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医友吧吧 关注:429贴子:2,761

浅谈太极拳之练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太极拳之练习
  要想悟懂太极拳理,必须运用中国传统的象数思维方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悟拳理,就不容易明白。。  古人是先明理后练拳,而我们是先学拳后明理。古人是先明白太极拳拳理后,再一招一式地学套路,等学完套路后,既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又能技击。而我们现在呢?绝大多数人是先学套路,马马虎虎地学完,然后再回头悟拳理,这是与古人不同之处。我认为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先明白太极拳的拳理,让拳理在自己的身上能具体地体现出来,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下面我只就怎样悟拳理,以及练习太极拳过程中意气神的要求,谈谈我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练太极拳讲悟性。所谓悟性就是悟拳理,拳理明白了,到自己身上了,就懂劲了。太极拳以阴阳、五行、八卦、导引、吐纳的哲理为拳理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应该把阴阳、五行、八卦的哲理弄明白并使其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就是悟对了拳理。怎样才能尽快地将拳理悟出来呢?我认为,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运用我国的传统思维方法去悟太极拳的拳理,即象数思维方法。象即图象,数即数字,简单的定义是:通过用图象、数字所反映出的规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象数思维方法。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相互转换的规律。比如:阴阳掌手法、身法、步法的虚实变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变化和内功心法,等等。
  而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法去悟拳理,就不容易明白。因为,逻辑思维只承认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比如:有一才有二, 有二才有三这样的推理方法。这种推理方法与我国的传统思维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我个人认为,要想练好太极拳和悟懂拳理,必须运用象数思维的方法去领会拳理,才能进步得快。
  二、练太极拳需有“内功心法”支配。那么,什么是“内功心法”呢?简单地说:太极拳是由太极拳的套路、太极术、太极道三方面组成,这里的太极拳套路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的是道德修养。真正的太极拳应该包括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练习,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只练太极拳套路,不懂太极拳的“内功心法”,那就是所谓的“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内功心法”支配就全面了。比如一些太极拳前辈们打拳推手功夫很高,可他们只练一种套路,而且套路总不改变,所改变的只是“内功心法”。这样说,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就非常重要了,要想练好太极拳,就要学到正确的“内功心法”,要用“内功心法”支配自己打拳、推手,所谓的“始而心动,始而劲动,始而身动,始而梢动”,“心为令”,“意气君来骨肉臣”等。
  三、练太极拳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即:松、固、凝三字诀。何为松?就是体松。何为固?就是气要固。何为凝?就是神要凝。即体松气固神凝。
  (1)体松:全身放松,不用力要用意。太极拳要求的是放松,而不是懈,只能是在尽可能少用力的情况下,通过内功心法的意识支配作用来逐渐达到最大限度的柔软,从轻走向松。要想做到体松,首先要做到心静。武式太极拳名家李亦畲所著的《五字决》中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比如打拳时要做到体松心静,就要气沉丹田,使心火下降到肾水之下,做到水火既济,阴阳颠倒;在推手时,更是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没有主观意识的支配,随人所动,随屈就伸,后发制人,凡习惯用拙力的永远不可能做到体松。拳论上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我们应该认识到坚刚之劲是通过极柔软中练出来的,打拳时如用僵力,不做到体松心静,则气血流动不畅。推手时,如用僵力容易受人制,不能以柔克刚。
  (2)气固:固就是不散漫,能统治自己的内气。气:就是功能,就是内劲儿,气势散漫,便不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收敛入脊骨。拳论上说:“始而心动,始而劲动,始而身动,始而梢动”。这里的劲儿就是指的气、内劲,练太极拳讲内劲,看谁练的内劲浑厚、尖锐、灵活,谁的功夫就好。怎么才能练好内劲儿呢?练内劲儿也要有“内功心法”支配、要悟拳理,在丹田练习,故也叫“丹田劲”、“浑圆劲”。通过打拳推手的练习,在体内先产生中定劲,有了中定劲后,才能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及太极拳的八法。
  (3)神凝:就是内外相合,内指行于体内的意识、劲力;外指体外的动作,要求内外相合,用神把身体的内外凝聚起来,所谓:练气归神,精神贯注,万法归一。具体讲就是内三合,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谓之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谓之外三合。如内外不相合,就不能做到心之所想即身之所到,唯内外相合,才能做到心身一气凝。
  做到以上三方面后,再加上套路动作中的基本要领,不断地练习,体内就产生了内劲,也叫太极劲。推手中的各种劲也来源于套路中,那就是说,太极拳的套路练得对不对,在推手中来检验。推手中的劲,在太极拳套路中产生和不断加强。但是,练套路时表现的是先天八卦,而推手时表现的是后天八卦。就是说,在套路中所做的各种劲,都是固定的、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想练好太极拳,也不是太容易的事,需要有名师传授,有自己的悟性和刻苦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逐渐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太极拳境界。



