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山群众自发重建古木兰寺情况的说明
县粮食物价局领导:
位于韩庄镇郗山村的“古木兰寺”,又称弥陀院,是一处历史悠久、至今仍未湮没的文化名胜古迹。寺院建于唐之前,原为佛寺,唐初,朝廷追赠花木兰为孝烈将军,为褒扬爱国民族英烈,寺内同时供奉孝烈将军像,故名“古木兰寺”。
1400多年来,历朝地方官吏及郗山民众均对古木兰寺进行了精心呵护和虔诚维持。清朝历史学家谈迁记载:“寺金元石刻二。俱重修弥陀院记。金承安三年立。其上都省公牒。” 指的是原来寺院正门和大殿之间两块龟驮碑上,记载的省级官方饬令重修古木兰寺的文牍及僧众详情,立碑至今亦已800多年。滕县县志,俱有记载。直到解放后,古木兰寺依然供奉着关帝、四大天王等,且有僧人住持,正殿、大殿、火神殿、钟鼓楼、僧舍厢房俱全,墙垣齐整。
千百年来,郗山民众对古木兰寺倾注了真诚情感和美好愿望,虽然历经改朝换代、兵荒马乱而寺院却丝毫无损,香火民愿日益兴旺。古木兰寺既是郗山民众祖祖辈辈精神寄托的圣地,更是全体村民世世代代同心积累的共有财产。
1956年,政府在寺内建立粮站,由微山县粮食局管理。郗山人民当时迫于时政亦出于爱国之心,在无任何补偿条件下,任由粮食部门拆除正殿、火神殿、钟楼、鼓楼,毁掉龟驮碑及神佛塑像等文物,盖起粮库数间,同时占用整个寺院及未被拆除的大殿、厢房、前殿等建筑,历时50年余年。初步估算,被毁、占文物、房舍总值约合人民币数百万元。
2006年,政府废除农业税,郗山粮站终止经营,全部房屋闲置一空。由于内部管理日趋失控,寺内厢房、正殿相继倒塌,仅存的大殿岌岌可危,几间粮库千疮百孔,漏雨透风,院内杂物遍布、荒草丛生,凄凉景象,卒不忍睹。近年更有部分人等,各怀心事,分占寺内场院,养鸡养猪、伐木削板、存放乱石、建房搭棚,寺院环境每况愈下,纷争愈演愈烈,村民祖祖辈辈的共有财产因无人管理而濒临灭迹。
千年古刹圣地,因粮站无偿利用而被迫休息半个世纪之久,而今既不使用,又疏管理,放任自流,生灭不测!郗山群众基于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看到全国各地古迹恢复、寺庙重建并得到政府关注的先例,以及微山县两城伏羲庙、微山泰山庙、微子纪念堂、目夷望湖楼等一大批古迹相继恢复生机后,使微山湖区旅游业成为富民强县重要举措的事实,一致主张古木兰寺物归本主、恢复原样。因此,经父老乡亲公议,自发推举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乡闾名宿主持,倡议个人捐款,重修古木兰寺、郗公墓等珍贵遗产,以期达到建设和谐社会,顺民安民的善良目的。倡议一出,群情激昂,捐款群众络绎不绝,周边十数里之内的村民,连声赞好并出款出力,连远在他乡的郗山籍人士也都纷纷慷慨解囊,协力赞助,民心所向,气势恢弘。
我们认为,郗山及周边数万余群众的自发行为,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实践,凸显了大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复原古木兰寺等文化遗产,不仅能给微山湖旅游业增加一道靓丽风景,还能还地方历史以本来面目,更能告慰郗山民众历代先人求美向善的夙愿!其行为举动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和谐社会发展精神,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宗教政策,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我们相信,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合法之举,政府及地方领导肯定会不遗余力的给以大力支持和赞助;对于利国利民、功业千秋的民心所向,不可能出现逆流而动的贰为。尤其涉及原粮站几间破旧仓房的拆除,我们恳请县粮食物价局领导莅临郗山,深入群众了解民意,排除干扰支持重建!为郗山、为民众、更为历史做出善举福为,功在当代,德荫后人,郗山民众必将铭记不忘,口传碑载。特此说明
此致
微山县粮食物价局
郗山群众重建古木兰寺筹备委员会
二O一一年十二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