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为拓荒来落脚一晃半世纪已过去
44岁的村民黄日新,是1968年来到“飞地”。他听父辈们说,当时洛江钟山村,人多地少,没吃的,6户共29名村民就跑来莆田这边,想砍点柴火卖钱。一天中午,走到霞溪村时就地歇脚。
“南兄,你们要去哪?”得知是从南边的泉州而来,霞溪村两名村干部这样亲切称呼。得知要去一个很偏远的山头,大队长指着周围一大片林场说:“那地方离这还有至少40里路呢,这边地多,不如留下来开垦。”
从此,这批的29名移民,就在这块土地上落了根。“南兄”也成为当地莆田人对“飞地”村民的特有称呼。
事实上,第一批来这开垦的,是更早的1958年。
90岁的黄意铜和老伴,就是第一批来霞溪村的。黄意铜回忆,第一批过来的大概有40多人。当时的霞溪村地多又平,钟山村则比较偏僻,一直探索着往外开垦荒地。后来,村里跟霞溪这边谈好了,所以他和哥哥第一批报了名。1958年,他们一行人先来到霞溪村。
“当时很苦,交通很不便,走了一天山路才到。而且,我们也没地方住,借住在霞溪村的祠堂里。”黄意铜说,不过,有了地的他们就有了希望。
1960年,他们这些人就入了霞溪的户籍,成了霞溪村民,也陆续盖起了房子,还有不少在这里落地生根,娶了仙游当地的姑娘。
只是,在当时霞溪村村民的眼里,黄意铜他们还是外地人。加上语言沟通不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村道两边的村民来往并不多。
后来,时间久了,接触才慢慢多了,发现两地的习俗其实差不多。如今,村里有什么喜事,也都是互相帮忙。地界的概念,已越来越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