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行的“神农之言”
名称
名称: 许行的“神农之言”
内容介绍
文件引入
文件引入
许行的“神农之言”
在先秦各家中,墨家是最接近劳动人民的。墨翟出身于手工业主。手工业主和手工业者之间虽然还有界限,但总还是接近于手工业者的。这在他的生活中,也可以表现出来。《庄子·天下》篇说:墨翟“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和孟轲的生活就大不相同。孟轲周游列国,后面跟着几十辆车,带着学生和随从等几百人。连他自己的学生都觉得排场太大、太过头了(《孟子·滕文公下》)。宋鈃、尹文的生活是墨家的方式。《庄子·天下》篇记载:他们说“请(情)欲固置(寡),五升之饭足矣”,就是说,人的情欲本来不要多,给他们预备五升粮食的饭就够了,有的时候,他们先生和学生都吃不饱。他们虽然饿着,但是也“不忘天下”。墨家是当时下层社会的社会活动家;儒家是当时上层社会的社会活动家。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鲜明的对比。
在古代,劳动人民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手工业者,一种是农民,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工、农。墨家是手工业者思想上的代表。农民的思想没有成为像六家那样的大家。《吕氏春秋·季冬记》的最后那几篇大概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农家,但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讲农业技术的,也有一部分是讲统治阶级对付农民的方法,这就不是农民的思想。真正可以代表当时的农民的是《孟子》中记载的许行。他是当时农民在思想上的代表,也是一个代表当时农民的社会活动家,向当时的统治阶级提出农民的政治要求。他自称他自己的主张为“神农之言”。
在先秦,对于古代历史有种种的传说。照这些传说,在尧、舜以前,还有伏羲、燧人、神农等帝王。这些传说,固然不合历史事实,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根据。就社会发展史看,这些传说也有一定的意义。所谓伏羲,其实就是指首先驯养家畜的人们。所谓燧人,其实就是指首先用火的人们。所谓神农,其实就是指首先从事于农业生产的人们。神农是传说中的农民的代表,也是农民的象征。所以许行一派的农家称他们的思想为“神农之言”,或“神农之教”。
照《孟子》的记载,许行是“为神农之言”的思想家。许行的一生,我们只知道他领导一个团体,有几十个人。他们都穿着劳动人民的衣服(“衣褐”),以编草鞋、织席维持生活(“捆屦织席以为食”),这是农业生产者的副业。他们跟着许行到滕国居住,可是批评滕国的君主,说他不是贤君。还有陈相和他的兄弟陈辛也同几十个人,都带着农业生产工具,从宋国到滕国来(“负耒耜而自宋之滕”)。陈相等到了滕国,与许行会合起来,都以许行为师。从这些材料看,许行、陈相、陈辛都直接参加生产劳动,都是当时的农民。他们都主张人人参加劳动,反对不劳而获。他们批评滕国的国君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以上引文见《孟子·滕文公上》)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劳动果实,维持自己的生活,就是国君也应该跟劳动人民在一起劳动,吃一样的饭,不能因为为君而脱产。他认为滕国的国君,有自己的仓廪府库,这就是“厉民而以自养”。这六个字说出了剥削阶级的本质,也说出了剥削这个概念的涵义,可以作为剥削这个名词的定义。
《吕氏春秋》也记载有这样的主张。它说:“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开春论·爱类》)《淮南子》也说:“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自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力者,无以揜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齐俗训》)这两部书中所说的“神农之教”或“神农之法”,都认为,在社会中,如果有一个人不从事于直接生产,则社会成员的生活资料的来源,就有一定的减少。这减少对于他们的生活就要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君也要“身亲耕,妻亲织”。这就是说,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劳动,从事于直接生产。照《淮南子》所说的,每个人都应该享受他自己的劳动果实,也只能享受他自己的劳动果实。耕田不努力的人,就不应该吃饱,织布不努力的人,就不应该穿暖。劳动果实有余也归他自己所有,不足也由他自己负责(“有余不足,各归其身”)。在这种制度的鼓励之下,人人都积极生产,所以都“衣食饶溢,奸邪不生”,而天下也就“均平”了。“均平”表示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他们的理想社会,就是这样的无剥削、无贫富差别的“均平”的社会。
