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汉服吧 关注:3,073贴子:7,555


1楼2012-05-30 23:45回复
    中原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夏商朝曾建都于中原商丘、安阳、郑州等,自汉朝起洛阳、南阳、开封成为王侯将相建都之地。广义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狭义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2楼2012-06-03 23:03
    回复
      中原 最主要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今天的河南省,简称“豫”,省会是郑州。河南是中华文明,华夏历史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中土”之称。河南是华夏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除了中国南北朝外,皆认为把中原纳入版图的王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蒙古统治者和满族统治者皆以认为把中原纳入版图的王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而不是只统治蒙古旧地或满族(女真族)旧地,分别建立了统一中国的元朝和清朝。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商丘建都起,先后有夏(阳城-郑州登封、夏邑阳翟-许昌禹州、斟鄩-洛阳偃师)、商(亳、南亳、殷都、朝歌)、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长达两千多年。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四个,分别为夏商郐管郑韩六国故都郑州、殷商故都安阳、十三朝帝都中京洛阳和七朝古都东京开封。中原大地处于北方,辽阔广袤,自远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带,中华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通过各种渠道,在这里汇聚,因此,北方各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汉族之间两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依赖的历史文化,在这里融合。从历史的发展顺序看,先秦时期的戎狄,秦汉时期的匈奴、鲜卑,魏晋北朝时期的柔然、敕勒,隋唐时期的突厥、回纥、奚,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契丹、沙陀、女真,元明清时期的蒙、满等族都在北方这块土地上有过形成、发展、壮大和相互融合的历史。“五胡”、契丹(辽)在这里有过割据称王的历史,因此,中原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浑成,不能不带有在这种自然地理和历史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的双重蕴含,即: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这是地域民族融合,互吸优长,共同发展的结果,中原区域民族融合的特征,而且表明了其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以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不过位居中原的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各路诸侯群雄逐鹿,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流域而迁往异域他乡为客家,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


      3楼2012-06-03 23:03
      回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5000年辉煌历史孕育出多样的民族文化 主要包括:中原文化 燕赵文化 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 河套文化 吴越文化 齐鲁文化 晋文化 关中文化等等 在众多璀璨的民族文化中 中原河南文化无疑是最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主要包括了史前文化 神龙文化 政治文化 圣贤文化思想文化 名流文化 英雄文化 农耕文化 商业文化 科技文化 中医文化 汉字文化 诗文文化 宗教文化 民俗文化 武术文化 姓氏文化 饮食文化等18方面 史学界普遍认为以河南为中心与重心的中原文化具有根源性 原创性 包容性 开放性 基础性等五大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中流砥柱和文化之本 文明之根 而中华各文化相互融合造就了以河南中原文化为正统的多民族多文化相容的璀璨中华文明


        4楼2012-06-03 23:05
        回复
          古中原地区 今大致河南 郑州、洛阳、开封、商丘、安阳、南阳、濮阳
          古燕赵地区 今大致河北 邯郸
          古荆楚地区 今大致湖北 武汉、荆州、襄阳
          古巴蜀地区 今大致四川 成都
          古河套地区 今大致宁夏及内蒙 呼和浩特
          古吴越地区 今大致江浙 杭州、苏州、南京
          古齐鲁地区 今大致山东 济南、淄博
          古晋地 今大致山西 大同
          古关中地区(古秦地) 今大致陕西 西安、咸阳、延安
          古南越地区 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 广州、肇庆、佛山、雷州、中山、柳州
          


          5楼2012-06-03 23:07
          回复
            另附国务院审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如下   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9个,其中: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24个: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8个:   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商丘、安阳、南阳、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7个: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雷州、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增补历史文化名城,2001-2011年间陆续增加,20个 :   山海关区(秦皇岛)、凤凰县、濮阳、安庆、泰安、海口、颍州、金华、绩溪、吐鲁番、特克斯、无锡、南通、北海、宜兴、嘉兴、中山、太原、蓬莱、会理。


            6楼2012-06-03 23:07
            回复
              “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中原一般专指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土”、“华夏”和“神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河南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最主要决定性作用。现在我们说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其实中原指河南也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而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河南一省就有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不过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很多民族、种族、国家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逐鹿中原。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7楼2012-06-03 23:07
              回复
                 1.[central plains (comprisi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广义指以河南为中心与重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特指中州河南   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北虏僭盗中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冠八枢而奠中原,夹鹿犬麒麟之瑞。—— 明 赵震元《为袁石■(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   2.[plain]∶平原;原野   《诗·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9楼2012-06-03 23:08
                回复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出现这一转变的呢?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
                  中原地形图  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间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河南地区了。


                  10楼2012-06-03 23:08
                  回复
                    我们先来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词语。《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兽的数量之多。《诗经·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写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春秋时期,中原一词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勾践在会稽之围解除后,向百姓谢罪时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这里是说因战争使百姓死后尸骨暴露在原野。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后,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在与吴国作战时,面对吴军一日五次挑战,越王准备答应时,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战国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况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之语。这里虽然是教统治者如何治国,但观作者之意“中原”在这里显然是原野之意。


                    11楼2012-06-03 23:08
                    回复
                      也就是在春秋时期,中原一词开始有中原地区的意思出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国,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问及如何报答楚国时,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这里的中原就有地区的含义在内。《国语·晋语三》记载,在是否纳晋君问题上,有人主张杀之,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这里的中原有中原诸侯国之意。公元482年,吴王夫差与晋、鲁、周在黄池盟会后,吴王取得了诸侯国的霸主地位,吴王令“王孙苟告劳于周”,其中有一句话说“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追述先人事迹中所提到的中原,指的就是今日的河南省。


                      12楼2012-06-03 23:09
                      回复
                        大约到汉代,“中原”一词较多指河南地区。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徐乐在上书汉武帝时曾经对“瓦解”作解释时提到中原,“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汉书·徐乐传》)这里是说吴楚诸王在中原被擒。


                        13楼2012-06-03 23:09
                        回复
                           当然汉代及其以后,“中原”一词指原野者史书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说:为了传土于子孙,名扬后世,“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武帝在进攻南越之前,淮南王刘安上书谏曰:“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晁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汉书·严助传》)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进攻山东的赤眉军,廉丹征求冯衍的意见时,冯衍要他静观时变,并劝说:“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后汉书·冯衍传》)在《后汉书·马融传》、《后汉书·皇甫规传》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还保留着原始的意义。


                          14楼2012-06-03 23:09
                          回复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到了晋朝特别是东晋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据不完全统计,《晋书》中就有55卷涉及“中原”一词,出现了92次,而以东晋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与晋朝君臣光复中原的志向有关,如“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中原向化”、“中原无所请命”等,这些词语既透露出东晋人的中原情结,也反映了东晋时期中原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是后,偏居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着浓厚的中原情结。


                            15楼2012-06-03 23:09
                            回复
                              上述论证表明从东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如宋代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据上述历史事实而得出的。《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明 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宪副》:“公(袁可立子袁枢)闻国变,眦裂发怒,竭蹶中原,以需生聚,归节金陵。”


                              16楼2012-06-03 2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