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意大利宣布退出战争。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已经以盟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世界人民观注的焦点转移到亚洲及太平洋战场,日本帝国主义已落入日暮途穷的困境之中。
日本人说"不"
1945年7月,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相聚德国的波茨坦,商议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办法。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向日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立即无条件投降。宣言说:如果日军仍不放下武器,日本武装力量将不可避免地被彻底消灭,日本国土也不可避免地化为焦土。日本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宣言意味着什么,更没有想到原子弹的阴影正在向他们袭来。
实际上,此时的日本已经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在中国战场,1943年初,中国军民已转入攻势作战,各解放区不断扩大,日军只有招架之攻而无还手之力;在太平洋战场,盟军已攻占了菲律宾以及硫黄岛、冲绳岛等重要岛屿,战争日益向日本本土逼近。与此同时,苏联也在积极准备对日作战。然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波茨坦公告》置若罔闻,企图依仗起尚存的400多万军队做最后挣扎。日本军方的死硬公子在国内大肆进行战争动员,广泛搜罗炮灰,准备利用中国领土和日本本土作最后决战。
面对困兽犹斗的日本军国主义者, 反法西斯同盟国认为: 要使日本真正接受《波茨坦公告》,必须在战场上同日本法西斯做最后决战。然而,美军虽然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日军的顽强抵抗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要对日本本土实施登陆作战,代价将更为惨重,而且战争可能要到1945年底才能结束,这对于美国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况且苏联参战指日可待,美国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是不愿将胜利成果与他人分享的。因此,美国积极地策划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日本,迫其投降。此时,美国人把希望寄托在刚刚实验成功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身上。
"曼哈顿"绝密计划
1939年8月,美、英、法等国科学家和从纳粹德国逃出来的一些著名犹太科学家在美国召开了一次研究原子理论方面的会议。会议在爱因斯坦原子物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铀裂变的方法制造原子弹的构想。
会议结束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科学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带着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亲笔签名信拜见了罗斯福总统。信中,几位科学家向罗斯福总统介绍了当时原子科学发展的状况,描述了原子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军事可能会给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并提醒罗斯福总统,德国人已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也许有一天希特勒会拥有一种威力惊人的武器。
被当时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搞得头昏脑胀的罗斯福并没有对这封信表现出多大兴趣。但萨克斯并未就此罢休。作为总统的科学顾问,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一旦原子弹被德国人先搞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要想方设法让总统接受他的观点。
一天,罗斯福请萨克斯与他共进早餐。萨克斯看总统这一天显得十分轻松,便说:"总统先生,您对拿破仑如何评价?"
罗斯福不知他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 便随便答道:"算是一位英雄,他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但他为什么没有征服英伦三岛呢?"
总统停顿了一下没有回答。
萨克斯见时机成熟,便给总统讲述了当年拿破仑由于轻视美国发明家福尔敦建议的制造新式"气船",代替法军装备的帆船攻打英国的方案,最终未能征服潮汐变化无常的英吉利海峡,从而被迫放弃征讨英国的故事。"我不会成为第二个拿破仑。萨克斯, 你很走运。"反应一向敏锐的罗斯福马上把萨克斯带到自己的办公室,让他详细介绍了原子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前景。 "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马上就开始进行!"听完萨克斯的介绍,罗斯福拍板下了决心。
陆军部长史汀生受命全权负责这项工作。 他很快便成立了一个代号为"S-11"的特别委员会, 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原子弹研制的前期理论准备工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事的不断扩大,美国更加认识到了研制原子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英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制工作。到1941年12月6日,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 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曼哈顿"计划规模大得惊人。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分裂铀235的3种方法哪种最好,只得用3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工作。这项复杂的工程成了美国科学的熔炉,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汇集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在某些部门,带博士头衔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员还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曼哈顿"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其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已经以盟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世界人民观注的焦点转移到亚洲及太平洋战场,日本帝国主义已落入日暮途穷的困境之中。
日本人说"不"
1945年7月,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相聚德国的波茨坦,商议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办法。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向日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立即无条件投降。宣言说:如果日军仍不放下武器,日本武装力量将不可避免地被彻底消灭,日本国土也不可避免地化为焦土。日本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宣言意味着什么,更没有想到原子弹的阴影正在向他们袭来。
实际上,此时的日本已经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在中国战场,1943年初,中国军民已转入攻势作战,各解放区不断扩大,日军只有招架之攻而无还手之力;在太平洋战场,盟军已攻占了菲律宾以及硫黄岛、冲绳岛等重要岛屿,战争日益向日本本土逼近。与此同时,苏联也在积极准备对日作战。然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波茨坦公告》置若罔闻,企图依仗起尚存的400多万军队做最后挣扎。日本军方的死硬公子在国内大肆进行战争动员,广泛搜罗炮灰,准备利用中国领土和日本本土作最后决战。
面对困兽犹斗的日本军国主义者, 反法西斯同盟国认为: 要使日本真正接受《波茨坦公告》,必须在战场上同日本法西斯做最后决战。然而,美军虽然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日军的顽强抵抗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要对日本本土实施登陆作战,代价将更为惨重,而且战争可能要到1945年底才能结束,这对于美国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况且苏联参战指日可待,美国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是不愿将胜利成果与他人分享的。因此,美国积极地策划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日本,迫其投降。此时,美国人把希望寄托在刚刚实验成功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身上。
"曼哈顿"绝密计划
1939年8月,美、英、法等国科学家和从纳粹德国逃出来的一些著名犹太科学家在美国召开了一次研究原子理论方面的会议。会议在爱因斯坦原子物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铀裂变的方法制造原子弹的构想。
会议结束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科学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带着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亲笔签名信拜见了罗斯福总统。信中,几位科学家向罗斯福总统介绍了当时原子科学发展的状况,描述了原子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军事可能会给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并提醒罗斯福总统,德国人已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也许有一天希特勒会拥有一种威力惊人的武器。
被当时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搞得头昏脑胀的罗斯福并没有对这封信表现出多大兴趣。但萨克斯并未就此罢休。作为总统的科学顾问,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一旦原子弹被德国人先搞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要想方设法让总统接受他的观点。
一天,罗斯福请萨克斯与他共进早餐。萨克斯看总统这一天显得十分轻松,便说:"总统先生,您对拿破仑如何评价?"
罗斯福不知他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 便随便答道:"算是一位英雄,他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但他为什么没有征服英伦三岛呢?"
总统停顿了一下没有回答。
萨克斯见时机成熟,便给总统讲述了当年拿破仑由于轻视美国发明家福尔敦建议的制造新式"气船",代替法军装备的帆船攻打英国的方案,最终未能征服潮汐变化无常的英吉利海峡,从而被迫放弃征讨英国的故事。"我不会成为第二个拿破仑。萨克斯, 你很走运。"反应一向敏锐的罗斯福马上把萨克斯带到自己的办公室,让他详细介绍了原子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前景。 "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马上就开始进行!"听完萨克斯的介绍,罗斯福拍板下了决心。
陆军部长史汀生受命全权负责这项工作。 他很快便成立了一个代号为"S-11"的特别委员会, 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原子弹研制的前期理论准备工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事的不断扩大,美国更加认识到了研制原子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英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制工作。到1941年12月6日,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 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曼哈顿"计划规模大得惊人。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分裂铀235的3种方法哪种最好,只得用3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工作。这项复杂的工程成了美国科学的熔炉,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汇集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在某些部门,带博士头衔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员还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曼哈顿"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其实验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