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吧 关注:23,674贴子:409,703
  • 9回复贴,共1

江、河意义演变略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众所周知,江、河在先秦时期是专用名词,分别指长江、黄河。自秦汉以降,范围逐渐扩大,最终成为普通名词,泛指一切江川河流。从专用名字到普通名词,这个过程大致是个什么情形呢?
河字从水可声,出现得很早,甲骨文中已经有了。河在甲文中专指黄河,在现在看来本是一个很简单的结论,可早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或认为河是神灵,或认为是殷人先祖,说法并不一致。直到陈梦家提出甲文中的河就是指的黄河(《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学报第十九期),这个观点逐渐为世人接受。
先秦经籍中的河几乎都是专指黄河。
有的意义不甚明显,理解为一般的河流似也可通,实则不然。比如,《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乍一看这个河字没必要理解为黄河,然而《毛传》却说:“伐檀以待世用,若俟河水清且涟。”虽未明言,但无疑是指的黄河了。又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地域南达汝汉,北至黄河,《史记集解》也说:“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总之黄河既在周南境上,诗歌咏之自是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以前,也没有把“在河之洲”的河理解作一般河流的情况,直到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河,北方流水之通名也。”《诗集传》在宋元以来地位很高,这个误注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的河字是通假字。比如,《商颂·玄鸟》:“景员维河。”这个河借为疑问词何;《禹贡》:“浮于淮泗,达于河。”这个河则是借为菏的。
《禹贡》里头还有“同为逆河”、“九河既道”、“北播为九河”,这里的河看上去似乎跟黄河没关系。这里所谓的九河实则为黄河下游因为地势低平所形成的尾闾地区的两个扇形分流系统。古黄河在宿胥口派为二流,一条沿东北方向,过曲周、巨鹿泽、霸县,于天津入渤海;一条先东向而后东北,沿濮阳、德州、沧州,于黄骅附近注入渤海。“九”应该是虚指,并非只有九条,但言其多而已,《尔雅·释水》、《汉水·沟洫志》虽列出了九河之名,实际上应该只是尾闾地区几条流量较大的派流。后者流域大抵上在《禹贡》中的兖州一带,兖州地势低洼——这从其得名曰兖也能看出来,加之这是一条弱分流,河道壅塞可能性是很大的,故而说“九河既道(导)”。所谓逆河,是指涨潮时海水可倒灌注入河口的接近入海口一带的黄河古河道。又如《战国策》里有提到的清河,之所以称之为河,不外乎它也是古黄河在今内黄县境内决出的一条分流。约莫战国中期,古兖州的黄河河道断流,黄河不再作为其水源,含沙量锐减,故得名清河。总之,不论逆河、九河、清河,都是或曾经是黄河的一部分,故而都被称作河。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专用名词的河便逐渐向普通名词过渡了。或为黄河之分派,或为其支流,甚至支流的支流。这种情况在《汉书·地理志》里已经出现颇多,时间越靠后范围就越广,以至于与黄河了无相关的水名,也被称作河了。
《庄子·外物篇》曰:“自制河以东。”制是水名,或从水,或书作浙,即今之钱塘江(《说文》、《汉书·地理志》以为渐水,后世多尊袭此说。浙渐盖形近致讹,见王国维《浙江考》),系南方水系,而外物篇径直称之为河,算得上是个例外了。大概外物篇成书时代靠后,且作者是北方人吧。
从水工声的江字,较早的出现在彝器金文里(江小中鼎铭文,春秋时期),亦见于《诗经》、《尚书》等先秦经典,一般认为,甲骨文里无有此从水工声的江字。前几年陈蔚松教授撰有一篇《甲文江字初考》,认为帝乙时期的一段卜辞中的一个未知字就是江字初文(《卜辞通纂》603),笔者认为还有待商榷,该观点尚缺乏学者认同。
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南向大致在汉水中上游到淮水一线,虽不能说与长江流域文化完全没有交流,但是这势必影响到中原人对南方地理存在的认知程度,甲骨文中无有江字,自是合乎情理的,反之亦然。这便是为何北人称河,南人称江,出现这种南北差异的最根本原因。后来姬周灭商,陆续封置所谓的汉阳诸姬,中原王朝的势力才开始得以在江汉间延伸,在此之前江、汉流域国家多以盟国身份——比如《牧誓》中提到的濮——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也正当历史时期是步入周代以后,江,作为水名才广泛见于各类文献、经籍。在先秦时期,江基本上是长江的专用名词。只不过有时候是借为鸿、邛字,是诸侯国名,于《左传》数见。



