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当”意为有住所的坪子,这里是巴拉村人的“避暑山庄”,每户都有一个高三、四米的石头垒成的碉堡式小楼房,分两层,下层为牛厩,上层住人,两层间架一独木梯。石房接石房,一户连一户,构成一个高山牧场石街巷。每户都把窗口开向对方家,有什么要紧事只需从窗口通知就可传遍全村。在亚高山草甸上由一座座石砌碉堡式的小型楼房构成的牧场村,在滇西北高原仅此而已,也许在全国藏区也是独一无二。
历史上,这里既是夏季牧场,也是巴拉村种青稞、蔓菁的农场。因而,一代又一代的巴拉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辗转在乃当与巴拉村之间。
来到高山牧场,想必游客们最想了解的是香格里拉游牧文化的特点吧?大家知道,在青藏高原或内蒙古,牧民们要经常搬迁牧场,更换放牧地点,但在这种大草原,牧场的搬迁是水平向的。在云贵高原,只有高山、峡谷和草甸(坝子),没有草原。因此,香格里拉的牧民们季节性搬迁牧场不是水平向的,而是垂直性的。
历史上,巴拉村民饲养三种牛——牦牛、犏牛和黄牛。黄牛体小毛短,尾巴较细。牦牛则体矮身健,鬐甲高,下腹、肩、股和肋等部密生长毛,且下垂近地面,尾毛蓬生成大毛团,加之皮下脂肪组织发达,使它获得了极耐严寒的天赐装备,能在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崎岖山路上轻快运步,因而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犏牛体形较高大,体毛界于黄牛与牦牛之间,它与牦牛一样耐寒,常随季节的变化迁往高山或下到坝区。
牦牛自交的后代是牦牛,黄牛自交的后代是黄牛,而牦牛与黄牛杂交后代却是犏牛,这如同马与毛驴的杂交后代是骡子一样。于是,在这些杂交后代身上,遗传学的“杂种优势”体现得十分明显——就象骡子的身躯、体力和运输能力远超过马和毛驴一样,公犏牛体形高大,不论体重和力气,均超过公牦牛和公黄牛,所以常用它来耕地和上山拉巨木,母犏牛的产奶量也远远超过黄牛和牦牛。但遗憾的是,在这些杂交后代身上体现出来——如同骡子不能产生卵细胞而无生育能力一样,公犏牛也不能产生精子,无交配能力。
耐寒力特强的牦牛与犏牛,每年则要随季节的变化进行垂直性迁徙。冬季巴拉村的牦牛与犏牛同黄牛一样,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峡谷中。春夏季节,人们就要把牦牛和犏牛迁至巴拉格宗海拔3400米以上的乃当、格宗塘等高山牧场。如果夏季让牦牛生活在河谷带,它们不仅会身体消瘦,而且产奶量和抗病力都会大幅度下降。这不仅仅是气温过热所致,更重要的因素是牧草的质量。夏季,在巴拉格宗巅高山草甸上,生长着虫草、贝母和祖姆亚莎(萎陵菜)等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营养品质极高。因而,牦牛和犏牛身体会变得越来越结实,产奶量高,奶质好,肉质也是一流的补品。因此,这里的农牧民,要随季节的更替搬迁牛场,过一种垂直性的游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