1楼2012-06-02 16:18回复
    每练太极拳,其一招一式,皆要标准。合乎太极传统套路,自然,舒展,漂亮。旨在遵守标准上,无有丝毫含糊。还要练拳无倦意,一年四季勤学苦练。练拳不缀,从不间断。
    太极拳教化功能称道德拳,套路和动作符合科学原理。周身虚实变化与仿生学,力学原理相符。
    你若用心感触,方能“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微之处尽管只是一举手,一投足,一点一滴,一丝一毫。但滴水藏海,一叶知秋,从中一举一动之中。可以看出拳艺的水平高低。日复一日的一招一式的练习,基础打得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动作式子稳健,不容易走形出偏差。
    学拳在慢中体现,松柔求之。有句老话叫“学规矩,守规矩,破规矩”。话中透露了学习过程中的三境界。
    李道子《授密歌》想要做到“知天命”谈何容易。练神还虚,虚中有空,而空又不空的感觉,在似有非有之中,用灵气使内劲与日俱增。


    2楼2012-07-19 12:27
    回复
      2025-08-09 12:05: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太极拳由刚入柔,运柔成刚;一招一式都是刚柔相济,绵里藏针。其特点是“轻而不浮。沉而不滞”。
      太极拳是锻炼头脑和心灵的拳术,平时要多练,多看,多问(问名师,问拳论),多琢磨,这样坚持就会修炼成功的。
      太极拳是内外三合协调起来的拳。
      太极拳是内家密拳,有不轻易传授内功心法的习惯,和“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诀”的师承戒律。不然“教了徒弟,饿死师傅”,“法不传六耳”。没有师承,拳技不明。非深研体会,难得其妙。非言传身教,难得其要。
      太极拳一生练拳都是在逐步缩小“误差”。只有下功夫才能误差小。


      3楼2012-07-19 13:35
      回复
        太极拳要轻灵圆活,内含缠丝劲,外扬舒展大方。
        太极拳以“丁八步”即不丁不八步。动作到位,慢而不散,快而不乱;快打慢,慢打迟;总要进退自如,威震八方。
        太极拳要以丹田为核心,处处走圆。上虚灵顶劲(神聚百会上顶,收下颌,眼平视)。中要含胸拔背(两肩胛骨向前,微向内合)沉肩坠肘,舒指坐腕;下要腰胯松沉圆活,膝踝沉稳灵活,前脚尖轻巧灵和。
        太极拳要内气运贯全身,始终以意领气,以气贯身,内气不动,外不动;外一动,内即动。外形随气而动。轻而不浮,沉而不僵,节节贯穿全身。
        太极拳要每天打拳都要有新的感受。日复一日,松柔运化,劳其筋骨,去留无意。感受人生,宠辱不惊。说到底“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太极拳大刚至柔,大道至简。与拳相济,玩伴人生。


        4楼2012-07-19 14:38
        回复
          太极拳的站桩不是站着不动,那是傻站。站桩要体认,静下心来感觉身体,看看身体回馈你的信息是什么。使有法进入无法,“觉”能到达对生命运动的感知。“示觉有相,提觉则止,运觉无往,自觉圆明”。站桩不能死战,要不断的调整,要做到舒心得力,即“一身舒适为万法宗”。
          太极拳站桩要保持脊柱正中,不要前仰后合。可用足底微调中心,同时调胯,使尾闾内扣平衡协调,以利于气沉丹田。
          太极拳站桩式要静心,无有丝毫杂念。刚刚开始要尽量能减少多少就减少多少杂念,心气一松意气便可自然沉到丹田里去了。呼吸长,细,缓,匀。可用腹式呼吸。站桩每次时间可由自身多方面而定,一般15分钟至30分钟。
          


