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三文鱼吧。
如果我没搞错的话,中国人学吃鱼生,都是从三文鱼开始的。三文鱼通常应归于鲑鱼一类,而鲑鱼也就是《动物世界》中黑熊最爱捕捉的那种逆流而上、生生不息、每每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家伙。
窃以为,三文鱼是鱼生之中最符合“色、香、味”标准的美食。野生的三文鱼片呈深刻的玫瑰色或桃红色,人工饲养的三文鱼则呈鲜艳的橙红色,切得薄厚适宜,大小均匀,整整齐齐地铺在冰上,没有一点的瑕疵,那配菜也讲究,碧绿的生菜一概舍去粗大的梗节,专拣细嫩的部分精心摆设,点缀在洁白的盘子里,看上去整个儿地像是经过上帝之手精雕细琢的杰作,你用筷子轻轻夹起一片来,眯着眼睛,透着灯光细细打量,还隐隐冒着一丝丝的凉气儿,一股源自海洋深处至纯至酽的气息美好地传递过来,纵使你不喜生食,此时也不得不由衷地赞叹起来……
三文鱼与其它鱼类最为不同的特征在于它是所有鱼类中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100克中约含2.7克,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胆固醇的含量以及心脏病的发病率。营养学研究进一步证明,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对于关节炎、乳腺癌等慢性病也非常有好处,并且对精神健康以及胎儿和儿童的发育十分有益,故英国等国的孕妇食谱中就普遍将三文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最好的三文鱼来自大西洋深海,挪威占据其产量的一半以上。挪威海产三文鱼1998年才进入中国,仅仅用了8年时间,就把中国市场做成了其第十大出口国市场,对中国的出口量也由1995年的200吨/年,一跃上升到如今的250吨/星期,而且数据还在不断攀升中。
问题是,在当前苏丹红、红心鸭蛋的警示下,近来亦不断有人质疑三文鱼为什么这么红?说是人工饲养的三文鱼,饲料中加入了一种叫“角黄素”(Canthaxanthin)的化学品,所以肉坏了也保持鲜红鲜黄。欧盟食物安全组织最近的研究成果是,人体一旦吸入高分量的“角黄素”,这种物质会聚集于视网膜,影响视力。所以欧洲将开始禁止使用,理论上,今后由欧洲输出的三文鱼将由橙红色变为灰白色。俄罗斯基于先前与挪威的贸易争端,立刻中断了对挪威三文鱼的进口,但挪威三文鱼的另一大进口国新加坡经过专家研究,日前却作出了相反的决定。那么,三文鱼到底安全不安全呢?我的一位专做美食节目的编导朋友特意去挪威考察了一圈,他带回来的个人结论是:挪威人工饲养的三文鱼整个生命周期都受到水下摄像机、电脑和监控人员的监测,并建立了严格的抽捡制度和可追溯食品安全体系,反倒是野生三文鱼身上难免附着细菌和寄生虫云云。
三文鱼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桩公案。而另一个被更多人视而不见的问题却是,基于三文鱼高昂的价格“应运而生”的替代鱼生如虹鳟鱼、黑鱼之流,在国内目前不容乐观的水体环境下,更应该引起鱼生爱好者的警惕。在2006年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通气会上,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副主任陈良教授曾对媒体明确表示:生鱼片或多或少地含有一种华支睾吸虫病菌,主要隐藏在淡水鱼类水产品中,深海鱼类少一点,其在人体中有1-2个月潜伏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和肝脏肿大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引发胆管炎、肝硬化等疾病。
于是,问题便回到前面的疑虑上来了:悠久的鱼生文化在中国当代为何衰竭?未来中国人在鱼生之路上还能走多远?事情到了这地步,我也有必要实话实说了:在国内,兄弟我从来不在外面吃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