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年华吧 关注:350贴子:14,830

【手写年华】【评论】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就在几年前,我还看不懂《牡丹亭》,我只觉得这部戏文辞华美,想象奇特,但同时也觉得它结构松散,主题单一,觉得从主题思想、戏剧结构、人物形象、曲辞文采四个方面的综合指数看,《桃花扇》应该在《牡丹亭》之上。我本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桃花扇》,当时的我固执地认为“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才是悲剧崇高的主题;以人性的永恒对抗历史的虚无,才能达到哲学的深刻和悲剧美。我不明白,像《牡丹亭》这样起于爱情又止于爱情,从头到尾都在谈恋爱的戏,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为什么会“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我以为林黛玉无意中听到《惊梦》为之泪下,也仅仅是因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叹惋红颜易逝罢了。
现在我明白了,那时不懂《牡丹亭》,是因为不懂爱情。几年前的我太年轻,年轻到无情的地步。我的视野,惟在世间,不在心境;惟在马上,不在闺房。试问,一个不懂得爱的人,又如何能相信“至情”呢?因梦生情,因情而死,又死而复生,在当时的我的眼中,只是一个平面的学术问题,是中国“离魂”母题的延续和发展,是一次不能免俗的“怪力乱神”,顶多,按中学语文课本的说法,是一次对封建礼教的抗争。我在读《桃花扇·余韵》的时候,因为历史的重压而感到窒息,读《牡丹亭》居然读不到心里!这说明我其实是一个心智晚熟到迟钝的人!迟钝得不可原谅。读懂《牡丹亭》是这两年的事,很庆幸,终于读懂了。
有趣的是,中学语文课本反复强调《牡丹亭》的反封建主题,却到底没敢把最“反封建”的《惊梦》选入教材,而是选了颇有“校园气息”、“生活情趣”的《闺塾》。原因大家都能猜到,《惊梦》太激情太大胆了,超出了用心良苦的谆谆师者们所能承受的限度。而这出戏也恰恰是因为它的解放和直白而成为《牡丹亭》乃至整个中国戏剧史、文学史的千古名段的。那缠绵的爱意、似水的柔情,掩卷犹余音颤袅;那热烈的倾诉、大胆的表白,读来真口角噙香。虽然《惊梦》在书上看过无数遍,但我第一次坐在剧场看舞台上活生生的《惊梦》时,仍禁不住脸红心跳。每一次兰苑演《惊梦》,演到柳梦梅与杜丽娘梦中欢会的时候,周围的年轻人无不窃窃私语,他们很震惊,典雅婉约的中国古典戏曲里怎么会有这样大胆的“激情戏”!今天尚且如此,我们不难想象,五百年前《牡丹亭》横空出世的时候,场内看戏的观众和场外翻阅的女子是怎样的情何以堪。不难想象,它的作者汤显祖创作这个剧本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领异标新的思想。《惊梦》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五百年来,依然不断地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观众震撼,其思想的深刻和艺术魅力的长久足以跻身世界名著之列。
我个人认为,“惊梦”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大的震动和共鸣,在于隐藏其间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最近被频频引入到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女性的作品被集中起来研究,纳入到了中国“女性主义”的范畴。可我认为,古代女性作家只是闺阁中的知识分子,对于女性本身并没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女性意识并不一定产生于女性作家当中,关键在于,谁在心理层面发掘得更深。汤显祖淹通文史,在哲学、心理学领域皆有很深的造诣,他深受阳明心学和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旗帜鲜明地反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在人的内心发掘上用力极深,且有为官的经历,其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深邃的思想以及叛逆的精神都是闺阁中的知识分子难以企及的。在各种因素的催生之下,中国古代最能体现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恰恰是这部男人所写的《牡丹亭》。事实上,《牡丹亭》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已经被无数活生生的例子验证了。娄江俞二娘因为爱情不顺,读《牡丹亭》心有感触,爱极此戏,一边阅读,一边“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十七岁即“惋愤而终”。汤显祖亲眼见到其批注过的《牡丹亭》,感慨万分,亲自题诗曰:“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冯小青十六岁嫁给商人为妾,为大妇所妒,赶出家门。不幸的婚姻也使她在《牡丹亭》中找到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还写了一首《题牡丹亭》的诗:“冷雨敲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十八岁即愁闷而死。扬州金凤钿读完《牡丹亭》之后,将汤显祖引为知己,写信给汤显祖诉说衷情,朝思暮想,相思成疾,未盼到回信就香消玉殒了。一部《牡丹亭》“害死”了那么多少女,足可见其对女性内心的剖析达到了何种程度。她们读《牡丹亭》而死,是因为这部戏剖开了她们的心灵,使她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命运。沉睡于黑暗的铁屋子的人一旦醒来,又无力改变现状时,收获的只能是无尽的痛苦。故而汤显祖自评《牡丹亭》“入人最深,遂令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烈。”对于被礼教的束缚压抑和内心的个体意识觉醒之间的巨大矛盾所撕裂的女性而言,《牡丹亭》不啻于一部知音书与安魂曲。