          5楼2012-07-21 11:39
          回复
            (26、)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
              夫人身之成,由得先天之性命,后天之精血形骸,然人既坠尘也,为七情六欲所迷,本性自失,故贤者欲求复本,不得不加修炼,修炼之道,或由文,或由武,练太极,即由武入也,由命而返性,由假而返真,故足蹈五行,手舞八卦,皆先天地之理也,迨夫日久功深,自能内外合一,尽性立命,然其要在一诚字,盖意诚心正,乃能致知格物,而归先天大道也。
            太极拳真义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内外为一],症(应)物自然,[随心所欲],
              西山悬罄,[海阔天空],虎喉猿鸣,[锻炼**],泉清水静,[心死神活],
              翻江闹海,[元气流动],尽性立命,[神定气足]
            八字歌
              掤履挤按世界(皆)奇,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粘黏连随俱无疑。
              采例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轻灵并坚硬,得之环中不支离。
            心会歌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主宰(宾辅),指掌为第二之主宰(宾辅),足掌为第三之主宰(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定)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道因何得,表裏精细无不到。
            十六关要论
              发(旋)之於足,行之於腿,纵之於膝,活泼于腰,灵通於背,神贯於顶,流行於气,运之於掌,通之於指,敛之于髓,达之於神,凝之於耳,息之於鼻,呼吸於胸,往来於口,浑噩於身,全体发之於皮毛。
            功用解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相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中定。
              用功五
              博学是多功夫,审问非口问,是听劲,慎思时时想念,明辩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非在不得已时,不与人交手,与人交手,先有夺人之气,交手时,拦其手谓之头门,制其肘,谓之二门,截其膀根,谓之三门。每一出手,应先制其膀根,是谓登堂入室。停顿时,宜沈著加力,转关处,宜活泼随机。
              练拳总以用功为主,力是自然之力,不可勉强加力,一身气血周流,方能浑元一气。
              初学拳,切勿猛进,戒求速,忌用力,术语云,无力努力伤血,不速求速伤气,血气二伤,则必危机肇临,有力何有施哉。
              练时切记存神上田,[大脑]纳气下田,[脐下]先使用脑力,然后方能收敛,太极拳与他种拳术不同之处,即在於练时之存神纳气,其形式即与其他拳术,无甚分别。若使呆练而不加以研究,则结果只平凡之人而已。
            (以下各节录自田镇峰编著《太极拳讲义》一二----一四页《对於拳术领会的几点贡献于读者》。 节原文出於苌乃周《武备参考》 金仁霖
            (此谱请大密先生向田兆麟先生处要来,所录拳谱系杨氏老谱,字句稍有舛误,已为校正。复手抄一本,以为他日与新谱合刊之用。五四年一月三十日 金仁霖)
            二水案:此谱,系由何孔嘉先生于一九五三年七月一日油印成稿。金仁霖老师将该本所录拳谱与他本杨氏老谱相关内容,一一作对照摘录,断定此谱系杨氏老拳谱。该谱文字虽多舛误,而文思简洁,义理清晰,谴词用典,一一皆有著落,且语气亲和,面目可人。较之他本杨氏老谱,判若云泥。实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文字舛误处,金师均已一一校正。二水徵询金师意见后,只将此谱文字列印成稿。圆括号( )内的文字,系金师校正的文字。部分标点符号,二水在打字时,有所改动。其余一概保持原谱之风貌。

              太极之武,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练习之久,自得内之坚刚,然非有意坚刚,实自然增长之内劲也。所难者,内含坚刚而(不)施於外,即迎敌之时,也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存
              真应该给某些号称开门大师的网络高手好好看看,他们祖师爷是怎么说的啊!