1楼2012-04-23 15:37回复
    与河类似,江从专用名词到普通名词的过程也是从某一河段、分流、支流这么开始的。《诗经》中的江,皆言长江,如“江之永矣”、“江有汜”、“如江如汉”之类。《禹贡》中有句“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国语·吴语》里也有提到“三江五湖之利”。这里的“三江”具体指哪三江呢?据顾夷《吴地记》:“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史记正义》对这段话有比较详细阐释。太湖(震泽)又与长江是什么关系呢?太湖本不与长江相接连,春秋晚期,吴国为了讨伐楚国,开凿荆溪上游的胥溪运河,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从此,太湖以及太湖东向入海的三江在形式上成为了长江的一部分。单纯地由此看来,《禹贡》成书年代当不得早于春秋晚期。这与《禹贡》之“九河”是一个道理。
    至于《山海经》提到的岷、庐、浙三江,也是可以解释的。古人以岷江为长江源头,岷江在古人看来,自然是长江的一段。庐江,即鄂君启舟节铭文里的浍江、后来叫作青弋江,在芜湖附近注入连接太湖与长江的中江(前述之胥溪运河),也算是长江分流的支流罢。浙江的问题复杂点,原本浙江是指今之钱塘江,古人特别是从汉代开始错误地把浙江看作长江下游的某一段,而强生差别把本来的浙江看作了所谓的,并不存在的渐水,这在前面已有提及。但反过来说,对错且不论,至少在汉代,确实是有观点把浙江看作是长江的一部分的。
    又《禹贡》:“九江孔殷”。在先秦时期,江汉合流出武穴后,浩荡的江水在冲积扇上以分流水系形式东流至扇前洼地,潴汇而成彭蠡泽,由于扇状水系分流甚多,《禹贡》概谓之“九江”。这九跟九河的九一样,也是虚泛之数,但言其多。如是,所谓九江不过也是长江的一部分,只是地貌变迁,于今不得而见罢了。
    要之以上,江河本是长江黄河之专用,因河道变迁等因素,专名亦用于分流、支流,逐步扩大于一切河流。由于长江、黄河一南一北,两条大河在其流域发挥着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在语言上,也形成了南江北河泛指一切河流的局面。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南北交流愈加深入、频繁,到了现代汉语,江、河已是同义词。南方之水也有称河,北方之水也有称江的情况便大量出现了。


    2楼2012-04-23 15:37
    回复
      2025-08-11 02:18: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好久以前看到那个“渝语威武溪读qi1”什么的帖子,觉得有些朋友对江、河的认识还不够深。所以一直酝酿着写这个东西。今天休假,便写了。在网吧写的,查资料老不方便了。将就吧。至少不要颠倒过来把江看成是很文很北方的东西,把河看成是很白很南方的东西。


      3楼2012-04-23 15:40
      回复
        四川,特别是川西经常有“X江河”这种组合型的名称出现,LZ啷个看喃?


        IP属地:美国5楼2012-04-26 09:41
        回复
          北方词汇影响出现的“某江河”吧。


          6楼2012-05-05 13:34
          回复
            还有“某溪河”“某水河”等等,感觉就像完全无视名字中已有的对水的指称,统一呼为“河”


            IP属地:上海8楼2012-05-05 16:50
            回复
              新疆这边的慕士塔格山,塔格就是山的意思。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2-05-05 19:53
              回复
                这是语言不同直接音译造成的吧,要是都用意译的话全世界多少山水要重名啊


                IP属地:上海10楼2012-05-06 14: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