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的主线是晋楚争霸。其中,楚国政治比较保守,逐渐走向王权集中的道路;晋国作为一个大国则政治变动最大(卿大夫间相互划分势力范围、内讧,以至三家分晋),逐渐走上卿大夫专擅朝政、君权旁落的局面(晋国自骊姬之乱后,极度不信任小宗、公族,以至凋落至有宣公二年之公族改革)。秦国统一中国,其上层权力格局变化所走的道路更接近楚国,而不是三晋。
晋国称霸后,对东边诸侯,由於齐国的存在,一直很难完全控制,故而其设有专门负责管理“东诸侯”者(参见成公十六年、襄公元年)。
对於南边的郑国等,一直与楚国在此处附近争夺势力范围。
对於西边的秦国,一直是扼制、提防、牵掣。
对於北边的狄人,则是或结好、或消灭、或压制。
成公十六年:范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晋国分裂之外因,正在於争霸之盛极而衰、然而表面仍维持中原霸主的“假象”上。
晋国称霸后,对东边诸侯,由於齐国的存在,一直很难完全控制,故而其设有专门负责管理“东诸侯”者(参见成公十六年、襄公元年)。
对於南边的郑国等,一直与楚国在此处附近争夺势力范围。
对於西边的秦国,一直是扼制、提防、牵掣。
对於北边的狄人,则是或结好、或消灭、或压制。
成公十六年:范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晋国分裂之外因,正在於争霸之盛极而衰、然而表面仍维持中原霸主的“假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