            10楼2012-08-11 17:32
            回复
              有许多人站桩练拳是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功夫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要为主宰。
              第二点要注意是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园胯,这必须在以上第一点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不开裆园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
              拔筋是练拳的基础,使骨肉之力顺,运动范围扩大,等于要存水先要造一个盆子,盆越大将来存水越多。养气是练内家拳的基础,气足化神,神气足才能运化身上僵块,渐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不偏不依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太极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钧欲发,触之若无物心惊胆战。
              忽隐忽现是说神气的变化,是说神气带动身体阴阳忽变,这要有相当内家基础才能表现。很难从文字上表达。
              杨老的拳如腾空踏在自己的神气中,浩浩荡荡无人能及。练拳刚开始是刻刻留意在腰间,先在腰间骨椎上,后渐觉精神所至有一空灵且能变化指挥全身的中线,后又觉此中线可变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就如孙禄堂老先生所说,我身上处处可做支点所以变化无穷。但这一切必须从腰练起,除此无别法。后面的境界本不该说,怕有人自己乱附会而走错路。
              化是敌手来时,我接其势神气进或走,其所触处虚待之,使他有如扑空之感。不存在可追击的感觉,只有扑空的感觉大概就差不多了。
              与人交手时,若忽受偷袭应该是先借势腾开。若对面待敌,未动之时已和无极之理,彼一动必有虚实,我接其实,其必落空,同时我之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骨肉一合其必跌出。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太极拳打入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太极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有既是错。
              所谓“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使身的成就,当你神气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觉得全身僵块化开,全身如一均匀体,一动无有不动时就差不多了。
              太极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他要求在均匀状态下增加强度,有两种练法,一:先练均匀,先在一个教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练均匀,在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练均匀。二:先选一个大架,慢慢的练均匀。、太极拳发人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可击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坏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太极劲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释放,决不是单纯冲击力。好比以电击人会把人击飞,而击木却无用。但情况也不是完全这样,可能是两者综合吧。
              先将身体练成均匀一体,腰一动浑身能相应,此时浑身重量才可调动,腰为主帅,带动全身即是。
              先要使浑身一体,初始以心指挥腰,腰带动全身,慢慢渐觉全身能由中线统一指挥和带动,后来只要心一动全身相应,就对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如此。气的东西只能感悟,无法描述。
              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蓄劲时是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
              


              11楼2012-10-22 12:14
              回复
                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然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
                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而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因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练法。
                现在外面推手情况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会挺在背;肩;胸口等处,被动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后自然到脚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时双方劲都吃住,手不能击,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点变化。这对技击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见杨家三辈及其他成就者有这种试功夫的记录。若问此时有第三者,拿一刀刺来,这么办?
                荡开就是鼓荡,无论蓄发都不是骨肉简单伸缩,全身如统一体,无论动静,神气鼓荡始终不休。
                当你觉得人腾起,已不着地,以致神气身形变化渐渐自如,自然不着力。不到此地决不要妄求,以免变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须过得了真刀实枪,但求意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但求按规矩练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证,不可附会。
                若能浑身通透无着力点才对,在这之前,始终以腰为主宰,而僵块渐会从脚下脱去,若着意在脚跟,那僵块永远无法脱去。
                既然已是精神团聚所至,就无所谓腰不腰了,可以任意变化位置,如海低针就可以在手上。但这一切必须从腰做起,水到渠成。
                先练得全身均匀,慢慢用神气鼓荡,渐渐身体也如化为神气的一部分,真实随心鼓荡而动。不是思想的问题。
                (腰部)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
                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
                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你的理解是对的。
                但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候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
                1: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
                2: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
                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园。
                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
                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
                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后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
                


