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语文吧 关注:64贴子:651
  • 15回复贴,共1

。,【反语文】所有的短文阅读,都是无谓的臆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生党实在受不了这种毫无意义的揣摩和推测了。真正的语文应该是纯洁的美好的文学,而不是一大群应试教育下的痴呆儿去胡乱猜测出题老师的意思。我要真正的语文!我要真正的艺术!我不要那些把美分解的支离破碎的考题。我热爱语文,但我要反语文,否则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文字文化,就毁在了那些无谓的臆测手中。


1楼2012-02-18 22:48回复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有一道总分15分的现代文阅读题,原作者试做考题居然被考倒——他只得了一半分数。  这道高考题来自一篇名为《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的文章,原作者林天宏在自己的微博上说:考题让学生分析文中两次出现大雨的原因,标准答案说了一大堆,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  林天宏的话,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高考语文的质疑——例如,到底需不需要标准答案?到底是应顺从出题人的想法还是作者的想法呢?高考语文阅读题,连作者本人也答不出,这一奇特现象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  有网友讥讽说:这告诉出题的人,千万不要用还活着的人的文章来做阅读理解。
    作者操刀答题 只得一半分数  林天宏,福州人,人大历史系毕业,现任《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是他2006年在《中国青年报》做记者时发表的文章,入选今年福建省语文高考现代阅读题,总分为15分。  6月9日晚,林天宏在微博爆料:“友人来电,说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用了我几年前的一篇稿子。好奇心起,找来试做了一下,对照标准答案,才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出题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幸好我当年没落在你手上。”
    见雨随兴写作 并无刻意原因  林天宏表示,让自己哭笑不得的是“让考生分析文中两次出现大雨原因”的那道题,“标准答案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试题提供的答案要点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用雨中正阳门的箭楼修缮,引出下面文中的话题;结尾雨引出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主题。  林天宏表示,当时提笔写文章是很随性、水到渠成的,没有那么多刻意的原因。他在微博上说:出卷前问问我好吗?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朋友的子女拿着文章问他为什么会写那场大雨,再跟答案相比照,估计会尴尬,他更难想象自己的小孩答这份试卷时的感受。至于这次的事情,“当个笑话吧”。
    考题难倒作者 此前已有先例  林天宏并不是第一位被自己文章考倒的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寂静钱钟书》发表于2008年12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作为作者的周南(笔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周南在博客上感慨: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  早前,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改卷领导组成员之一、福建师大附中教研室主任杨建成在被问及此事时说,阅读题总体来讲,还是能考察出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水平,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因为没考虑周到,而致学生觉得题目太难。”对此,周南有异议。她说,我是作者,我做不出来题目,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吗?他们可以指责一个答错题的学生不了解文章,总不能指责一个作者不了解自己写的文章吧?  “80后”作家韩寒也曾“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甚至选错了“画线句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韩寒对此曾评论说:“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的看法。”他有句话在网上被奉为经典:(考题)所选择文章的作者八成以上都在上个世纪就死了,真是死无对证了
    【回应】命题老师:阅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对于作者被自己文章考倒的现象,曾参与福建高考语文命题的双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陆敏昨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1000个读者心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作者的文章发表后,如何理解文本就是读者的事情了,作者的理解只是其中之一。  陆敏说,有一年,他负责命题的厦门统考语文卷选用一篇现代文,作者是安徽一家师范学院的老师,这位老师激动万分,特地给陆敏寄来自己写的一本书。陆敏曾参与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命题,当年的语文现代文选用的一篇文章,作者来自江西。据说,因为文章入选福建语文高考试题,这位老兄还因此升官。  陆敏在自己的微博上提出三点意见:一是,作者以为然,读者未必就以为然;二是,客观性阅读只忠于文本,而不是忠于作者;三是,主观性阅读,强调阅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陆敏说,从学术上说,文学阅读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了,这是文学阅读学的最基本的常识。  他进一步阐述说,读者是作品的上帝,只有经过读者创造性的阅读,文本才有意义,“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他说,判断答案是否荒谬的标准是:试题提供的答案有没有文本依据,即和文本是不是有出入,而不是作者如何。
    来源:台海网


    3楼2012-02-18 22:56
    回复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专家竟然还称不用大惊小怪。如果最终关于文章的解释权不是属于作者本人的,那么每个考生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出题老师的臆测和杜撰也都是合理的。如果真是这样的,那我只能说,阅卷老师是种神奇的生物。


      4楼2012-02-18 22:59
      回复


        6楼2012-02-19 15:08
        回复
          这个必须支持


          10楼2012-07-25 14:40
          回复
            我也讨厌阅读


            13楼2014-07-28 16:55
            回复
              可是我感觉楼主你的作文不会不好吧,,臆测这种词至少我们宿舍的仨人想不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6-10 16:59
              回复
                中国阅读理解是真的恶心(本人万年语表一枚)我们老师都说她也嫌恶心,因为每一道阅读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可是没办法就是有标准答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6-10 17:01
                收起回复
                  绝不顺从所谓的标准答案,宁愿0分,也不写违心的答案!


                  IP属地:上海16楼2020-04-15 13:52
                  回复
                    英语阅读和语法也是有这样的情况


                    IP属地:上海17楼2020-04-15 14:08
                    收起回复
                      这是理智贴,得赞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1-09-09 09:45
                      回复
                        有标准答案的阅读约等于固化思维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23-04-30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