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梯队 繁荣剧目
人才培养硕果满园,京剧未来引人期待
“‘两班’学习让我和李世济老师结下师生之缘,让我的表演上了一个新台阶。”天津京剧院旦角演员吕洋,既是首届“流派班”的学员,也是第四届“青研班”的学员,跟随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学演了《梅妃》、《牧羊圈》,“深加工”了《锁麟囊》、《荒山泪》等作品,2007年,获得上海“白玉兰奖”。青年演员王艳,受益于“青研班”,得到老艺术家刘秀荣、杨秋玲的传授,精心打磨出自己的代表性剧目,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北京京剧院武生演员王雪清,国家京剧院花脸演员刘魁魁、刘大可以及武生演员王璐等作为“青研班”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拿下了“难啃”的代表剧目《长坂坡》、《通天犀》、《野猪林》等,全面提升了自身的技艺。
不仅学戏学艺,青年演员们还从老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中感悟艺德。京剧名家任凤坡、李鸣岩带病为学生上课、“把场子”;老艺术家王金璐93岁高龄,仍然坚持口传心授;徒弟到上海演出,李世济专程从北京赶到演出现场为弟子送上一颗“定心丸”……老一辈艺术家教给年轻人的,不仅是他们从师父那里得来的“真传”、“真经”,更有对于艺术的精益求精与执着坚守。和一招一式相比,这份艺德将成为伴随青年演员一生的财富。
“两班”同时促进了演员所在院团的人才梯队建设。以上海京剧院为例,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多半出自“两班”,按照年龄和造诣,这些演员形成了三个梯队:以史依弘、奚中路、李军等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以王佩瑜、熊明霞等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以傅希如、郝帅等为代表的第三梯队。国家京剧院的人才建设也同样受益于“两班”,于魁智、徐孟柯、刘魁魁、王璐……许多京剧人从“两班”中得到历练和提升,壮大了所在院团的实力。
“两班”在出人才的同时,也为京剧剧目的整理与传承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武花脸剧目《通天犀》,已经多年没有完整地在舞台上演出,传统武戏《湘江会》也少有人问津,是“青研班”的学员和老师们让这些戏重现生机。此外,经典传统大戏、折子戏《龙凤呈祥》、《王宝钏》,以及新编剧目《对花枪》、《陈三两》等也纷纷被重新整理上演。以首届“流派班”为例,来自各院团的66名学员仅新剧目就学习了191台。
业内人士表示,“两班”的开办,以遵循戏曲本身的艺术规律为基础,从优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上着重入手,以舞台实践为检验考察提升戏曲人才艺术本领的最终途径,以多年时间,将京剧从一度的人才稀少扭转为今天的人才济济、梯次有序、满堂生辉的盛况,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如诸多戏曲艺术家、理论家所赞誉的,这是一项“利在当下,功在久远”的战略性创举。“两班”目前已经形成良性育人机制,即“两赛”(青京赛、学京赛)、“两班”(青研班、流派班)、“一院”(CCTV空中剧院)——“两赛”选人才,“两班”育人才,“一院”托举人才,这一艺术尖端人才的培育链条,愈发显示出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衷心祝愿第五届“青研班”和首届“流派班”的106名学员,能以此为新起点,肩负起责任与使命,为中国京剧的薪火相传、美好未来再谱新篇!
转载自《人民日报》2012年5月3日第16版 记者:徐馨、任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