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兆的三个儿子应该是在卫道观前的老屋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没有后世的风华,那扇掩映在小巷里的门,关不住穷人家孩子早当家的志向。长子元忠(字炬执)从小随父亲持筹布算,25岁的他已经能够井井有条打理一切;次子元常(字士皋),性敏达而有才干,13岁时就遵从父命赴浙治外;两个大哥守住了卫道观的一方产业,真正为潘家打出一番天地,闯出一番事业的却恰是潘麟兆的第三个儿子元纯(字锡斋),如今看来他的血液里是流动着新鲜意思的。当然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潘家人一定没有看出这个不问家事,终日游荡市井,结交各路朋友的儿子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这个有些浪荡的孩子让贤良淑德的母亲还担了很多的心,和婆婆陈氏一样,这个相夫教子的女子甚至把疼爱的三子的“放浪形骸”看成是自己的过失。在元纯二十岁后,潘家觉得他应该承担起子辈应当的家族责任的时候,终于一天,温柔的母亲和他发生了争执,元纯一怒之下带了银千两,单骑出门。不晓得,在孩子长成时,父母有没有请相士为他们看过命中注定的机缘巧合,如果有,一定有人会对潘麟兆说,你的三子禀性有异,在他行过加冠礼后西行必成大事。

性情豪迈、笃信诚谊的元纯是第一次离开与他而言太过温软的苏州,他是想去看看地接长城险,天浮渤海宽的山海关,这一走便到了辽、沈,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在北国的冰封雪飘中他告别了他的“元纯年代”,潘家多了十世的“锡斋公”,仿佛那只叫“蚨”的青虫,在去家千里的地方,他听到了醇厚的呼声,家族开始在海边的雾气里变得清晰起来,带出家门的钱财变成了苏州鲜见的海味和皮毛,一路归心似箭回了家乡。那些稀罕物在苏州一抢而空,收入颇丰。望穿秋水的母亲喜极而泣,这一次远游,元纯找到了自己在潘家最合适的定位。潘家的百年传奇也从那条从苏州到山海关的官道上埋下了根源。

很多的贸易也许就是从一次不经意的捎带开始,辽沈之行后,也应了那句现代话:眼光决定成就。灵光闪动,潘元纯(锡斋公)为潘家的小本经营、小富即安找到了突破的原点。不多日,他便偕挚友汪佚一起携带吴地茶叶、丝绸等,辗转西藏远抵印度,换得金砂、药材、香料等,如今的国际贸易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穷山恶水,长途跋涉之间有了雏形,两公踌躇满志,初次顺利之后,竟大胆“执着”多次往返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