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文学吧 关注:13贴子:67
  • 4回复贴,共1

李白诗作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解】: 
  1、将:请。 
  2、会须:正应当。 
  3、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 
  4、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馔:吃喝。 
  5、陈王:三国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 
  6、平乐:平乐观。 

【韵译】: 
  你没看见吗? 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 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你没看见吗?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 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 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 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岑勋先生呵,丹邱先生呵,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 让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仔细听:钟鸣鼓响饮食如玉,何足珍贵? 我只愿长醉享乐,不愿醒来受罪!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评析】: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 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 想感情。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1楼2006-12-19 13:10回复
    南轩松
     唐•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赏析:
     高大的松树,苍劲挺拔,昂首天外。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诗一开头,就说这是一棵“孤松”,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接着写松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四季常青。绵幂(mì):延绵覆盖。“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古人有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因松而见其盛,松因风而见其劲。五六两句,再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高大苍翠。“阴生古苔绿”,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阴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既言“古苔”足见这棵松树的年岁之长。半空中松树茂密的枝叶,一片浓密翠绿,而地上的古苔也呈现出一片绿色,上下辉映,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要染绿了似的。“色染秋烟碧”,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迷人景象。其中一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最后二句以夸张的口吻极言其高。元稹有诗云:“清风日夜高,凌云竟何已。”松树高大的形象,还是不畏严寒风暴、品格高洁者的象征。这首诗,借物抒怀,诗人赞颂“凌云霄”的孤松,也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2楼2006-12-19 13:10
    回复
      2025-08-08 18:16: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柏 桦)
       
          
       月下独酌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3楼2006-12-19 13:12
      回复
        楼上的一脉师兄 能不能多发一些来啊 讲的好 我也喜欢啊 ^ ^


        4楼2008-05-10 22:20
        回复
          • 118.181.41.*


          5楼2009-01-10 14: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