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05日漏签0天
徽州吧 关注:29,265贴子:295,797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徽州吧
>0< 加载中...

【走进礼耕堂】藏在深闺人未识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凤凰十全
  • 府衙检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文:芥__子
转自西祠胡同


  • 凤凰十全
  • 府衙检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徽州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可以想象现在大家蜂拥而至的徽州(包括以油菜花欣赏著名的婺源亦属于古徽州),当时是如何凄凉。
徽州十分之地,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在农耕时代这样的自然环境,仅靠种田肯定是养活不了自己的。所以生在徽州是前世没有休好,十三四岁只能被往外一丢,去谋生去糊口。所以为何古徽州,处处牌坊林立,其中最多的就是贞节牌坊。记述了多少徽州商人远离家乡觅生活,有的幸运的能衣锦还乡,有的可能一辈子在外最后都不能落叶归根。家中留下妻子守节一生,一辈子的苦守为的就是那么一座贞节烈女坊。
正是因为男人都外出觅生活,家中只留妻子老小,所以徽派建筑的外墙特别高大,而宅院中天井却很狭小。


2025-08-05 17:16: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凤凰十全
  • 府衙检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本是《易》中描述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的过程,现在在这里把穷理解为贫穷也很贴切,因为贫穷所以思考着要有所变通,先有温饱,再求富足。既然在家乡连饭都吃不饱,那就只能外出谋生,过后能在外地站住脚,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最后返回家乡营造高楼宅邸。
苏州洞庭东西山亦是如此,“钻天洞庭”名人辈出,所以大家在赞叹木渎“严家花园”东山“席家花园”的规模与精美的时候,在夸耀“钻天洞庭”的能耐的同时,亦不能忘了这些人是被逼无奈出走远门的。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里,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所以那些有幸衣锦还乡的徽州商人,除了营造高楼宅邸之外,还非常注重子女的学习,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够考取功名,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在苏州卫道观前潘宅的大厅“礼耕堂”内就有一副对联“心术求不愧于天地,言行留好样与儿孙”。



  • 凤凰十全
  • 府衙检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这所宅第久已存在,远在潘家第九代祖先潘麟兆于康熙五六十年间经商家境渐裕而置卫道观前之前。所谓“富潘”,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应该是潘家第三代传人潘文起那辈开始。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左右,耗银30万两翻建卫道观前祖宅(扩至13亩),如今潘宅标志性的大厅“礼耕堂”便是那个时候开始肃然一新,潘氏先祖几代致富不忘“行善”,此“礼”既取意《论语》“富而不骄,不若富而好礼……”礼者,敬也;也来源于潘家家训“诗礼继世,耕读传家”。

大厅匾额“礼耕堂”三字,是清代书法家梁同书所书,帖学书法家中梁同书和刘墉、王文治、翁方纲齐名。在绍兴鲁迅先生的故居“三味书屋”正书房上方悬挂的匾额“三味书屋”也是梁同书所写。上个世纪中叶,礼耕堂的匾额散于民间,自此不再露面。现在悬挂在礼耕堂上的匾额是当代本土书法家李少鹏根据乾隆五十二年,梁同书所作集字而来。一样的字,不一样的匾额;一样的云托,不一样的观者;一样的大厅,不一样的阳光,什么都在走,唯独这头顶的苍天和脚下的泥土。






  • 凤凰十全
  • 府衙检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潘麟兆的三个儿子应该是在卫道观前的老屋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没有后世的风华,那扇掩映在小巷里的门,关不住穷人家孩子早当家的志向。长子元忠(字炬执)从小随父亲持筹布算,25岁的他已经能够井井有条打理一切;次子元常(字士皋),性敏达而有才干,13岁时就遵从父命赴浙治外;两个大哥守住了卫道观的一方产业,真正为潘家打出一番天地,闯出一番事业的却恰是潘麟兆的第三个儿子元纯(字锡斋),如今看来他的血液里是流动着新鲜意思的。当然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潘家人一定没有看出这个不问家事,终日游荡市井,结交各路朋友的儿子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这个有些浪荡的孩子让贤良淑德的母亲还担了很多的心,和婆婆陈氏一样,这个相夫教子的女子甚至把疼爱的三子的“放浪形骸”看成是自己的过失。在元纯二十岁后,潘家觉得他应该承担起子辈应当的家族责任的时候,终于一天,温柔的母亲和他发生了争执,元纯一怒之下带了银千两,单骑出门。不晓得,在孩子长成时,父母有没有请相士为他们看过命中注定的机缘巧合,如果有,一定有人会对潘麟兆说,你的三子禀性有异,在他行过加冠礼后西行必成大事。

性情豪迈、笃信诚谊的元纯是第一次离开与他而言太过温软的苏州,他是想去看看地接长城险,天浮渤海宽的山海关,这一走便到了辽、沈,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在北国的冰封雪飘中他告别了他的“元纯年代”,潘家多了十世的“锡斋公”,仿佛那只叫“蚨”的青虫,在去家千里的地方,他听到了醇厚的呼声,家族开始在海边的雾气里变得清晰起来,带出家门的钱财变成了苏州鲜见的海味和皮毛,一路归心似箭回了家乡。那些稀罕物在苏州一抢而空,收入颇丰。望穿秋水的母亲喜极而泣,这一次远游,元纯找到了自己在潘家最合适的定位。潘家的百年传奇也从那条从苏州到山海关的官道上埋下了根源。

很多的贸易也许就是从一次不经意的捎带开始,辽沈之行后,也应了那句现代话:眼光决定成就。灵光闪动,潘元纯(锡斋公)为潘家的小本经营、小富即安找到了突破的原点。不多日,他便偕挚友汪佚一起携带吴地茶叶、丝绸等,辗转西藏远抵印度,换得金砂、药材、香料等,如今的国际贸易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穷山恶水,长途跋涉之间有了雏形,两公踌躇满志,初次顺利之后,竟大胆“执着”多次往返起来。




  • 凤凰十全
  • 府衙检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乾隆年间的京城“瑞蚨祥”成就了姑苏“富潘”富甲一方的第一桶金,那时的京城皇族权贵渊薮,苏州丝绸备受青睐,绸庄生意十分红火。

乾隆48年,潘家耗资三十万两白银,历经12年,翻建卫道观宅地,扩至13亩,五路六进,那块浓缩了潘家祖训“诗礼继世、耕读传家”的牌匾“礼耕堂”被高高挂在大厅,卫道观的1号到8号自此姓潘。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徽州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