名称
名称: 许行的“神农之言”
内容介绍
文件引入
文件引入
许行的“神农之言”
在先秦各家中,墨家是最接近劳动人民的。墨翟出身于手工业主。手工业主和手工业者之间虽然还有界限,但总还是接近于手工业者的。这在他的生活中,也可以表现出来。《庄子·天下》篇说:墨翟“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和孟轲的生活就大不相同。孟轲周游列国,后面跟着几十辆车,带着学生和随从等几百人。连他自己的学生都觉得排场太大、太过头了(《孟子·滕文公下》)。宋鈃、尹文的生活是墨家的方式。《庄子·天下》篇记载:他们说“请(情)欲固置(寡),五升之饭足矣”,就是说,人的情欲本来不要多,给他们预备五升粮食的饭就够了,有的时候,他们先生和学生都吃不饱。他们虽然饿着,但是也“不忘天下”。墨家是当时下层社会的社会活动家;儒家是当时上层社会的社会活动家。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鲜明的对比。
在古代,劳动人民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手工业者,一种是农民,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工、农。墨家是手工业者思想上的代表。农民的思想没有成为像六家那样的大家。《吕氏春秋·季冬记》的最后那几篇大概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农家,但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讲农业技术的,也有一部分是讲统治阶级对付农民的方法,这就不是农民的思想。真正可以代表当时的农民的是《孟子》中记载的许行。他是当时农民在思想上的代表,也是一个代表当时农民的社会活动家,向当时的统治阶级提出农民的政治要求。他自称他自己的主张为“神农之言”。
在先秦,对于古代历史有种种的传说。照这些传说,在尧、舜以前,还有伏羲、燧人、神农等帝王。这些传说,固然不合历史事实,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根据。就社会发展史看,这些传说也有一定的意义。所谓伏羲,其实就是指首先驯养家畜的人们。所谓燧人,其实就是指首先用火的人们。所谓神农,其实就是指首先从事于农业生产的人们。神农是传说中的农民的代表,也是农民的象征。所以许行一派的农家称他们的思想为“神农之言”,或“神农之教”。
照《孟子》的记载,许行是“为神农之言”的思想家。许行的一生,我们只知道他领导一个团体,有几十个人。他们都穿着劳动人民的衣服(“衣褐”),以编草鞋、织席维持生活(“捆屦织席以为食”),这是农业生产者的副业。他们跟着许行到滕国居住,可是批评滕国的君主,说他不是贤君。还有陈相和他的兄弟陈辛也同几十个人,都带着农业生产工具,从宋国到滕国来(“负耒耜而自宋之滕”)。陈相等到了滕国,与许行会合起来,都以许行为师。从这些材料看,许行、陈相、陈辛都直接参加生产劳动,都是当时的农民。他们都主张人人参加劳动,反对不劳而获。他们批评滕国的国君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以上引文见《孟子·滕文公上》)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劳动果实,维持自己的生活,就是国君也应该跟劳动人民在一起劳动,吃一样的饭,不能因为为君而脱产。他认为滕国的国君,有自己的仓廪府库,这就是“厉民而以自养”。这六个字说出了剥削阶级的本质,也说出了剥削这个概念的涵义,可以作为剥削这个名词的定义。
《吕氏春秋》也记载有这样的主张。它说:“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开春论·爱类》)《淮南子》也说:“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自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力者,无以揜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齐俗训》)这两部书中所说的“神农之教”或“神农之法”,都认为,在社会中,如果有一个人不从事于直接生产,则社会成员的生活资料的来源,就有一定的减少。这减少对于他们的生活就要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君也要“身亲耕,妻亲织”。这就是说,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劳动,从事于直接生产。照《淮南子》所说的,每个人都应该享受他自己的劳动果实,也只能享受他自己的劳动果实。耕田不努力的人,就不应该吃饱,织布不努力的人,就不应该穿暖。劳动果实有余也归他自己所有,不足也由他自己负责(“有余不足,各归其身”)。在这种制度的鼓励之下,人人都积极生产,所以都“衣食饶溢,奸邪不生”,而天下也就“均平”了。“均平”表示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他们的理想社会,就是这样的无剥削、无贫富差别的“均平”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