1楼2012-05-31 01:13回复
    又找到红楼梦啦
    好无聊。。。。。。。。
    


    IP属地:安徽3楼2012-05-31 01:15
    回复
      这篇文章很长很深哦~~美眉你明天再看吧~~


      4楼2012-05-31 01:19
      回复
        @辰聿之墨 @假发棉棉 @嫣然一笑而过1 @寒林诗音 @my红黄蓝
        看的可能很累,饶恕则个~~


        5楼2012-05-31 01:20
        回复
          @娜么爱刚 @老屠家妈 @飘逸359641582 


          6楼2012-05-31 01:31
          回复
            你这个思想深刻啊!反正我只能写成散文,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过舞台剧,真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05-31 08:40
            回复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个很成功的女性形象。但如果不是玉刚的演艺,我恐怕都不会去了解。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2-05-31 08:44
              回复
                我只看懂三分之一……


                来自掌上百度9楼2012-05-31 09:18
                回复
                  最近木有时间看长文章……先帮顶,过两天再细细品读吧!


                  10楼2012-05-31 09:56
                  回复
                    我对戏曲的了解,就好像只在表象,没有碧云姐姐这般深刻的见解,谢谢碧云姐姐的评论!


                    11楼2012-05-31 10:03
                    回复
                      “......杜丽娘由春光引发青春的觉醒正是立足于这种自身意识的层面。这是形而下的层面,然后才上升到形而上,由肉体上升到灵魂。杜丽娘梦醒之后,对梦中情人念念不忘,到花园中寻梦,重温梦中一幕,并对此投入了极深的感情,最终沉疴不起,埋骨幽泉。一个始于生理冲动带有隐喻意味的梦在消逝了之后上升到情感层面,并生发出悲剧的美感,热烈转为深沉,缠绵转为哀婉,惊梦的春心摇漾转为寻梦的如泣如诉,至此,《牡丹亭》才正式开始步入“至情”的主题。因此,杜丽娘的爱情是从《寻梦》开始的,从“惊梦”到“寻梦”的过程,正是一个从欲望到情感、从肉体到灵魂的过程。”
                      “.....如果说“惊梦”是一种自发的爱,“寻梦”则是一种自觉的爱。杜丽娘从寻梦开始表现出了一种难以置信令人动容的执著,她执著的不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可望可及的具体的人,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梦,一份生于内心又深埋于内心的情感,尽管这份情感连她自己也难以说清。这就是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梦中人恰似镜花水月,自己难以看清,难以启口,别人又无法相信,无法理解,一切都只从梦中来,又向梦中去,然而感情却真实得透骨透肉透深心,是耶?非耶?真耶?幻耶?这是一个令杜丽娘困惑迷惘又纠结痛苦的问题。如果换成别人,或许会在梦醒时分的一丝怅然后回归现实,然而杜丽娘却选择寻梦,因梦而痴,因梦而死,在死后魂灵依然去追梦。这样的选择可谓是极度浪漫......”
                      碧云亲分析得太透彻了,杜丽娘的“惊梦”到“寻梦”的过程是从欲望到情感、从肉体到灵魂,从自发的爱发展成为自觉的爱。所以感人至深,让人潸然泪下。
                      碧云亲读懂了汤显祖的心,可谓汤显祖的知音!


                      12楼2012-05-31 11:33
                      回复
                        嗯,所以刚哥作为超人气偶像对传统艺术的推动力是巨大的~~


                        13楼2012-05-31 14:32
                        回复
                          已经不容易了,其实挺深的~~


                          14楼2012-05-31 14:33
                          回复


                            15楼2012-05-31 14:34
                            回复
                              谢谢非儿的欣赏!


                              16楼2012-05-31 17: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