                12楼2012-10-22 12:14
                回复
                  2025-08-09 11:59: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
                  挺腰就是先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
                  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
                  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
                  挺腰是为了先将全身的指挥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够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松,就错了.注意:挺腰是为了控制全身松开,成为全身的支点和控制中心.
                  什么桩都可以,挺腰是命门处一段向内而上,向后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练拳是否能够入门就是一个腰的问题,练腰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门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 这以后再练习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现在外面练错的很多,使很多太极拳家没有通透之劲而被其他拳种看不起,实际内家一入门就不会被人小视了,犹如狮子初生虽力未充而百兽不敢欺.如果你一朝入门就再也不会有疑惑了.若你练了5-6年还是在迷惑中, 那一定是错了,外家拳;跤术;拳击5-6年也有成就,何况内家之颠的太极!实际上你只要见到真正的就不会再疑惑了,若对太极还在疑惑那是没有看到真的太极.
                  关于太极大家先要破除神秘感,若有人说在流传于世的拳经外另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是看中你的荷包了。我一直说太极之所以是好,是因为你练习他可以比练其他拳种更快见效,且坦荡若夷。所谓的功夫是明理后,你练习身体和太极之理相应的程度,若未明太极之理,是门外汉还不能说功夫之事。而若不能明白太极老论等前辈的道理,就会走上小路,就会自己发明一套并守若珍宝,而拿其所说对比前辈拳论却又格格不入。而私下称另得秘诀。现今太极之病莫大于此。我来给各位指一条辨别真伪的方法。
                  1:是否能真正技击,若不能只能是拨弄重心的运动,拳都不是,怎么能叫太极拳?
                  2:技击之时是否还是以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若是即是拳论所说旁门外道也。
                  3:动手之时是否是神气为主,骨肉为次。若不能尚未入内家之门何况太极。
                  4:对敌是否对待,敌我是否一体?若不能尚不能称太极。
                  以上几点若通家使出都是明明白白的,见者也是毫无疑惑的才是真货,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多是假货。
                  真的动手时是由不得你再去体会掤、化、拿、发的。你想若真与他种拳术比武时,是否可能别人一拳打来,我再掤、化、拿、发?
                  彼不动,我不动(但动相不失,不动之中已和为一体,已经化尽其势,进入得势待发之状态),彼微动(神气动相)我先动(化是化敌方神气动相,等敌手脚已动是决来不及再化的。何况敌手脚已动哪还有我先动之说?)
                  所以看他对不对不是看他如何描述,是看他动手之时是否还有太极之理。
                  太极的内功仍然以拳架为主,所谓的静功是指对太极体理的锻炼,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理入门可从三个方面进入。1:道家的无极;2:儒家的浩然之气;3:佛法的直观本性。
                  要在体理上练到刀枪阵中不丢失,自然太极功夫一日千里。
                  首先你必须知道,拳架的动作是用来练劲的,决不能用来实战套用的,就好像读文章是学习表达方式的,若写信时想用来整段抄袭就是成功也一定是词不达意。生死相博岂能预设。我可以告诉你,真正动手时必须要身心非常空灵才能随机而变克敌制胜,若一有预设身心必定滞重,一遇高手必败无疑。
                  好手出拳如心中炸出,手脚如风,若此时还想要绷接已犯顶抗之病,而且根本来不及。所以无极之状就是接,若敌之神气相照之时不接化,等敌人出手之时才接怎能是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哪有百战不殆的把握?无非还是手快手慢之列。 太极拳论说腰为主宰,主宰是要有主动性;有控制能力的。不能是被动的作为支点或轴,这点很多拳友不很明白。所以我不太主张用放松这个词,松开应该比较好,全身由腰控制使至松开,这样一定会尝试到触之而灵动的感受,这实际是入太极之径,懂劲之门。 章鱼无骨,八爪却能无微不至,力大无穷。显然可以说明力量来之高度的控制力,而不是支撑或杠杆力。 三寸嫩芽是指你通过全身挺在腰上的运动,渐渐会发现形成一个能指挥全身的灵动的一段,位于命门下。若真能如此,内家拳有望了。 腰的感觉是此段腰间将全身拎空之感,时时不能丢失。练拳不论弓腿坐腿都不能坐实。腿坐实就是腰泄劲的表现,设想此时安有灵动之趣?腰挺时应该是灵动的挺,不求挺实之挺。牙紧应是此病。 杨老先生早年的照片,尚在练功阶段,非常可贵,因为一般拳家不会将尚未成功的照片资料公开,但其中的练拳痕迹反而明显。看此杨老照片,身形挺拔,要旨是在挺拔中渐渐松开才是功夫,决不能去尝试缩小的去松,再看杨老挺腰如沙场将军态,这些都是初练者必须注意的。 气聚于顶是一病,表现为下僵上满与轻灵相反。 踨之于膝是在蓄势之后放劲之时膝在腰的指挥下的一种配合。决不是以膝之踨来指挥腰之发。切记! 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时,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间松开而不使腰受牵制而失中正。


