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古城西安七十公里,南依秦岭,北临渭水,东望骊山,西接太白的古终南山有一中国风景名胜、道教圣地楼观台。这里茂林修竹,山青水秀,幽美的自然风光和适宜的清爽气候,引来自古无数先贤在此潜修。史载周康王时,函谷关令尹喜,苦苦钻研天文、地理、星象及易理之道,他走遍中原山川,最终在终南山下、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结草为楼、以观天象,楼观之名,由是而来。后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又有了楼观台之名。
时间在悄悄地游走,不知不觉间我又跟着任道长的乡音,走进道教“济世利人”的功德观中,领略了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尚引导作用。任道长说,党和国家对宗教场所的科学管理、正确引导使道教精神得以发扬,让道观得以发展。如今我国道教宫观相继开放,接待国内外游人信众,道观因此有了一定收入。但坚持道教自己俭朴奉道的生活方式,将收入用于社会,捐助贫困地区和慈善公益事业是我们不懈的追求。道教正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着教义之中所倡导的诸多观念,希望对人群产生有益影响,对社会有所贡献。
热心传播社会文明,大力弘扬道教文化占去了任道长相当多的时间。然而我们了解到“说”的同时任道长更重于“做”。信仰虔诚、持守戒规、勤于躬耕自养、乐于保护环境的他,更乐于行善积德、扶危济困、助人为乐。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地处秦岭山麓浅山区的楼观台道观附近村民,多数人解决了温饱,步入小康,但还有少数贫困户,需要帮助扶持。坚持扶贫帮困、乐善好施举办社会公益事业,成为道观及任道长的一大“功课”。1994年以来,他将相当积蓄拿出,先后为塔峪建校,为东明修桥……捐款5万元。长期以来东楼村用水、行路都很困难,任道长特事特办自己拿出2万元,道观捐资3万元,彻底解决了群众吃水、行路难问题。据陕西省道协介绍,东楼村还有近40%村民得到了任道长帮助。一些贫困户、特困户年年都得到任道长及道观的资助。
帮扶不分远近,家乡更难忘记。甘肃省天水市凤凰乡,本是任道长故乡,虽然近50年离开家乡,但只要乡人有求,任道长必有所赠:乡中心小学修建他汇去1万元;抵御旱灾,他寄去6千元;乡上一高山村庄严重缺水,他又拿出2万元,并联系海内外人士,共同关心高原缺水地区农民生活。通过他的介绍和联系,一大笔捐款为水井的修建起了主要作用。2000年,为了彻底解决当地人畜饮水困难,任法融道长又多方求助,引进资金180多万元,至2002年底饮水工程竣工,彻底解除了水荒。
1996年的隆冬,楼观镇塔峪52岁的马树权老汉突然中风,留下后遗症,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坚持治疗。任道长知道后,每月资助30-50元继续吃药打针,直至3年后老汉病情好转。备受感动又无以为报的农家老汉坚持要来道观做义工,被任道长婉言谢绝。
1998年6月楼观镇村民李铁锤三间房屋毁于一场暴雨,本就贫困的李家更加困难,加上夫妻二人与村干部及村民关系处理得不好几近绝境。任道长知道后,赶赴李家捐资3000元,并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召集该村干部,当场协商解决了李家灾后生活及重建问题。
参加县上一次会议中任道长听说有位受伤教师之子考上大学而没钱上学,面对老教师与另三个孩子,他不由分说地拿出仅有的2000余元予以资助。2001年春节来临之际,老教师领着上大学的儿子带着山里土产来致谢时,大家才知道还有这么回事。“道隐无名”、“建德若偷”,任道长经常讲也时常做。
在楼观附近碰上无主、无力掩埋之人,他拿出800至1000元,使之入土为安;路遇乞、残他慷慨施舍;附近村子遭遇特殊困难的人找上门来,他从不让人空手而归……天长日久,任道长在当地有了“及时雨”、“活神仙”的称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善于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来诠释并弘扬中华文化精髓的任道长,不只是把道义写在纸上、讲在嘴上,更把“道德”做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