病、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腓骨肌萎缩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和遗传病的临床、分子分型和分子诊断、基因诊断、基因定位克隆、基因功能和基因治疗,共承担和参与了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863”项目子课题5项、“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1项、“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等20余项国家级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一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项,湖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等各项奖项10项。
他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当年“天之骄子”踌躇满志的年代不懈耕耘至今已近30载;他很早就成为临床学科的骨干,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做一名临床医生,却一头扎进临床基础研究中,过起了吃力不讨好的“两栖生涯”;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与遗传病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富于创新意义的发现、国际高水平的文章、同行认可的学术地位他都不缺,然而病房-实验室-家这种三点一线的苦行僧式生活依然没有改变。

15岁的亚也本是个开朗活泼、漂亮可爱的花季少女。乐于助人的她是一班之长,还是篮球队的主力。正当她尽享美丽青春的时刻,一场灾难悄然降临:亚也经常莫名其妙地摔倒,总是拿不稳东西,她患上了一种名为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罕见绝症。这种病会让亚也的运动功能逐渐丧失,尽管智力毫无损伤,但她却会逐渐变得不能走路、不能说话,直至死亡。更让人绝望的是,这种病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
然而,坚强的亚也面对噩运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惊人的成熟和勇气:为了鼓励自己以及家人和朋友,她开始写日记,记录自己憧憬的美好爱情、友情、亲情,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抗病过程——“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死亡面前轻易就放弃自己”、“今后我想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寻找光明,直到我能这样微笑着说话为止,在那之前,我至少要流下一公升的眼泪”……慢慢地,亚也不能说话也无法写日记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她,只能利用读字板与旁人缓慢地交流,直到她25岁时去世。
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人。著名日剧《一公升眼泪》也改编自这个勇敢女孩的经历。该剧在台湾热播时,一个专门为这种罕见病筹款的基金会得到的捐款翻了好几番。
“《一公升眼泪》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但每次再看还是会被感动。联想到我们在临床遇到的这类病人,眼泪真的就会忍不住落下来。”直呼这部片子“好感人”的王俊岭是唐北沙的博士研究生,一直从事着这种发病率只有5/10万的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临床和基因研究。巧合的是,就在20年前,他的导师唐北沙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在探讨这种病在临床诊断方面的问题。当时30岁出头的唐北沙还只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普通的低年资主治医师,论文能发表在《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这样的核心期刊上,他确实很开心。那时的唐北沙可能没有想到,这样一篇论文竟然在冥冥之中把自己引上了一条充满荆棘又充满吸引力的“两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