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河北涿州的方言、语音、俚语
自己祖籍涿州,当然也就是一口的涿州话。在保定工作十八年,估计现在说话还带些保定腔,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下面就我所能记起的一些方言、语音、俚语记录下来,留作一个记忆的片断。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没什么道理可讲,就像你问现在的猪,为什么人们称其为猪,估计也没几个人能回答上来的。
涿州人的口音接近北京,但也有侉子(把跟自己发音不一样的都统称侉子),比如靠近高碑店那一代,孙庄一带。我家距离在县城东南,距离县城大约五公里,发音应该算是有代表性的了,估计跟县城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先说发音,首先,涿州的发音基本和北京相同,且儿化比较普遍,这一点很像北京,但是北京的儿化音连接非常紧凑,而涿州的儿化发音,“儿(er)”音很多是游离出来,单独成音的。比如对“老头儿”这个发音,涿州人发音一般是“老-头-儿”,三个字的音长几乎一致,还有“面条儿”之类。但是,对老妇人的称呼是“老太太儿”,但是发音却是“lao-tai-ter”,儿音却没有游离现象;到了高碑店,对老妇人的称呼却是“老婆儿”,发音很像“牢破儿”。真可谓十里不同乡啊。第二、对现在普通话里面只有声母没有韵母的某些发音,一般都会加上韵母n;当声母为n的情况下,个别韵母ong读作eng;韵母为L的时候,韵母v一律读作ui。如“袄”读作“nao(音如脑)”、“爱”读作“nai(音如耐)”、“饿”读作(ne)、“恩”读作“nen”,“脓”读作“neng(音如能)”(“农”的读音就没有转化)、“弄”读作“neng”,“绿、旅、驴”的声母都是“lui”。第三,存在个别韵母和普通话不一致的地方,如“做饭”发音为“揍饭”。在单个动词后面加上“ger(发音如根儿)”的尾音做为短暂停顿,以便引起下面的叙述。比如这个意思“(这块糖)吃起来很甜”,用涿州话表达,就会这么说“一吃ger,挺甜的。”
再说说方言,涿州人对比自己大的人的称呼是很尊敬的,称呼亲近的长辈的第二人称单数是“您”,对不亲近的长辈以及比自己年长的平辈,第二人称单数常用的称呼是“你们”;对于长辈,第三人称单数一般是用第三人称的复数表达,即为“他们”,只是为了区别真正的第三人称复数,这个“他们”发音较弱。硬要是讲道理,也只能归结为习惯了。再来看看有关很近的时间概念“天”:“今天”说成“今儿个”、“明天”说成“明儿个(或者明儿)”、后天说成“过了明儿”、大后天就是“大过了明儿”、“昨天”说成“昨儿个(有的地方说成“列个”)”、“前天”说成“前儿个”、上午说成“前半天(发音近似‘前么天儿’)、下午说成“后半天儿”等等。女人的乳房,涿州人一般称为“咂儿”,也有称为“mei1mei”的;至于生殖器官,天下一样,就不写出来了。涿州人讲话,国骂(他妈的)应该是最普遍的,几成语助,不过发音近乎“ten’me”,我为涿人,深为之汗颜。
至于俚语,大部分也都忘了,不过别人一说出来,自己还是立刻就会明白的,姑且举几个例子。如“泥泞”称为“拔扎”、孩子淘气称为“嫌吝”(我所在的保定称为“发费”),称呼太阳为“老爷儿”,管溜须拍马叫做“溜沟子舔屁股”等等。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方言发音逐渐走向死亡,同时又会产生一些新的方言。但是地方的发音却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每次回去听到熟悉的乡音,总让我赶到很亲切,虽然夫人总说我是个老土。
同时发表于我的blog地址如下:
http://chantea.blog.hexun.com/7480626_d.html
自己祖籍涿州,当然也就是一口的涿州话。在保定工作十八年,估计现在说话还带些保定腔,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下面就我所能记起的一些方言、语音、俚语记录下来,留作一个记忆的片断。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没什么道理可讲,就像你问现在的猪,为什么人们称其为猪,估计也没几个人能回答上来的。
涿州人的口音接近北京,但也有侉子(把跟自己发音不一样的都统称侉子),比如靠近高碑店那一代,孙庄一带。我家距离在县城东南,距离县城大约五公里,发音应该算是有代表性的了,估计跟县城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先说发音,首先,涿州的发音基本和北京相同,且儿化比较普遍,这一点很像北京,但是北京的儿化音连接非常紧凑,而涿州的儿化发音,“儿(er)”音很多是游离出来,单独成音的。比如对“老头儿”这个发音,涿州人发音一般是“老-头-儿”,三个字的音长几乎一致,还有“面条儿”之类。但是,对老妇人的称呼是“老太太儿”,但是发音却是“lao-tai-ter”,儿音却没有游离现象;到了高碑店,对老妇人的称呼却是“老婆儿”,发音很像“牢破儿”。真可谓十里不同乡啊。第二、对现在普通话里面只有声母没有韵母的某些发音,一般都会加上韵母n;当声母为n的情况下,个别韵母ong读作eng;韵母为L的时候,韵母v一律读作ui。如“袄”读作“nao(音如脑)”、“爱”读作“nai(音如耐)”、“饿”读作(ne)、“恩”读作“nen”,“脓”读作“neng(音如能)”(“农”的读音就没有转化)、“弄”读作“neng”,“绿、旅、驴”的声母都是“lui”。第三,存在个别韵母和普通话不一致的地方,如“做饭”发音为“揍饭”。在单个动词后面加上“ger(发音如根儿)”的尾音做为短暂停顿,以便引起下面的叙述。比如这个意思“(这块糖)吃起来很甜”,用涿州话表达,就会这么说“一吃ger,挺甜的。”
再说说方言,涿州人对比自己大的人的称呼是很尊敬的,称呼亲近的长辈的第二人称单数是“您”,对不亲近的长辈以及比自己年长的平辈,第二人称单数常用的称呼是“你们”;对于长辈,第三人称单数一般是用第三人称的复数表达,即为“他们”,只是为了区别真正的第三人称复数,这个“他们”发音较弱。硬要是讲道理,也只能归结为习惯了。再来看看有关很近的时间概念“天”:“今天”说成“今儿个”、“明天”说成“明儿个(或者明儿)”、后天说成“过了明儿”、大后天就是“大过了明儿”、“昨天”说成“昨儿个(有的地方说成“列个”)”、“前天”说成“前儿个”、上午说成“前半天(发音近似‘前么天儿’)、下午说成“后半天儿”等等。女人的乳房,涿州人一般称为“咂儿”,也有称为“mei1mei”的;至于生殖器官,天下一样,就不写出来了。涿州人讲话,国骂(他妈的)应该是最普遍的,几成语助,不过发音近乎“ten’me”,我为涿人,深为之汗颜。
至于俚语,大部分也都忘了,不过别人一说出来,自己还是立刻就会明白的,姑且举几个例子。如“泥泞”称为“拔扎”、孩子淘气称为“嫌吝”(我所在的保定称为“发费”),称呼太阳为“老爷儿”,管溜须拍马叫做“溜沟子舔屁股”等等。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方言发音逐渐走向死亡,同时又会产生一些新的方言。但是地方的发音却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每次回去听到熟悉的乡音,总让我赶到很亲切,虽然夫人总说我是个老土。
同时发表于我的blog地址如下:
http://chantea.blog.hexun.com/7480626_d.html