                  13楼2012-10-22 12:17
                  回复
                    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后拎腰,如杨老照片。向后鼓外面说得很多,不知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是错的,并且误了许多人。 真腰未生之前,及已生之后是已生而力不充之时,还不能完全靠此腰使全身通透,需要用挺掌和坐腕相助使全身松开。而当腰力已充就必须将掌松开,若不能也是一病。 真腰生成初在命门下一段,此时命门之下与整个腰是直的,不受胯之牵制,真腰生起当威力更大,自觉如沙场上将,对敌如入草稿之兵甚对。,若腰力已充可不挺掌,但腰力充也甚难,望不要自己轻许。 一般练太极拳容易将松与软相混,筋骨拉开才能使内部松开和流动,而在软的状态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软的状态是不能练成知觉反应。挺腰先在命门处一截。
                    松是在劲力拉开的状态下,使里面通透的状态,所以是决不矛盾的。里面有不通透处,通过挺腰和拎腰使他渐渐通透。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松。 练拳时脚趾冰冷是体质寒性的缘故,身上寒气甚重,练拳时就会有此现象,有的是脚冷,有的是手冷各有不同,你必须停食冷饮;大闸蟹等寒物。练拳量要增大,必须大汗。肩,胸口等处僵劲明显,要把这些僵劲通过腰把他拎松,使里面先有松动感,渐渐会完全化开,只要全身化开,方能谈整劲和周身一家。 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带动,是内劲。 过去我们练拳老师就要求禁食寒物及烟酒。腰力充沛是物止境的,至少浑身无处不在腰的照顾中和指挥中,且能不费力,不着意。心一动浑身上下包括极细微处无不自然而动,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 拎腰只求能将全身拎松,不要管这么多,上下一线是练成真腰一段后渐渐长成的,不是能摆成的。 练拳早期一定要户外进行,桩要低一点,要有运动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 练拳时间长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强求,早期乱划会较快,有些意境身体跟不上会较慢,身心纯熟后会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强求。 在腰能做主宰的前提下尽量要低一些,练拳的过程是强度和均匀互进的过程,当腰能将全身拎空成均匀后,再放低架子打破均匀再练均匀。李雅轩先生是杨老先生中真正学到东西的几位前辈之一,一下要练到他的样子是不可能的,要渐渐而至。唯不可降低要求以求架低。也不可尖裆一定要开胯园裆。 站桩和练拳一样要挺腰,开胯园裆,拎松全身,纯熟后再在运动中锻炼不丢失就是拳架,唯站桩是催长功力的一种好方法。
                    


                    14楼2012-10-22 12:17
                    回复



                      16楼2012-10-23 14:13
                      回复


                        19楼2014-10-07 21:42
                        回复
                          怎样作到气沉丹田?
                          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气海)与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吸为提,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2、仍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双崩拳均可。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为呼。吸为提,呼为下。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两臂两手如同鞭梢。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


                          21楼2015-03-12 19:55
                          回复


                            23楼2015-07-26 15:30
                            回复
                              2025-08-09 11:53: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
                              虚灵顶劲神贯注,下颏收回即自然。
                              含胸自然能拔背,切莫形成“罗锅肩”。
                              练时沉肩又坠肘,肩耸肘悬不是拳。
                              塌腰能起全身力,腰不塌住灵活难。
                              两腿弯曲分虚实,太极要义在里边。
                              呼吸下沉丹田穴,纯任自然莫强牵。
                              上下相随成一体,动作绵绵永相连。
                              动中求静静中动,练时神气务周全。
                              切记要点莫遗忘,持久习练益自显。


                              24楼2015-09-24 18: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